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一代有一代之诗风.一代有一代之诗人代表.“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赵翼《论诗》)在源远流长的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我们可以列举出一位位杰出的诗人,作为他们那个时代诗歌风格当之无愧的代表;可是,有时却颇见歧异.比如,“建安风骨”是有目共睹的建安诗坛的显著特色.然而,谁才是俊才云蒸的建安诗人的代表呢?自从建安诗歌问世以来,便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本文试从建安时代的特征,建安诗歌的特色,  相似文献   

2.
建安时期,自然灾害频繁。它不仅对社会政治安危、经济兴衰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对当时的文学思潮产生极大的冲击,给建安文士的心灵造成沉重的压力。他们深感人生苦短,于是追求生命价值的不朽,力图在大难中寻找个体生命的永恒存在。同时又追求声色之乐,体现对个体生命的珍爱。在生命不朽的主导下,为延长生命而求仙,追求生命的超越。这三种心态不同程度地表现在建安文士身上,他们正是以这种多元化的开放心态进行文学创作,创造出一个文学史上的辉煌时代。  相似文献   

3.
建安文人的忧患意识主要有两点:一是忧世不治,忧民多艰;二是人生苦短的哀叹,超越生命的感叹。他们以文学作为反映社会现实的载体,积极干预生活,唱出了慷慨激昂的时代强音。建安文人不仅饱含强烈的忧患意识,在时代的背景之下,他们还有或隐或现的人格重建。本文也将对其动因和特质进行诠释。  相似文献   

4.
建安诗歌中运用风这个外物景象较多,而且都着上了诗人强烈的悲凉慷慨之情,由此构成"悲风"意象.建安诗歌的"悲风"意象具有抒情的多样性和形象性特征.这一意象的形成与建安时期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和审美追求密切相关."悲风"意象是建安文学的特色之处,也是建安风骨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建安文人不仅因乱世的遭遇复苏了对大生命的关怀,而且清醒地意识到个体生命短暂而产生了强烈的终极关怀情绪。将社会责任感即济世弘道的志愿与建功立业、永垂不朽之理想结合在一起。其生命主题在诗歌中有很广泛的表现。一、崇尚儒家“三不朽”的生命价值观对生命的物质性有清醒认识的建安文人,不可能将他们的终极关怀建立在神仙长生或死后灵魂永生之类的非理性生命观念之上,他们真正的对生命关怀是建立在伦理生命观上,是它的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思想,这才是他们真正的归依。这使他们的时代成为注重行动,奋发有为的时代,建安文人将儒家…  相似文献   

6.
建安之啸与建安文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主要对建安时期的啸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这一时期啸的描写呈现出从动物之啸向人类抒情音乐转化的新局面,虽然它还有部分古文化色彩,但其主导面却是具有新特色的抒情之啸。建安之啸的产生与汉魏之际的思想革新、曹植和建安诸子有组织的文学创作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7.
游侠诗于建安时期进入士人手中,从现存数量极为有限的作品来看,主要表现为诗人对游侠形象的写实和理想化改造的并存。建安诗人表面上描写游侠,歌唱游侠,其精神实质则是借这一特殊形象表达他们在儒家思想影响下的慷慨入世之情。建安诗人虽然很多时候表现出或力行霸道、或崇尚玄虚、或放浪形骸的行为,但是思想主流却依然是儒家的东西。所以,从儒家思想出发解读建安游侠诗是合乎情理的。  相似文献   

8.
离开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诗人将近五百年之后,我国文学史上出现了另一个诗歌创作的繁荣时期,这就是“建安诗人”活跃的时期。“建安”(196—220)是东汉王朝最后一个皇帝的年号。建安诗人是在黄巾起义过后被卷进了社会大动乱的旋涡,为那个血和火交织的年代慷慨悲歌的。  相似文献   

9.
论魏晋建安时期士人的生命意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魏晋时期,频繁的战争,残酷的政治角逐,饥荒灾难的冲击和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造成了极度混乱、黑暗的社会现实,这一切都激发了魏晋士人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如何实现人生的目标,在短暂的生命瞬间,追求个体生命价值的永恒,成为魏晋士人生命意识的主题。建安时期,这种生命意识更加得到彰显。  相似文献   

10.
建安气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辨析了“风骨”、“气象”等诗学范畴的涵义,认为:建安风骨不能标示建安诗歌的整体风貌;建安时代形成了足以与盛唐气象相对峙的建安气象;建安气象与盛唐气象之间有深层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1.
人格批评是中国诗学批评重要方式之一,贯穿于中国诗学的整个历程.先秦两汉诗学的"人格批评",尚处于孕育和萌芽阶段,这表现为诗家一方面自发地建构人格精神典型,另一方面较为理性地将"人格"批评意识渗透于诗学批评,初步完成了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人格思想、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人格思想、屈骚文化人格思想以及"游侠"文化人格思想的建构,在诗学创作和批评中已经蕴透的模糊的人格批评论思想.  相似文献   

12.
“本朝诗人,山左为盛”,清初山左诗歌创作繁盛是有清一代异同寻常的文化现象,也是齐鲁文化史上的又一辉煌景观。山左诗人虽“了无扶同依傍,各有所就”,但受齐鲁文化的影响,他们在个性、人格和精神风貌上显示出趋同性,他们的诗歌创作是对这种趋同性的形象解读。  相似文献   

13.
沈俭期、宋之问在神龙元年因依附张氏兄弟遭贬。与盛唐、中晚唐贬谪诗人相比,沈宋具有明显人格缺憾,他们的被贬也近于罪有应得,但他们在贬谪诗歌中始终表达着无罪遭贬的怨愤与悲伤,这种心态颇耐人寻味。其成因,可以从中国专制政治背景、神龙贬谪的不公正、古代哀怨文学传统、诗歌的传播功能等多角度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沈德潜在遴选清代前期诗歌时,十分强调“诗中有人,诗外有事”。得到其特别重视的“贰臣”诗人的入选作品尤其体现了这一原则。通过这些诗人及其作品,也可见清代诗歌创作与时势人心的密切关系,而诗史互证、以诗见史、因史明诗,则为清诗研究中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具有文化根性特征的传统士子精神对第三代诗人的人格建构和审美情趣产生了重要影响,培养了他们忧患超卓的志士情怀、冲淡沉思的隐士心态、叛逆率性的狂士风度。士志于道的承担意识与虚静淡泊的超脱态度、悲悯救赎的社会情怀与自由狂狷的个体人格构成了他们的二难心理。  相似文献   

16.
清代女诗人汪韫玉的诗端庄沉厚、温雅婉丽、自道真性情,既继承了传统闺阁诗人的怀夫思远主题,同时又有所超越,反映了一种通澈达观的人生态度。汪韫玉的诗能被刊刻流传至今,反映了徽州地区良好的社会大环境和家庭小环境对诗人的影响,也反映了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士人对女性诗人的关注与宽容。  相似文献   

17.
晚唐体诗人以其诗歌创造高度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梅、鹤意象。鹤意象突出鹤的闲适、从容、清瘦、孤傲,呈现闲适高逸的世外情怀;梅意象则突出梅的清香、幽峭、冷艳、疏瘦,表现出清峭的品性与格调。晚唐体诗人以僧人与隐士为主体,他们主动疏离社会权力中心,以僧、隐的生活方式表现对世俗价值的否定,他们自身价值的实现寄托于独立的自我人格的完善,梅、鹤等花木禽乌意象成为他们闲逸心性、生活情趣和人格意识的外化。  相似文献   

18.
清代女性词中女性意识的觉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女性意识是女性文学区别于男性文学创作的根本标志.清词号为中兴,它不仅由于拥有众多的男性词家以及不同词派的出现而形繁盛,也因为有众多女性的参与,出现了像徐灿、吴藻、顾春、沈善宝、秋瑾那样的杰出女词人,为词坛做出了无愧的终结.这一时期是女性意识的觉醒时期,女性要求摆脱几千年来遭受父权统治的命运,要求精神上的完全独立和人性的完整.  相似文献   

19.
李德懋认为,文学是作家精神境界的形象体现,作家首先必须具有较高的人格修养,即人品重于诗品。但同时,人品与诗品未必相统一(其原因较多),为此,具有高尚品行节操的李德懋确定了三条升华人品之径。  相似文献   

20.
王伟萍 《南都学坛》2012,32(4):43-47
在中国古代诗歌园地中,有不少以牧童为题材的诗歌。中国古代诗人之所以钟爱牧童的理由有二:一是牧童题材诗中人牛相与相恃、自谦自足的生活状态满足了中国古代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幻想;二是牧童的形象特征暗合了中国古代诗人对自身理想人格与性情的想象。诗人们精心构筑的明净、纯朴的童稚的世界,不仅让自己,也让时人焦躁不安的心灵得以藏、游、息、修,同时也让千年万代以降的成人们拥有了一个可以永远回望的精神家园,这或许就是中国古代的诗人创作牧童诗的初衷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