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群山格局:社会分化视野下的农村社会成员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现阶段中国社会转型中,农村社会成员发生了分化。一方面,农村社会成员在横向上分化为多个并列的派系,在此基础上农村社会建构起了一种以派系为核心,主要按利益关系的大小和紧密程度向外扩展的新型差序格局,形成了独特的多元性农村社会成员结构;另一方面,农村社会成员在纵向上分化为若干地位不等的阶层,在此基础上农村社会建构起了上下有别的等级秩序,形成了山峰状的阶层结构。农村社会成员结构是分派结构与分层结构的有机结合。受分派和派系竞争的影响,分层结构将不同程度地"扁平化";受分层和阶层博弈的影响,分派结构将不同程度地"等级化"。在分层与分派两者结合的视野下,中国农村社会正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社会结构——群山格局。其主要特征是:(一)上层精英因派系因素的影响而分裂为若干利益集团,展开竞争;(二)下层群众因受分层和分派双重因素的影响,处在若即若离、聚散不定的状态;(三)阶层博弈因受派系竞争影响而弱化。  相似文献   

2.
通过揭示城市居民的社会网络构成对其阶层地位认同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人们的阶层地位认同受自身客观社会阶层地位的影响,以及受自身社会网络关系人的地位的影响。研究表明,精英关系人的"地位信号",能为其拥有者提供符号性社会资本,从而提升人们的阶层地位认同。因此,城市居民无论自己是否为精英,其社会网络中拥有精英关系人、精英关系人的符号性社会资本,均能导致其阶层地位认同提升。而且,社会网络精英关联度越高,拥有者的符号性社会资本就越丰富,阶层地位认同就越高。  相似文献   

3.
阶层是动态的,明清时期澳门的平民阶层也是如此。首先是平民阶层的成员来源是动态的,澳门作为一个移民城市使其中的平民阶层更具有这一特点。其次是平民阶层内部呈现向上流动与向下沉沦的两种趋势:科举制度与捐纳制度的盛行,使得平民有机会上升到官绅阶层;而平民一旦生活陷于困顿,则有可能向下流动,即沦为奴仆、差役之类的“低贱”阶层。一个流动性强、商业繁荣的城市,往往为社会成员改变身份与社会地位提供了某种动力和机会,而社会群体之间的流动反过来①促使这个社会充满了活力①。  相似文献   

4.
社会分层结构:机制变革与阶层相互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讨论了在市场转型过程中,中国社会分层结构中阶层间相互作用关系和结构整合机制的变革。以韦伯关于“依仗命令”和“依仗利益”的两种统治权力的理想类型为概念工具,本文区分了强制性命令权力和交易性权力两种阶层间相互作用关系和结构整合机制,并以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转型为基础,分析了上述转变的社会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不同于马克思的阶级分层理论和韦伯的多元分层理论,二十世纪20至40年代初,华北乡村民众在接受"阶级"理念之前,对于自身生活社区的层级结构有一整套内生的评价标准与区分体系,据此,社区成员依次区分为"士绅领袖"阶层、乡村"能力型"阶层、"普通大众"阶层和"劣势"阶层.其中,士绅领袖阶层具有权威性地位,在乡村社会起主导作用;乡村"能力型"阶层凭借能力与技能在社区内也有一定的支配作用;"普通大众阶层"则生活能力较低,具有依赖性;"劣势"阶层由于生活能力极低和道德因素为乡村成员同情或鄙视.这种社会分层的维度是植根于乡村文化脉络的"乡土资源".  相似文献   

6.
邵书龙 《天府新论》2012,(3):100-109
等级的身份规则是影响中国社会结构分层和流动机制的重要变量,在历史绵延中已演化为文化的深层结构,凝结成民族深层的共识,成为传统社会结构下劳心与劳力分层的重要依据.当代中国社会分层外在表现于阶级阶层的多元划分,其内里则可能承袭了等级的分层模式下文化分层与代际流动之间的不稳定平衡.  相似文献   

7.
吴忠民 《东岳论丛》2005,26(1):22-35
为了保证社会分层结构的公正,为了防止、限制不公正社会分层结构的出现,就必须进行相应的宏观层面上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制定。制度安排和政策制定的价值取向应当是公正。根据平等、自由和社会合作的理念依据,社会阶层界域中公正的基本规则应当包括相互开放和平等进入、各个阶层得到有所差别的并且是恰如其分的回报(分配)以及互惠互利这样三项重要的内容。在现实社会中,往往存在着不少对于社会分层中的公正规则而言是不利的因素。这些不利的因素主要包括:精英社会的误区;较高位置阶层之间边界的模糊;水平分化与垂直分化之间的不平衡;阶层内个体人完整性的损害。  相似文献   

8.
转型期中国的社会分层与平等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分层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意义。然而,随着阶层的分化与重构,也使不同社会成员在阶层对比中产生了不公平感,导致社会分层与平等意识之间发生冲突。冲突的调适,关系到各阶层对改革的认同程度,影响着改革的进程。笔者认为,通过采取控制合理的收入差距,建立合理的流动机制,完善体制建设,加强法制建设,重构社会成员的价值体系等一系列对策,能够使社会分层与平等意识之间的冲突得以解决  相似文献   

9.
不少学者认为,从集体交互作用中产生的工作环境因素是创造性的重要前提,这就要求有创造力的个人置于相互作用的人际网络之中.从社会网络的视角来检视新产品研发中的创造性和决策制定的过程,整个研发网络中所有成员的相互作用会影响观点的质量及其被采纳的机会,而网络的结构、内容和动态变化会影响这一过程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村规民约:农村社会整合的一种重要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改革开放后,农村社会的阶层结构发生了重大分化,尤其是广大的农村社会成员分化为社会地位、经济地位不等的各个阶层,而不同于以往传统农村均质同构的社会。农村社会的阶层结构分化给农村社会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同时也为社会整合带来了挑战。在农村多元契约整合机制的构建中,村规民约当是其中受到重视的一种整合机制。  相似文献   

11.
社会分层与阶级分层的区别、功能和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社会分层是指人们在社会中的不同地位或位置的排列。阶级分层则是根据人们在社会生产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而对其在社会阶级结构中的位置的排列。社会分层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都是依据一定标准对社会差别和社会不平等现象进行分析,因而有着共同或相通的地方,但在分析方法、目的以及功能和意义等方面又有很大不同,两者不能互相代替。阶级分析方法仍然是分析社会阶级结构、认识利益关系变化、制定国家制度和政策的重要的和必要的方法,但在当代中国不宜过多强调;社会分层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各个社层的人们的利益、要求和意见,以便制定出反映各个层面的利益和要求的社会政策。  相似文献   

12.
社会分层的含义和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分层是指人们在社会中的不同地位或位置的排列。形成社会分层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社会分化和社会分工;二是个体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和机会不同;三是社会制度因素。  相似文献   

13.
合理社会分层与农村稳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调或者突出某种分层标准对社会结构及稳定的影响巨大。我国农村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分层体系由“政治—身份型”转变为“经济—能力型”。作者基于我国农村社会分层的现状及其对农村社会稳定的影响的分析,提出应倡导“社会—综合型”分层标准,构建农村合理社会阶层结构。  相似文献   

14.
蔡翥 《学术探索》2005,(1):57-62
本文将研究视角放在微观层次上,选择关系资源为分析路径,同时结合宏观层面的制度性动力分析,拟以实地调查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形式,来探析农村社区阶层分化逐渐发生、发展的过程,研究当代中国农村,特别是以安徽为典型形态的中部地区农村农民的社会阶层分化问题,探讨转型期关系资源与农民阶层分化的关联,并将就实地调查中所获农民阶层分化的具体情况,探析"关系"这一中国传统文化因子向关系资源转变的过程,分析关系资源在农民阶层分化中扮演的角色,对这一微观层面的社会事实做出解释,并尝试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为相关社会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社群结构是复杂网络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社会网络分析发展的新方向。本文从概念演化、探测方法和应用三个方面总结社群结构研究的进展。在给出社群结构和模块性概念的基础上,本文首先分析社群结构与经典社会网络分析凝聚子群分析的异同;然后,探讨社群结构的探测策略,特别是总结基于模块性社群合并的社群结构探测策略的基本方法步骤;接着,总结了社群结构在社会学和管理学中的应用;最后,探讨社群结构研究和应用的可能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Survey researchers have long hypothesized that social isolation negatively affects the probability of survey participation and biases survey estimates. Previous research, however, has relied on proxy measures of isolation, such as being a marginalized group member within a population. We re-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isolation and survey participation using direct measures of social isolation derived from social network data; specifically, instrumental research and expressive friendship connections among faculty within academic departments. Using a reconceptualization of social isolation, we find that social network isolation is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unit response. Among women (a numerical minority group within the organization), we further find that social group isolation (i.e., lacking instrumental network connections to men, the majority group in the organization) is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survey participation. Finally, we show that some survey estimates are systematically biased due to nonparticipation from socially isolated people.  相似文献   

17.
社会分层是现代化进程中必然出现的社会现象。我国的社会分层一方面从根本上保障了我国社会的整体稳定,但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一些对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如贫富差距拉大、中产阶级弱小、身份壁垒等。这些问题可通过改革过时的制度与政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合理配置公共资源等途径来解决。  相似文献   

18.
从社会分层看我国社会福利体系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燕丽娜 《兰州学刊》2011,(1):191-195
建设全民共享的、发展型的福利体系是我国新的社会福利体系的构想,但是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在社会福利方面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和发展不平衡的,国家的财力只能维持一个基本的、低水平的福利全覆盖。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中国社会阶层的构成也发生了变化,社会分层对社会福利体系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影响。针对不同阶层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制度安排,对社会福利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与社会转型相伴生的是快速的社会流动与社会分化,在社会流动和社会分化中产生了社会分层问题。但学界对引发社会分层现象的原因及应对策略分析尚欠深入。在唯物史观视域下,运用社会运行发展的复杂性理论,以多学科交叉为学理支撑,从合理配置经济资源,缩小贫富差距;强化教育公平,有序推进社会合理流动;培植社会中间阶层,扶助弱势边缘群体;构建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弱化等级观念,高扬锐意拼搏精神等方面,深度廓清了有效化解当代中国转型时期社会分层问题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20.
因为市场化生产方式的引入,中国的社会结构已经发生并且依然在发生显著的变化.过去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关联是纵向性的,现在增加了新的横向性层面并且与依然残存的纵向性关联相交织;过去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分化是等级性的,现在增加了新的层次性层面并且与依然残存的等级性分化相交织.因为横向性和层次性社会结构的发展,传统的建立在纵向性关联上的社会控制体系受到挑战,享有强大公共权力、组织权力和专业权力的群体"不受控"地侵夺弱势群体乃至全社会的利益,这是社会不够和谐的重要根源.如何改变这一切,对此本文提出了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