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彭瑾 《唐都学刊》2001,17(1):84-88
游仙诗在唐以前就大量出现.它起源于楚辞,兴盛于魏晋,是唐前诗歌中一个重要类型.它的出现,既受神仙学说的影响,同时也与社会现实及诗人个人际遇有关.唐前游仙诗影响深远,它开辟了新的表现领域与手法,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浪漫主义的精神,也对同时代的诗歌如山水诗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朱立新 《社科纵横》2012,(3):105-109
仙术意象在先唐游仙诗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服食术、行气导引术、房中术、飞行术、占卜术、尸解术等仙术在营造出游仙诗浓浓仙意的同时,也构成了游仙诗重要的文化密码。这些仙术意象频繁出现于游仙诗之缘起、准备、过程与归结等不同结构板块中,承担着不同的文本功能。剖析仙术的文化本相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作品。  相似文献   

3.
唐代游仙诗的世俗化及其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永平 《唐都学刊》2002,18(3):32-35
游仙诗反映了人之为人的超越维度 ,究实质包涵进入仙境和死亡再生两个命题。随着道教的产生 ,游仙诗逐渐走上世俗。其原因有三 :其一是社会巨变中唐社会风气的影响使游仙诗走向世俗。其二是六朝与仙小说的影响将遇仙世俗为遇艳。其三是受长生可致思想的影响 ,道教将获致长生世俗化为炼丹保命  相似文献   

4.
在沈阳,晚上5点多,这是多数上班族放松心情下班回家,或与朋友约会闲谈欢聚的时候。而在铁西区兴顺街上一家名叫“小百灵乐府”的地方,邹为和他的同事却刚刚进入一天中最忙碌的时候。透过窗户可以看见教室中学生、老师伴随着跳动的音符,开始了快乐的教学时光。“小百灵乐府”兴顺街少儿音乐培训中心已经是邹为自主创业两年来的第三家分校,2006年7月份正式成立。音乐让人生出色2004年7月,邹为即将告别四年的大学生活,真正步入社会。是留在沈阳音乐学院南校区任教还是走自主创业之路,那时的他要为自己的发展方向做出选择。邹为是一个想法多且敢…  相似文献   

5.
《古诗十九首》并非为入乐而作、用于表演和传唱的乐府歌辞,而是文人经过深思熟虑创作的五言徒诗。它的创作原则重义不重声,依赖自身的结撰技术生成文本,不为合乐的目的服务。它的组织风格以精密、集中、浑融见长,不符合乐府所要求的繁音促节、回环往复之美,不适合协律入乐。与乐府表演性、公共性的传播特点不同,《十九首》戏剧性弱化并转向个人化的抒情,不适合在公共场合传唱。与乐府外在形式的音乐性不同,《十九首》以其技术手段和组织功夫获得了内在的抒情节奏,并结合用韵和对偶从另一个方向弥补与强化诗歌的音乐性。  相似文献   

6.
李金坤 《阅江学刊》2014,(2):114-119
在道教文化的影响下,李白从神仙道教的角度驾驭神仙题材来传达其思想感情,吸收《楚辞》游仙的精神内核与表达形式,突破了六朝以来一味求仙、企慕长生的游仙题材与颇为单纯的游仙意象,结合自身遭遇,融合现实时事,在浓烈的性情中涂抹上相当个性化的梦幻色彩。在诗人“仙”气弥漫的梦幻世界里,别具三种游仙文化形态:超凡之人、奇幻之境与至诚之情,同时又创造了“以幻写仙”、“以梦写仙”与“以游写仙”的三种抒写游仙世界的新异模式,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游仙面貌与深刻意境。李白才力之大、想象力之丰、个性之显,洵无愧“诗仙”之名,而其广阔的堂庑,既为道教神仙世界拓展了人性化的空间,也为游仙诗史建立了一座继往开来的丰碑,具有不朽的诗学价值与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7.
刘宁 《唐都学刊》2015,(2):57-64
秦岭承载了丰富的文学艺术内涵。将秦岭与唐朝以前的诗歌相联系,按照诗歌作品创作的时间先后以及这些作品在中国诗歌史中的意义,从"《诗经》中的南山、终南山诗篇""乐府中的南山歌诗""汉魏六朝文人诗中的南山及南山意象""商山与我国第一首隐逸诗""太华山与汉魏六朝游仙诗""北朝时期的终南山唱和诗"等六个方面展开,旨在说明秦岭山脉与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王辉斌 《阅江学刊》2012,4(5):117-124
《文苑英华》所收录之20卷“乐府”与20卷“歌行”的实况,充分反映了李防、宋白等人乐府认识观的三个方面:一是注重对乐府诗的编录与整理;二是认为“歌行”即新题乐府;三是既注重唐人的古乐府,更注重唐人的新乐府。这些认识,对于周紫芝《竹坡诗话》于“本朝乐府”的评价、郭茂倩《乐府诗集》于“新乐府辞”的收录等,均产生了不同程度之影响。  相似文献   

9.
李俊 《唐都学刊》2001,17(1):42-44
白居易和元稹在理解杜甫时存在审视标准上的差异.白居易注重杜甫的现实主义精神和乐府传统,由此推崇杜诗的价值、意义,而忽视其艺术性;元稹注重杜诗新题乐府的新变形式即题与义之间的关系,及其艺术的多样性、丰富性,但不甚注重杜诗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0.
韩波 《学习与探索》2023,(2):172-177
元代音乐文学发达,少数民族音乐与中原音乐的结合促进了曲的发展,也必然影响到同属音乐文学的乐府诗。乐府于元代是内涵非常复杂的文体,元人将乐府作为歌辞一体的统称,散曲、词、乐府诗皆可称为乐府。从乐府诗的发展来看,又有古乐府、新乐府之分。从音乐性质来说,元代乐府诗是可歌的;从表现形式上来看,新乐府体裁众多,具有追求宗唐复古的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11.
拙作《汤显祖年谱》附录丁《紫箫记考证》有一小节《紫箫记未成与政治纠纷无关》。今承邓长风同志提出商榷,我的看法仍和过去一样,见该书附录丙及丁,这里不再重复。我认为我和批评者的分歧主要来自《玉合记题词》中“部长吏”一词的解释。鄙意以为“部长吏”只能理解为“本部(指南京太常寺)的长官”,即该寺少卿王世懋。当时汤显祖任南京太常博士,是王的下级。那时张居正去世已久,“部长吏”之所以要“抑止(《紫箫  相似文献   

12.
孙晓东 《社科纵横》2006,(10):105-107
本文拟就汤显祖《紫钗记》对唐传奇《霍小玉传》的改造以及对《紫钗记》与《牡丹亭》和未完稿《紫箫记》的比较分析来具体探讨汤显祖爱情观内在建构的多层次性问题。认为汤显祖的爱情观中存在着“常情”、“痴情”、“至情”三个层次,他肯定“常情”,讴歌赞赏“痴情”与“至情”,并且在晚明社会思潮的大背景下,对其爱情观形成的原因作进一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高适<燕歌行>由于在主题、意象、措辞等方面沿袭了先在诗歌文本的经验和惯例,有论者便断言其为"模仿之作".因此,对<燕歌行>作"互文性"分析,不仅可以厘清该文本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还能对其审美意义及其生成过程有进一步认识.从"互文性"视角考察,首先,在古题乐府<燕歌行>的文本网链上,唐代诗作的主题类型整体上由"闺怨"转向"征战".高诗在转向的同时,以一定的篇幅呼应了此前该古题所充分展开的风格情调,在复与变的平衡中实现了审美意蕴的动态生成.其次,高适<燕歌行>吸收了军旅诗的传统主题,同时又赋予诗歌严峻的现实批判和深沉的人性关怀,为军旅诗增添了新的思想内涵.最后,高适<燕歌行>整合了来自原古题乐府、传统战争诗的主题情调以及诗人对现实边塞战争的感受思考等多种元素,建构起一个完整统一的文本结构,融汇了丰富而复杂的思想与情感,具有深厚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4.
2音乐旋风     
韩国音乐有力地助推了韩流的涌动,其中韩国热歌劲舞的音乐方式,成为一个新流行的坐标.NRG、水晶男孩、H.O.T.等青少年偶像组合出现之后,与众不同的音乐、舞蹈、服饰与舞台风格,以及歌声中充满的对未来的憧憬、向往和不愿受束缚的心情,让很多成长中的青少年对此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并热烈追随.让我们一同回忆一下那些风靡一时的音乐组合.  相似文献   

15.
张云婕 《社科纵横》2006,21(7):110-111
《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成就极高的美学著作,作者刘勰的乐府观在《文心雕龙.乐府》中有深刻的体现,我们通过这篇文章来分析和评价刘勰的乐府观以及他的观点所具有的进步意义及局限,同时阐释汉魏六朝的乐府所具有的一种独特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6.
李云峰 《社科纵横》2002,17(6):51-52
从中国画发展历史 ,中国画与诗、书等关系以及中国画的艺术思想渊源等诸方面论证了“空白”体现着中国画的优秀文化传统和中华民族风格  相似文献   

17.
在两汉的文人诗坛上,诗歌作品不仅数量少,而且内容枯槁、形式呆板,可读的作品寥寥无几,十分冷寂。而另一方面,产生于街陌草野的乐府民歌却蓬蓬勃勃、丰富多彩、一派生机,即使令人不愉快的哀帝“罢乐府”也未能削弱其旺盛的生命力。而乐府民歌反以更大的冲击力,改变了整个文人诗坛的局面,终于酿出中国诗史上一个黄金时代——  相似文献   

18.
乐府诗歌的发展,从汉至唐,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就广义的乐府体诗而言,无论从思想内容或审美价值来看,两汉时期较有意义的作品,是那些“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赵、代之讴和秦、楚之风。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有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以乐府述时事,写了一些反映乱离景象的诗篇,但总的说来,这一时期较有价值的乐府诗,还是那些里巷歌谣和民间歌辞。这里可能有个熟悉过程和立足点的问题,但无论如何,在写作乐府歌辞上,文人还是个见习生。而在唐代,文人却成了乐府诗歌创作的主体。那些较有意义,在文学史上较  相似文献   

19.
略论词产生于盛唐宫廷——关于词的起源、界说和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的起源不明,主要源于对词的界说混乱.词应是发生于盛唐宫廷,由李白首先创制,后来者依照词牌创作的以近体诗格律化定型的声乐歌词.词体的形成,既是历史某个瞬间(天宝初年)飞跃突变的结果,又有漫长的历史形成过程,包括词乐的演变形成史,近体诗、乐府与声诗的演变史.以及词体在由个人创制之后被词本体接纳并定型的发生史.从诗歌演变的角度来说,是建安以来乐府诗和近体诗整合的果实;从词乐的角度来说,是宫廷音乐和音乐消费形式变革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张行健 《社科纵横》2006,(11):106-107
“宫调声情说”是对宫调的调性风格的描述,它的产生是宫调乐理旨义发展变化的一个结果。《唱论》《中原音韵》创始和发展了这种观念,并将其应用到戏曲的创作中。“宫调声情说”适应了戏曲音乐发展的要求,在中国音乐史、戏曲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