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顶岗实习过程中,影响中职学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留职意向的因素有很多,若要提升实习效果,提高中职学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本行业留职意向的比率,必然需要学校、企业、学生、家长等多方的共同努力。学校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核心,校企共同设置顶岗实习课程目标,发挥实习基地的人才培养功能,积极开展双向选择招聘会,规范顶岗实习运作流程组织,召开顶岗实习成果总结及汇报会等,从而提高中职学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质量和就业率。  相似文献   

2.
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进一步强调了职业教育发展中"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性。"产教融合"给高职教育理念带来了重大变革,它能够实现学校、学生、企业和社会的多赢。本文试图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入手,探讨高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中的普遍问题,提出构建高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3.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据此,各高职院校已将顶岗实习纳入人才培养方案,顶岗实习已成为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多种因素造成顶岗实习未取得理想效果。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在推行顶岗实习过程中,只有深化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密切校企专业与岗位对接,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和校企教师指导作用,才能有效提高顶岗实习质量,有效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4.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教学实习、顶岗实习和就业工作尤其重要。中职学校的学生在校学习状况和自身素质的提升令人堪忧,校企合作存在诸多不合理、不科学现象。校企合作应当坚持平等友好互惠双赢的原则,应当基于企业品牌的视角,校企相长,良性循环,促进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产教融合已经成为我国当下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而校企合作是培养高校人才的重要途径,基于此背景下,如何深化校企合作培养出高质量技术型人才是高校和企业当前共同面临的课题。目前,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不匹配、高校实训基地建设不完善、师资力量无法满足人才培养需求等问题较为凸显。因此,高校应从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制定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校企资源共享平台以及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立与产教融合相适应的教师队伍等方面来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6.
文章旨在对构建长效的顶岗实习管理体系进行有益探索,尽最大努力适应企业的需要,深化探索校企合作新途径。切实解决高职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与相关矛盾,不断提高学生顶岗实习质量控制质量,实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7.
本调查报告通过分析、总结对重庆城市职业学院酒店管理、旅游管理等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情况的调查问卷,对走工学结合顶岗实习道路的现状、与企业合作模式、学生管理机制以及提升学生实际技能等方面的数据进行分析,进一步探索在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方面如何构建对学生进行有效、科学的管理机制,切实有效推进工学结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确保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学生、学校、实习单位和政府等多个角度分析了目前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的现状,提出了做好内地西藏中职班学生顶岗实习前的准备工作建议,完善内地西藏中职班顶岗实习制度、规范管理,从而强化顶岗实习管理力度,改革评价体系和方法,加强校企合作、发展可持续的长效合作,重视应急事件处置,促进内地西藏中职班的顶岗实习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职业教育与开发区创新发展对话暨第二届中国国家级开发区职业教育年会,今天在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开幕.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出席并发表主旨演讲. 鲁昕指出,实行产教结合是改革和发展职业教育的新机制.近年来,教育战线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转变观念,改革创新,探索了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新机制,大力推进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建设进程,大力推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落实进程,职业教育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10.
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中,顶岗实习是一种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最直接有效的教学模式,以其工作岗位的真实性、工作环境的复杂性、工作经历与体验的综合性成为职业院校实践教学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我们从顶岗实习的特点研究出发,结合顶岗实习的管理实践,分析了顶岗实习管理中存在的关键问题,阐述了提高顶岗实习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职业院校要充分学习并领会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部署和决定,牢牢把握住有利时机,紧贴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真正掌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内涵,加快转变思维模式,不断增强服务意识。以满足企业需求为己任,以校企合作为支撑,结合自身实际和优势特色,搭建合作平台、创新合作模式、聚集优势资源,探索出真正适合自身与企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更多满足企业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笔者结合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工作的实例,阐述了产教融合的本质、开展校企合作的理念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我国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模式,是实现职业教育“五对接”的重要途径。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建设技能社会为出发点,通过职业教育集团(联盟)这根纽带,将行业、企业、职业院校以及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汇聚在一起,是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最有效形式。近年来,全国及湖南省的职业教育集团(联盟)成立数量激增,如何规范管理职业教育集团(联盟),让职业教育集团(联盟)更好地服务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服务于技能社会的经济发展,促进校企命运共同体建设,是本文重点关注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兵团模式效应,促使兵团高校高等职业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以及学生就业的深度融合即一体化,极大地提升了高职教育水平和高职生就业率。建立顶岗实习与就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机制、制度、管理以及条件建设, 使学生实现与兵团企业的学习和就业的“零距离”对接,有利于在校企合作模式下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14.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具体体现。学生企业亲身实践,经受了职业训练,提高了职业认识,也了解到一些与自己今后工作相关的各种信息,在如何对待同事,如何对待老板,如何进行团队合作等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材料成型及控制是浙江省的传统优势产业,在工厂企业中师傅带徒弟仍然是材料热加工人才培养的方式之一,人们通常认为:材料成型及控制(铸造、打铁、焊接和淬火)三分靠知识,七分靠经验。因此,材料成型及控制技术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为进一步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学院根据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引进多家企业进驻学院产教园,产教园营造了以教学为中心的教学实训与生产一体化的真实企业生产实训环境,打造了"专业+公司"全新的产教融合教学模式.该教学改革模式在于成功构建了以教学为中心、校企共赢的长效运行机制;还在于对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训岗位的融合.  相似文献   

16.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学校必须强化实训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中,熟练掌握所学专业的关键技能,顺利就业。中职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前,必须在校内实训基地掌握其所学专业的关键技能,以便能在实习岗位上尽快适应企业的需要。中职学校应该推动中职学校的实训教学改革,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专业技能培养为目标,构建和完善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开发建设理实一体化实训室,科学管理实训室。  相似文献   

17.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子商务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电商行业急需高素质和高技能的专业人才,电商行业人才招聘要求提高了,技工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目标也应该相应提高,当前的技工院校电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满足新的行业要求。为了提高技工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素质和技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应运而生,为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是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采用此教学模式有利于建立技工院校和电商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明确人才培养方向,设计与此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我国职业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中职电工电子专业发展速度更是明显加快。相信职业教育的各参与方不管是中职学生与家长、教育工作者都希望学生在职业中学能学以致用。然而,传统教学方法所培养出来的学生走进企业后感觉学校所学的知识与实际应用有一定差距。校企合作便油然而生。  相似文献   

19.
高等院校进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固有模式,已经严重制约着高质量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论文提出的新型产业谷共建模式是在一定程度上探索出未来高等院校发展之路,高等院校肩负着为企业输送人才的重任,存在教学模式不适应产教融合发展、校企合作利益分配不均、产业集聚规模偏小、缺少特色等突出问题,论文创新提出围绕高等教育特色建设产业集聚及共育高地、围绕产业谷建设共商校企合作新高地、围绕产教融合探索人才培养新高地、顺应产业需求搭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新高地等措施,具有一定的实践应用价值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0.
深化校企合作,创新专业校企合作机制,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全过程参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积极探索校企深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