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清代“改土归流”后,湘西苗区的商业有所发展。本文仅从有关史料记载.作简要叙述,旨在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市场的繁荣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一、苗区的商品经济“改士归流”后,湘西苗区废除了土司制度,清政府鼓励开荒,兴修水利,改进耕作技术,从而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乾隆年间1736-1795),永绥厅“黄豆岁出万余有,出境五、六千石”;“绿豆岁出二、三百零石,做油货、做粉”;“包谷万余石”;  相似文献   

2.
<正> 清代湘西苗区的碉楼、炮台等军事建筑设施类别多,数量多,历史长。本文根据有关史实资料谈点看法,以探讨统治者对苗区军事统治的渊源和策略。一清初,湘西沅州驻总兵一员,镇竿设副将一员,属沅州镇。镇竿镇左营守备驻乾州,分防麻阳县和镇溪军民千户所,领兵一千六百名。康熙三十九年(1701),亩区改土归流前夕,移沅州镇为镇竿镇,改沅州为协,镇竿驻总兵一员,兵力增至三千。雍正七年(1730),苗区改土归流结束,八年(1731)添设永绥协,驻兵一千四百零九名。还于辰州设协,驻副将,分防泸溪县。此时,苗区总兵力近千人。  相似文献   

3.
清代地方政府对黔东南苗区人工林业的规范从林木交易始,其内容包含市场交易主体的规范、对市场秩序的规定、对市场交易纠纷的处理等,重视市场惯例,并注意保持规范的稳定性,以有利于人工林业的繁荣。  相似文献   

4.
苗区的记忆     
来贵阳之前,早就计划要到苗家地区实地考察一下苗族妇女的打扮。为什么我对苗族妇女的打扮这么感兴趣?这要回顾到30年代初期。那时我在上海画过时装设计,并在一家名叫“云裳”的时装店当过设计师,还有一次为一家英国花布进口公司办过一次时装表演会。这是我画漫画之外的又  相似文献   

5.
<正> 一据《湖南通志》记载,湘西苗族地区迟在南宋绍兴年间才建起历史上第一所学校——东洲书院;元、明两代只增建了泸溪县学、辰洲府学和五寒司学(后改为凤凰厅学),而且这些学校时兴时废,等于虚设。清代,从雍正年间的“改土归流”至乾隆年间止,共在湘西苗族地区建立了书院6所、义学33馆,重建和新建县、厅学5所;镇压了乾嘉苗民族起义以后,又于嘉庆十二年(1807年)增设书院6所,屯、苗义学一百馆,嘉庆十五年(1810年)又  相似文献   

6.
改土归流以后,为了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清朝统治者逐步改变了历代封建王朝对"苗蛮"所采取的单纯的军事镇压和消极封锁防范的政策,开始注重"教化"。在湘西苗疆兴办各种教育,其中义学作为当时的启蒙教育,受众是全部的湘西苗民,再加上它是完全免费的,所以对于改变湘西苗疆苗民"野蛮愚昧"的思想有重要意义。中央政府为了加强义学的发展,从师资力量、经济补助、政策优惠等方面发展了义学。本文就从湘西苗疆义学的特点与影响两方面介绍清代湘西苗疆义学的发展,为清代湘西苗疆的教育发展做一定的整理。  相似文献   

7.
清康熙、雍正年间,包括湘西在内的原湖广的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六十余年后,湘黔苗民以湘西永绥(今花垣县)、乾州(今吉首市)、凤凰三厅和贵州松桃厅为中心,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抗清王朝统治的乾嘉起义。湘西苗区的“改土归流”情况如何?它对湘西苗族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乾嘉起义与“改土归流”有什么联系?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营平屯田     
自新石器时期以来,湟中地区已有了原始农业。但到无戈爰剑时仍是“河湟间少五谷”。汉代以后农业的深开发,则是从汉宣帝时营平侯赵充国在此主持屯田开始的。后人缅怀他而吟咏的“湟中昔赵侯,遗泽遍行潦”,“缅怀汉营平,千载称其贤”等诗句,尺纸难列。赵充国字翁孙,上邽人,后徙家令居。善骑射,有谋略,习边事。武帝时以军功为中郎,昭帝时为中郎将,升后将军。后与霍光等定策立宣帝,封营平侯。  相似文献   

9.
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朱元璋派驻云南的大将沐英上书,建议:“云南土地甚广,而荒芜居多,宜置屯,令军开耕,以备储(彳待)(音峙)”。朱元璋接受他的建议,把自元代以来的屯田运动推向一个新高潮。明朝在云南的屯垦,比之元代又有新的特点。一是大批从内地各省迁移汉族人口去云南。明以前,云南是少数民族人口居多,即“多夷少汉”。明以后,情况发生变化,汉族逐渐由少数变成多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二是把屯垦定成云南军政的一项基本制  相似文献   

10.
龙圣 《民族论坛》2010,(8):44-45
白帝天王神判在清初湘西苗疆改土归流后长期存在并延续到民国,成为该地区解决民间纠纷的重要形式之一。本文着重从民间根基深厚、国家司法体制缺位等五个方面讨论了天王神判在湘西苗疆为何能长期延续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清王朝在镇压乾嘉苗民起义后,起用凤皇厅同知傅鼐“总理边务”,在湘西苗族地区筑碉、均田、屯丁,设苗官、苗兵,兴“苗义学”,建立了一套军事压迫与经济剥削、“防范”与“化导”、“剿”与“抚”相结合的“苗防屯政”体制。举办“屯政”,其主观目的是在于“寓兵于农”,“以苗养苗”和“以苗制苗”,恢复并加强对湘西“苗疆”的统治。  相似文献   

12.
伊犁地区在我国的西北边陲。清代的伊犁地区,北为巴尔喀什湖,西为楚河、塔拉斯河流域,“东与乌鲁木齐所属精河接界,东北与塔尔巴哈台所属阿鲁沁达兰卡伦接界,南与阿克苏所属噶克察哈尔海台接界,东西一千五百余里,南北一千一百余里。”①乾隆年间,清政府统一新疆后,即在伊犁大兴屯田,为开发我国西北边疆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13.
元代黑龙江地区的屯田白晓清元朝统治者将接收的金、宋遗留下来的官田,没收的旧皇室和一部分贵族、大官僚及大地主的土地,接收的一部分无主之田与各种荒闲之地作为政府掌握的官田,除了赏赐宗王、官吏和寺观外,普遍地进行了屯田,以收取地租增加国赋。元代屯田,规模庞...  相似文献   

14.
节烈行为是中国古代妇女生活中特殊的社会现象,湘西于清代普遍出现妇女节烈,究其深刻的历史根源,无外乎国家政策影响、宗族控制及女性主观选择三个方面,但就湘西而言,新型社区宗教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深入分析湘西地区的妇女节烈,即可发现其存在数量多、区域分布不均的特点,此为湘西是土家族、苗族、汉族等少数民族杂居所致。概言之,通过对清代湘西地区烈女群的研究,可洞悉改土归流后中央对湘西控制的加强,这种控制不仅干预着女性个体的发展,同时也深深影响着湘西社会。  相似文献   

15.
<正> 在苗族聚居区用苗文扫除艾盲后,如何组织脱盲群众继续学习、掌握农村实用技术,直接为脱贫致富服务,这是苗文推行工作中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我们从举办苗文科普班的试验证明,这样做有利于学员巩固所学到的苗文,把用苗文学到的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使苗区尽快富  相似文献   

16.
略论元代屯田与民族迁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元代屯田的考察 ,论述了元朝境内大量的人口流动、民族迁徙———包括汉族向边疆民族地区迁徙 ,少数民族向汉族地区迁徙 ,以及少数民族之间的迁徙。虽然元朝的统治者实行屯田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军粮、开垦荒地、发展农业 ,但在客观上促进了人口的流动、民族的迁徙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民族的融合  相似文献   

17.
历史而观,由凤凰厅同知傅鼐等主持并于湘西苗疆推开的均田屯防,可视为清代国家组织地方力量的自我综合治理,亦为自改土归流以来苗疆地方治理方式的又一次重大转型。自此,湘西苗疆边地秩序相对稳定,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各族民众国家认同感增强,边地与内地日益联属一体,交往交流交融深化。以此而言,清代湘西苗疆均屯之制于地方治理与统一多民族国家建构有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西汉赵充国河湟屯田无论是在潜在意义上还是显明观感上都可谓是我国古代屯田的一个范式和标杆。这一评价在感性层面上实缘于历代政治家、军事家多对河湟屯田加以推崇和赞美这一事实。有史为证,如魏辛毗谏文帝时曾言:“今日之计,莫若修范蠡之养民,法管仲之寄政,则充国之屯田,明仲尼之怀远。”北魏薛虎子《请建屯田表》中言:“昔杜预田苑业以平吴,充国耕西零以强汉。”  相似文献   

19.
守望湘西     
“当、当……,”当高耸的邮电大楼的钟声敲过六下,随即,四十响礼炮一连串地响彻了整个山城。小楼里已伏案一天的我这才记起,今天是自治州四十华诞庆典之日。  相似文献   

20.
湘西人家     
湘西,在沈从文的笔下是一幅风景画,在黄永玉画中是一个诗意盎然的地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