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郭象之前的儒家象征式山水观、道家非对象性山水观、魏晋情感化山水观中,自然山水要么统摄于主体的精神境界而受到忽视,要么纠缠于物物的因果链条而受制于他物。郭象的"自生独化"说在解构事物外在生成论的同时又把事物自身的性、理作为推动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从而使具体事物之性、理与形皆获得了独立性价值并因此形成一种新的自然观。郭象的"自生独化"自然观经由东晋"以玄对山水"观念的推动,使得山水本身成为一种有"生命力"的主位对象而进入人的审美视野。可以说,郭象"自生独化"说是中国文化上自然山水之美获得独立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
张小夫 《兰州学刊》2005,(5):301-303
刘宋文学与东晋文学之间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异.然而,毋庸置疑的是,刘宋时期勃兴的山水田园诗歌,与东晋时期的玄言诗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刘宋文学对东晋文学的扬弃是有迹可寻的.本文即旨在从<世说新语·文学>篇中部分条目来对此加以考察.  相似文献   

3.
龚斌 《殷都学刊》2010,31(3):102-105
名僧喜欢佳山水,自晋已然。东晋后期庐山高僧慧远三十余年迹不出山,多次游览山中美景,同他的一群信徒咏唱和描绘山水景物,成为早期山水文学创作的重要力量。慧远的《游石门诗》、《游庐山诗》、《庐山记略》,是东晋山水文学的佳作,是了解晋宋之前庐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宝贵资料,在中国山水文学史上产生过良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魏晋玄学的兴起与老庄思想重新盛行,尤其是在文人及上层社会中涌现出了一批名士,这些名士所构建的新的权威思想体系,十分符合当时士人们的精神向往。由于大批的文人士大夫步入画坛,特别是他们借助道家的力量转向山水,进而引发了一个勃发艺术生机的"山水自觉"时代,他们所论述的诸多精辟见解,阐明了中国山水画独特的审美观并奠定了山水画的理论基础及美学传统。  相似文献   

5.
张小夫 《兰州学刊》2005,(5):301-303,300
刘宋文学与东晋文学之间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异.然而,毋庸置疑的是,刘宋时期勃兴的山水田园诗歌,与东晋时期的玄言诗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刘宋文学对东晋文学的扬弃是有迹可寻的.本文即旨在从《世说新语&#183;文学》篇中部分条目来对此加以考察.  相似文献   

6.
山水传说是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它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理想与愿望,表现了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和艺术创造力,有着很高的审美价值。它与文人的山水文学比较,有着明显的不同。在过去的时代,文人的山水文学作品,虽然也描写了山川的美,但他们抒发的往往是怀才不遇、仕途遭贬等悲愤或忧伤的个人感情。封建士大夫文人按照儒家的教训,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当他们一旦被逼离开官场时,就寄情山水,放怀诗酒,把大自然看作是“独善其身”,求得精神平衡的理想场所。宋代画家郭熙说过:“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  相似文献   

7.
<正> 宋代山水游记是宋代散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发展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它发展了游记散文的优秀传统,开拓了新境域,获得了突出成就,对后世游记散文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宋代山水游记创作蔚为盛观,其作家作品数量之众多,远远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朝代。先秦两汉时期,史论、政论散文取得辉煌成就,但专以山水自然类为摹写对象的散文作品尚未产生。虽然在一些作品中对自然山水有过生动的描述,如《山海经·西山经》描绘西岳  相似文献   

8.
宋展云 《船山学刊》2012,(1):162-165
永和九年的兰亭雅集所赋诗作集中体现了东晋山水玄言诗的特色,其独特的山水审美意识以及其中蕴含的会稽侨寓士族的逍遥情怀,使兰亭山水玄言诗有别于嵇、阮的玄言作品,继而对晋宋之际山水诗的产生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黄崑威  戴叶 《船山学刊》2010,(3):164-166
通过对《世说新语》中的名士与名僧进行个案研究分析,指出通过名士和名僧的学术交流,促进了玄学和般若学的理论互动,最终出现了名士与名僧合流、玄学和佛教般若学合流这一东晋时期重要的社会思想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0.
东晋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南方的影响日益增加,名士奉佛的风气日浓.作为东晋南朝社会地位和文学影响最大的侨寓文化世族之一的陈郡谢氏,其家族经历了由天师道世家向奉佛世家转变的历程,佛教信仰绵延不绝,代有其人.他们结交名僧,参与佛教活动并撰写佛教文章,为推动佛教中国化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们的佛教信仰也影响了文学创作,而山水题材诗的出现对南朝文学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山水文化与中国美学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山水文化,对中国美学传统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中国传统美学的许多重要范畴、概念,如崇尚自然、意境、气韵生动、诗画一律、形似与神似等,在其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是与山水精神的启示及其以山水为表现对象的艺术创作经验分不开的。本文力图站在山水文化与中国美学的交接点上,探讨山水自然世界对中国美学观念产生重大影响的文化契机和诱因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山水文化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漫长历史中,人不但创造了越来越丰富的物质财富,也积累了种种与自然山水息息相关的精神财富,这些精神财富构成了“山水文化”的丰富内涵,在我国悠久而灿烂的古代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形成了一系列影响中国人的精神风貌、心理走势和价值取向的特殊山水观。其中,又以宗教的山水观、哲学的山水观和审美的山水现最为引入瞩目。宗教的山水观大约在仰韶文化时代(约公元前5干年至公元前3千年),由万物有灵观念引发的山水崇拜就已是先民的原始宗教意识和活动的重要内容了。人们面对种种超人力的自然现象,感到迷惑和恐…  相似文献   

13.
在山水旅游中游人通过观山看水体验山水“物境”的自然之美 ,因其身处其境 ,情景交融 ,由此产生“情境”。实现情感与理性的超越是山水旅游追求的“游”的最高境界。从“迁想妙得”中调整物我得关系 ,通过想象去创造 ,去获得人与物之间的精神交流 ,物我两忘 ,由心灵自然与外在自然的浑契无间体现人之心灵的自由状态。  相似文献   

14.
王维开创了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其山水游记文与山水田园诗相辅相成,既有诗的韵味,又有文的魅力:形式自由随意,散体化倾向明显,在盛唐骈体文一统天下的局面中,有着独特的价值;作者在写景的同时透露出淡淡的人文关怀;勾勒出唯美而不失现实的王维式的理想家园。王维山水游记散文虽然数量不多,却启迪了以柳宗元为代表的唐代山水游记散文;作者散体化的有意尝试,对于中唐古文运动,也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宜都记》中,晋人袁山松提出了中国山水审美史以及山水文学发展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美学命题———"山水惊知己",其中蕴含着非同寻常的重大意义。首先,"山水惊知己"以前所未有的敏锐和深刻,揭示了山水自然所具有的独特美感价值,表明山水审美已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山水审美意识的觉醒。其次,"山水惊知己"指出山水审美的最高境界———心物感通、心物交融、心与物游,它的产生是深刻体味对象,在对象中发现心灵、发现生命的结果。第三,"山水惊知己"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美学原理,即美必须和人事发生联系才有意义,美必定是主客观的结合,美的事物只有被具有审美眼光的人发现,才可能成为审美对象,具有美的价值。第四,"山水惊知己"在理论上昭示了中国山水文学的正式诞生。  相似文献   

16.
李佳蔚 《天府新论》2004,(Z2):234-235
在山水旅游中游人通过观山看水体验山水"物境"的自然之美,因其身处其境,情景交融,由此产生"情境".实现情感与理性的超越是山水旅游追求的"游"的最高境界.从"迁想妙得"中调整物我得关系,通过想象去创造,去获得人与物之间的精神交流,物我两忘,由心灵自然与外在自然的浑契无间体现人之心灵的自由状态.  相似文献   

17.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发现了自然山水美。发现自然山水美的原因很多,其中社会动荡不安、士族庄园制度的盛行、老庄玄风和宗教的影响等共同促成了自然审美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生态视域下的玄学自然审美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国贞 《兰州学刊》2012,(1):151-155
魏晋玄学崇尚自然,以自然为美,这种对原生态和本色的倡导,反映到美学观念上,则是素朴、自然的审美理想和形态的形成。从生态视角来看,魏晋名士们在山水赏会中,既超越了审美主体对自我生命的关爱,也超越了仅把自然作为工具的狭隘价值取向,体现了审美过程中的物我两忘、物我交融,达到了自然审美与人的精神生态相交融的美的境界。  相似文献   

19.
贺根民 《天府新论》2013,(5):145-149,158
人们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逐渐感悟自然生命对于人类社会的存在价值,以致从礼教人伦和天人之际两个维度来谋求身心的谐调。移情观照下的自然山水也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人类社会的印迹,它们逐步由欣赏的对象演变为构建精神家园的组成部分,并堂而皇之地跨入了传统文化的殿堂。一旦自然山水被人为添加修、齐、治、平等价值因子,自然山水就逐渐剥离事物的原初本性,而染上了善恶判断的道德色彩,嬗变成千古文人抒写心志的一个重要凭借。  相似文献   

20.
柳宗元山水散文的审美特征和审美价值肇始于他经受的那场严酷的政治打击。转移,补偿,升华是他由生活审美向自然审美发展的审美轨迹。浓烈的情感注入山水景物,生活审美理想参与自然审美活动,形成了柳宗元山水散文突出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