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关于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安排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均衡的产权安排,使国有商业银行无法构建现代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和激励机制,理论模型亦论证了其运行的低效率。文章指出产权制度改革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产权、竞争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效率的提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加入WTO后如何在有限的过渡时间里提升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效率?从金融机构价值创造和业务流程分析,金融机构的业务核心是风险管理。公司治理结构(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安排)是决定金融机构风险控制效率的关键,产权明晰有助于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企业经营效率的提高。因此,产权制度创新是解决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绩效低下的关键。而竞争机制的引入有助于国有商业银行效率的提升和整体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中国的金融改革应保证在不发生银行危机的前提下逐步改善国有商业银行的效率,逐步保证国有银行能够优化资源配置。  相似文献   

3.
谭政勋  王聪 《贵州社会科学》2007,208(4):127-132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效率水平存在结构性差别,且依次递增.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的本质是追求"共同产权"的最大化并进行合理的界定和分配,商业银行"契约性质"的特殊性要求保持银行管理层对"共同产权"相当比例的控制,起码对银行管理层激励的力度比一般企业要大.我国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产权制度的差别,尤其是激励力度的差距导致了两类银行管理层经营行为的根本区别;而国有银行承担的政策性负担从外部放大了产权劣效应.国有银行管理者追求规模最大化、尤其是信贷规模最大化的行为虽然实现了自身效用最大化,但造成了隐性交易成本的大幅度增加和效率的急剧下降.  相似文献   

4.
论我国传统产权制度的缺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自1978年起至今已整整20个年头了。1994年,党的十四大就确立了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我国的经济体制将沿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取向继续深化改革。其中,最为重要、最为关键的是进一步推进我国产权制度的根本改革。认真剖析我国传统产权制度的缺陷,才能为我国的所有制结构调整和产权制度改革找准方向。本文拟就此进行一些初浅的分析。一、产权制度“产权”一词是从英文PropertyRishts翻译过来的,也有人将其译为“财产权”。目前,对“产权”的概念还无经典权威的解释。我认为,产权就是以财产所有权为核…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随着国家政策性银行的分设而进入新的阶段。这一阶段的中心任务就是进一步深化国家专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革,使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经营观念、经营方式和经营方法,全面按照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的要求,彻底实现“两个转变”,从而推进国有商业银行的高效发展。中国农村金融学会秘书处、中国农业银行总行发展规划部、中国农业银行武汉管理干部学院于1996年3月27日至29日在中国农业银行武汉管理干部学院联合召开了“‘九五’时期商业银行改革与发展研讨会”,探讨了“九五”时期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  相似文献   

6.
从国民经济发展全局说,对中国经济安全产生最大威胁的是由银行坏账形成的金融风险。现在进行金融改革是由经济改革的顺序选择和入世后的银行业开放时间表所决定的。期望按照西方国家的公司治理方式,进行产权改革未必能解决中国公司治理中的问题,必须结合我国的政治体制和政党制度研究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结构。应当坚持两个原则:党管金融和清除银行坏债靠控制增量。国有商业银行自身的组织转变比产权改革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国有商业银行上市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上市是我国金融业的一次全新的改革实践,加快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已不仅是加快整个金融业改革的大问题,而且也是关系到加快整个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的大事。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上市已无可争议,是必须的、迟早的事情。但当前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上市还存在较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对2006年我国将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的局势,商业银行应先进行全面改革,实现产权多元化,完善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以创新制度和技术手段降低不良资产,在改制后做好上市安排,规范证券市场运作。  相似文献   

8.
现代产权制度建设的主体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个人主体原则是现代产权制度建设的基础,是我国产权制度改革的历史性命题,也是产权经济学发展的思想基础。在个人主体原则基础上,产权生产力就是一种“人”的生产力,企业家制度成为现代产权制度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现代产权制度的价值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实践中若干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从现代产权制度的价值角度 ,对公有制条件下的现代产权制度建设提出了“产权具有公权利的特点”、“产权体现生产关系内部矛盾运动”、“以岗责股方式实现国有股退出”等观点。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国企改革的主要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由于国企产权主体缺位、国有股“一股独大”、国有资产经营权权责不清、产权交易市场不规范等制度性缺陷,导致国有企业在改革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从我市国企产权及企业改革的现状出发,重点讨论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及国企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加快产权制度和国有企业改革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1.
我们已经看到,当代人的行为引起了资源消耗、核废料、环境污染以及基因改变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后代人的利益,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威胁。一种超越时间纬度的未来世代权利因此出现,其核心是“当代人有责任使当代人和后代人的需要和利益受到充分的保护”。现在,对于作为一种新型权利的未来世代权利如何保护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法哲学问题。人类共同体理论能够为未来世代权利提供坚实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
我国社会学自恢复学科建制以来,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在研究方法上仍然存在缺乏统一规范、不够本土化等问题,这就阻碍了学科内的沟通,影响其解决实际问题的效力。通过对483篇有关社会学研究方法论文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发现十年来我国社会学研究整体层面的一些优势和不足。  相似文献   

13.
少数人作为道德王国的成员,其尊严也应得到尊重。伦理精神与少数人权利保护存在于统一的社会秩序之中,我们要在善恶因果律中把握少数人权利保护,在价值合理性中彰显少数人权利保护,在生态整合中体现少数人权利保护。在道德哲学层次,少数人的权利保护已不再仅仅是道德规范的实现,也涉及到伦理精神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作者的生平事迹、著作等论述中存在着某些疏误乖违。本文依据地方志、别集序跋、小传等相关的文献资料,对《提要》所论及的作者,如陈轼、彭师度、姚菱、储掌文、汤斯祚等,从他们的科第、仕历,到作品的著录、版本、卷数、存佚等,均一一作了订正和考辨。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真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在从相对走向绝对的过程中发展 ,在同错误的斗争中发展 ,在对真理颗粒的整合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文化的哲学生存论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而又岐义纷呈的概念。文化研究的前提性、基础性工作是从哲学生存论上对文化进行解读。在生存论的视域中 ,人类文化是在特定的生存境遇中产生的 ,它直接源自于人在应对自然环境的活动中“显”生“隐”死的生命意识和生存取向 ;文化标志着人与自然和自身既“逆”又“顺”的双重关系 ,有着“显”与“隐”的结构和功能 ,具有本体和功用双重属性。所以人类文化也具有自我矛盾的性质。人经由文化的创造而提升于动物之上 ,形成具有内在张力的有意义的生存方式 ,但同时也导致人类内部高下 ,贵贱的区分。要卓有成效地研究并解答当代的人类文化问题 ,首先要做好这一哲学的解读工作。  相似文献   

17.
经营城市:提高城市竞争力的新理念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城市的发展不能长期依靠“负债经营” ,要逐步实现“以城养城”。经营城市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理念的创新 ,我们不但要善于建设、管理城市 ,而且要善于经营城市。提高城市竞争力主要是指提高城市经济竞争力和城市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根本条件取决于城市的软、硬环境 ,更重要的是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降低交易成本 ,建设法治经济和信誉社会。  相似文献   

18.
“日常生活美学”批判与“超越性美学”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美学发生了日常生活美学与超越性美学的对立。日常生活美学肯定大众文化,主张审美回归日常生活,建立以感性快乐为本质的新的美学原则;而超越性美学则主张审美超越日常生活,应该对大众文化进行审美批判。现代性分裂为世俗现代性和反思现代性,世俗现代性沦为感性异化,而审美属于反思现代性,是对世俗现代性的批判。因此,要吸收后现代主义的合理因素,重建超越性美学。对大众文化,应持一种辩证的态度:一方面,肯定其合理性,承认日常生活审美化丰富、美化了人们生活;另一方面,警惕感性异化,坚持审美的超越性,开展对日常生活的审美批判,建设精英文化。  相似文献   

19.
福柯的美学主义涉及到人自身及其生活领域中的一切"美学态度"。此一美学无疑就是一种把人自身及其生活视作艺术品来看待并实践的"精神性"的、实践的美学。其植根于人自身的自由生存实践,或"自我技艺学"之实践之中,因而亦可称之为"自我技艺学化的美学",就是"‘自身的文化’的生存美学"。  相似文献   

20.
执政价值观是执政主体对执政活动的一般价值的政治伦理判断,其内容主要包括对执政活动的价值目标、价值标准和价值模式等的认识或评价。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价值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党的执政基础的合法性、执政活动的有效性和执政行为的规范性是评判党的执政价值的三个最为重要的量度。“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方式,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价值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