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汉斯·约纳斯是20世纪最为重要的犹太人哲学家之一。他的哲学著作不是很多,且略显艰深,但却有着非常鲜明的时代针对性。他的哲学思想跨度较大,却前后相承,彼此关联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由于各种原因,国内学术界对这一位哲学家的定位不够全面、准确和客观。本文在简要回顾约纳斯艰辛一生的基础上,探讨了约纳斯从"诺斯替主义"到"哲学生物学",再从"哲学生物学"到"责任伦理学"一路艰难探索的学术历程,指出约纳斯是一位在信仰与理性之间踯躅前行的生命哲学家。  相似文献   

2.
对雅可比首先使用的现代"虚无主义"概念来说,"物的世界"与"意义世界"的关系构成一个根本问题。现代主体性哲学必然孕育着一种虚无主义的质素与倾向。"物"的现代发生依赖于现代主体性。由主体性奠基的物世界,在现代文化中承载着为意义世界进一步奠基的职能,而这就是乌托邦的现实化背景。在被设定的一致性关系中,物世界与人的基本价值世界、崇高价值世界之间也产生了麻烦和矛盾。据此,根据被否定的是古老诺斯替主义中的物世界,还是现代思想执著于的人的基本价值世界,抑或崇高价值世界,甚至最后可能是超人一切努力作为的根本意义,可以确立虚无主义的四个层次,厘定讨论虚无主义的基本范围。  相似文献   

3.
约纳斯在神学领域对海德格尔思想的排斥是与其犹太背景有关的.当他以一种原教旨主义者的身份把海德格尔的思想斥为异教的时候,他不得不在许多问题上都陷入自相矛盾之中,并对海德格尔的许多概念产生误解.约纳斯的最大问题在于,他无法把上帝理解为存在本身,无法走向原初思想,无法跳出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之主客二分的客观化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4.
海德格尔看来,无的问题之所以在传统哲学或形而上学中无法得到回答,是因为传统形而上学忽视了存在者的存在与存在者之间的存在论区分,并且从存在者的角度将“无”看成是存在者(或“有”)的某种缺失。海德格尔对于“无”的具体论述主要集中于《存在与时间》《形而上学是什么?》和《谢林:论人类自由的本质》这三部作品。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从生存论的角度出发把“无”理解为世界的无意义和此在的“向死而存在”;在《形而上学是什么?》中,海德格尔把“无”看成是世界作为存在者整体的“跌落”或“沉没”以及相应的“无之无化”;在《谢林:论人类自由的本质》中,海德格尔的思想发生了转向,并且放弃了他之前的生存论思路。他借鉴了谢林关于“实存”和“根据”的区分,把“无”和“无根据”联系起来,认为“无”既意味着“无根据”,又是“无根据”中建立根据,也就是“建基”。在此之后,海德格尔很少讨论“无”的问题,这也意味着,在海德格尔后期哲学中,无的问题消融在更具普遍性的存在问题之中。  相似文献   

5.
对海德格尔"技术之思"的研究不能忽略技术与虚无主义的关系问题。技术与虚无主义之内在关系构成了海德格尔对现代性的生存论审思。结合海德格尔的思路,两者之关系可表述为:"技术是最高意义上的虚无主义"。它内含3个逻辑层次:(1)虚无主义是现代性的内在危险,虚无主义与危险等义;(2)技术是最高意义上的危险;(3)危险之救渡与虚无主义之克服的希望就在于"技术的转向"。海德格尔通过技术与虚无主义关系洞察到了现代性的内在危险及救赎希望。这一生存论审思独辟蹊径,敏锐而深刻,但仍存在诸多问题,更甚者,它内在蕴含着"危险"。  相似文献   

6.
海德格尔本真概念在不同的场合含义不尽相同,在各种问题的讨论中常常被片面地理解,而这种误解反过来必然使所讨论的问题失之偏颇。通过分析本真概念在《存在与时间》乃至海德格尔整体思想中的地位和意义,可以说明本真此在的个体性;通过本真概念在争论海德格尔纳粹事件中发挥的基础性作用,能够看到本真此在的历史性和否定性;以本真概念为核心将他的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进行过分比较,忽视两者在思维方式上的根本差异,就会忽视本真此在的有限性和斗争性。要理解本真概念的多重内涵必须着眼于海德格尔的思维方式,而这只有在具体问题中才能得到揭示。  相似文献   

7.
海德格尔认为,被形而上学看作思想之本质的理性实际上是本真的思的异化物,它从表象性思维出发,将一切都作为对象看待,不仅遮蔽了存在本身,也遮蔽了本真的思。在他看来,本真意义上的思是与存在本身的应和,是对人们存在“根基”的沉思,只有返回存在本身,归属于存在本身,思才能显现其本真性。海德格尔的这一思想是对传统理性的反叛,同时也表现出非理性主义的色彩。  相似文献   

8.
思想与行动的关系问题一直是汉娜·阿伦特关注的中心问题.为了破除传统政治哲学中沉思生活和积极生活的价值等级,阿伦特提出要建立一种“新的政治哲学”.阿伦特所谓的“新政治哲学”基于将行动和思想还原为人类实存的两种能力,在实存论层面上,行动和思想没有价值上的优劣之分.只有从实存论层面出发,阿伦特的“新政治哲学”才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9.
美国当代印第安女作家西尔科创作的关切内容从最初的民族主义演进成一种融合观。这种转变在于,作家的视域不再局限于土著文化本身,也开始关注其他族裔、民族和国家的生存危机。同时,她的创作博采西方文化的元素,如诺斯替主义,来探寻其与印第安文化融合的可能性。在其第三部小说《沙丘花园》中,西尔科在诺斯替主义的启示下,找到土著文化与之的契合点,并通过对传统基督教教义的颠覆及对诺斯替主义的重新肯定,将诺斯替主义转化为印第安文化中拯救的精神动力,从而实现其世界融合观的构想。  相似文献   

10.
本文概述并分析了海德格尔的历史观,在此基础上指出,伽达默尔的观点是从海德格尔的生存论本体论历史观出发的,但是,他没有完全因循海德格尔的观点,至少在三个方面,他发展了海德格尔的思想。首先,他把重心从此在筹划的未来性转到历史性上;其次,他把此在生存论筹划的单向作用变成了历史传统和解释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第三,他提出了“效果历史”原则,并应用到历史观研究中去。总之,他的发展反映了现代精神科学和现代历史哲学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依循牟宗三对王阳明“从明觉之感应说物”与“从意之所用说物”的区分,借助海德格尔的生存论现象学方法,分析和诠释阳明学中的两种“物”。首先通过阐释“心外无物”绽露“在生存世界中存在”这一生存论结构,以作为预备性的分析。之后重点对“意之所在便是物”“明觉感应之为物”作出生存论诠释,二者分别对应着生存论层次的物(物Ⅰ)和本真生存中的物(物Ⅱ)。物Ⅰ关联着因缘性存在的一般生存结构,其存在就是一般性因缘整体的实行,呈现出来的是一般性生存世界;物Ⅱ则关联着本真的因缘性存在,其存在则是因缘整体的本真实行,呈现出来的是本真的生存世界。物Ⅰ与物Ⅱ之间既有区别,又有紧密的生存论关联,二者的区分与关联有助于从生存论上更好地把握阳明学。  相似文献   

1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产阶级思潮、尤其是实存主义思潮像潮水般地倦入了南朝鲜,充当了统治阶级麻痹人民群众的思想武器。在实存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南朝鲜人民,尤其是青年一代走上了放荡、颓废的道路,造成了“社会混乱”。在这种情况下,有些资产阶级学者主张:要把西方思想与民族的传统思想结合起来,以克服外来思想的消极影响。现在,一些南朝鲜的哲学工作者试图用佛教思想解释实存主义,以制造一种两者相结合的新的御用理论。本文试就实存主义思潮能够在南朝鲜如此迅速传播的社会历史原因以及他们如何把佛教思想与实存主义“融合”成为有民族特色的思想等问题略作评述。  相似文献   

13.
在尼采研究中,人们普遍认为尼采哲学是“非体系的”或“反体系的”,因而拒绝对其进行体系化的解读。然而,尼采哲学的核心概念之间呈现出紧密的关联,有必要找出尼采思想尤其是其“重估一切价值”的内在统一性。从世界和万物的“实然”即权力意志出发可以总结出尼采的存在论。同时,由权力意志还可以引申出视角论,因为所有权力量子在相互斗争中都试图统治彼此并将自己的视角强加给他者。视角论否定绝对者和世界全景,这必然会导致虚无主义。从永恒轮回学说和超人理念入手,尼采试图在价值论上克服虚无主义,以此重估一切价值,批判传统哲学和基督教道德,强调差异、等级秩序和主人道德。  相似文献   

14.
从"神话与现代性"视角来看,20世纪的神话理论家面对的问题是现代人在拥有科学的情况下,能否继续拥有神话。荣格的回答是,神话仍然活跃在现代心灵中,神话在现代文化中具有补偿功能,治疗现代文化的出路在于个体的自性化。荣格神话观显示出诺斯替主义色彩和原始主义向度,建立了一种神话研究的分析心理学范式。不过,从现实政治上看,要警惕神话及荣格的神话观在群众运动中的滥用。  相似文献   

15.
海德格尔对莱布尼茨哲学所作的阐释唯有在海德格尔自己的基础存在学与存在历史思想之中方能获得充分彰显与澄清。在对莱布尼茨哲学所作的阐释中,“根据律问题”无疑是显而易见的主导问题。在这一主导问题之外的另一重要问题则是“意志问题”,其随着海德格尔的莱布尼茨阐释而展开,并在阐释中始终发挥着指引作用。此后,该问题贯穿了海德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阐释、尼采阐释直至后期对技术的本质所作沉思的全部思想历程。“经受”形而上学与技术虚无主义无非是对“意志问题”的彻底展开与转换,“泰然让之”是海德格尔对此所作相关思考的落脚点及对“意志问题”的解答方案之一,这一问题也是海德格尔的“存在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16.
阿多诺在《否定辩证法》中对海德格尔思想的批判实际上并不如他自己所说是一种内在批判,而是建立在将海德格尔思想中的要素还原为观念论原则和实证主义方法的基础之上的。然而,这种误读并不表明阿多诺对海德格尔的批判应被弃之不顾,因为它指涉着海德格尔必须回答的两个问题:什么样的语言才能够不加扭曲地表达世界自身?应该如何理解人与世界的源初关联才能使这种语言成为可能?进一步探讨海德格尔思想,可以发现:海德格尔的形式指引式的语言通过把握经验发生的开端,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存在与时间》通过把此在理解为一种虚无的处所,让世界在这种处所中展示自身,从而解决了第二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存在论差异"和"本质与实存之区分"是海德格尔思想中的两种区分思想,而且都在不同程度上起到了主线作用,它们之间的区分和联系因而值得一问。"存在论差异"与"本质与实存之区分"问题都"牵系于"对"存在自身"问题的探问,但此二者的"牵系"方式是有差异的。"本质与实存之区分"只是思考了作为"在场状态"(ousia)的"存在者之存在"的自身分裂,还不是从"存在之为存在"而来的自身分裂。在这种意义上,"本质与实存之区分"问题根本地归属于"存在论差异",后者以自身的"被遗忘状态"决定了前者在形而上学中的历史性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8.
海德格尔的时间-空间思想是一种形而上学上的虚无主义,但是这种虚无主义却可能有助于为伦理道德提供一个“无基础的基础”,从而为克服道德虚无主义做出积极的贡献。但是,海德格尔思想本身的局限性决定了这一维度的伦理之思并未得到应有的展开。因此,在借鉴其时间-空间思想的基础上,致力于儒家仁学思想的伦理现象学-解释学工作也许将会是富有启发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勘辨析德里达的海德格尔批评文本与海德格尔本人的相关文本,指出:德里达对海德格尔思想的解构,表面上看起来是对同一性原则的批评以及对原初差异性思想的贯彻;但实际上,这种貌似彻底的解构恰恰运作在“非此即彼”的传统逻辑学思路上,并因而错失了海德格尔“之间”思想的充满权变智慧的临界性,从而为一种源于犹太传统的弥赛亚虚无主义开启了后现代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海德格尔从人与存在的根本关联出发,将筑造与居住揭示为人的基本存在方式,这种存在方式通过设立位置而对天、地、神、人四重整体进行庇护。如此,筑造与栖居本质上就是存在的事件,是存在自身的运作。列维纳斯则从自我与他人之间不可还原的伦理关联出发,把居住理解为自我借以出离存在、建立自我内在性的基本方式,把居所揭示为人类活动的可能性条件,赋予其以超越论的开端地位。海德格尔与列维纳斯对居所、居住的不同思考折射出西方哲学理解人之为人的两种进路:是从人与存在的关联出发理解人的本质,还是从人与人格化的上帝(具体化为他人)之关联出发理解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