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入口处的互动初械手臂雕塑,到精致的莲花投影到新奇大胆的互动装置,整个展览充满前卫独特的当代艺术气息,而这一切仅仅是思考的开始。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初是继19世纪资本主义高速发展后西方文艺从古典向现代递变的时期,此期的文艺作品生产者、文艺作品以及文艺作品接受者较前代有了极大的转变。本雅明目睹了这种变化,并对各种文艺现象进行研究,提出了此期文艺审美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介绍了量子不可克隆定理的物理内容以及量子复制机的基本原理.通过幺正坍缩过程,构造了一种概率量子克隆机,并论证所有线形无关的量子态都可以被概率量子克隆机克隆.  相似文献   

4.
数字时代下私人复制的合理使用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时代下,私人复制与著作权人的利益平衡面临复杂的局面与各种挑战,世界各国对私人复制进行研究与整理,归纳出符合各自国情的合理使用制度。我国的合理使用制度还有不足之处,应该汲取他国的立法精华,弥补我国私人复制的缺陷。  相似文献   

5.
图书馆应读者请求的复制行为原本就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数字环境下的自助服务使得这个问题变得更加突出,但目前这种复制行为在我国著作权法中却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借鉴域外的立法经验,探索对数字环境下图书馆应读者请求复制行为的合理规范,对于完善我国的著作权法律制度,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利益,发挥图书馆传播文化、传承文明、启迪智慧的功能都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以作为现代艺术物质现实的技术发展特征为理论出发点,剖析潜存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与社会领域的政治意蕴,其理论主题与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暗合但有思想的独特性。作者本雅明在散文化的结构体例中,传达出技术高度发展背景下艺术的革新意义及其潜在的政治批判主题,揭示了现代艺术与技术、政治之间隐显交错的辩证关联。本雅明的理论主题为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现象学对身体的思考给数码艺术家以启迪,数码艺术家则以自己的作品丰富了现象学有关身体的理论。在此互动中诞生了交互性影像艺术、遥在艺术与智能代理艺术。对它们的价值,可从人为进化的角度理解。  相似文献   

8.
数字政府是指政府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综合运用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新兴互联网技术,对治理过程所需的各种数据和信息以数字化形式自动采集、整合、储存、管理、交流和分析,提升政府行政效率与决策科学性的新型政府运行模式。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以指数级的速度不断深化拓展,人类加速迈入数字文明时代,互联网与政务服务的深度融合推动了政府治理的数字化转型。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快数字政府建设已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备项。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加强数字政府建设创新成为驱动政府治理体系改革的强大内生性动力。面向未来,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以数字化引领智能化、以数字技术赋权公民参与,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向纵深发展,既是守正创新和开创政府治理现代化变革新局面的重要抓手,也是在数字文明时代取得全球数字治理竞争优势的关键之举。  相似文献   

9.
基于2019年4省农户微观调查数据,对信息通信技术(ICT)使用与农户数字金融参与的影响关系及其金融交易成本机制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ICT使用会显著提高农户数字金融的参与概率和参与广度,该结论在使用IV-Probit模型、控制函数法进行内生性处理、使用TPR模型克服选择偏误以及稳健性检验后仍成立。ICT使用对农户数字金融参与的影响具有显著的群体异质性,ICT使用对以收入水平低和老年人为核心的“长尾群体”数字金融参与的概率和广度的边际影响更大,数字金融的普惠效应得以体现。机制分析发现,ICT使用可通过距离、密度与人情成本三重维度的金融交易成本机制对农户的数字金融行为产生影响。该研究为理解农户的数字金融行为提供了新视角,对于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光晕”说的视角对媒体艺术的审美方式进行了分析,认为不同的媒体具有不同的审美方式.传统物理媒体表现为观众“在场”欣赏艺术作品物料“光晕”的唯一性、原创性;机械复制时代则表现为观众“非在场”体验艺术复制品的展示性;而数字媒体艺术多以“在场”与“非在场”,动态与非动态,仿像与拟像、拟真的“沉浸”式体验为特征,或表现为“场”与“场”之间的“遥在”式混合现实体验.不仅如此,数字技术的出现,标志着媒体艺术的审美方式已发生颠覆性转向.  相似文献   

11.
数字监管能力是数字政府建设进程中亟需考虑的重要议题,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层面。数字监管能力是以信息为核心,通过信息引导监管空间各主体之间的多元互动,赋能政府、市场和社会,实现预防性、精准性以及适应性治理的能力。我国市场监管领域的数字监管能力建设已基本实现从工具信息化到业务协同化的转型,目前正在数字赋能的多元共治探索过程中。未来需要继续完善信息聚合和信息互动两大数字赋能路径,着力提升社会共治水平,推动数字监管能力全方位升级。  相似文献   

12.
技术智能时代已经到来,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境遇加速了现代社会的数字化转型,使日常生活更加依赖于数字智能。数字化生活在帮助我们更好防疫的同时,也带来了技术拒绝的困境,再加上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数字化与老龄化并行产生了大量被技术拒绝的“老年数字遗民”。新冠肺炎疫情时期数字生活的常态化解构了传统社会生活的伦理结构,人的整全性遭到了破坏,人类难以在一起。面对技术成为拒绝主体而引发的伦理问题,应该从技术本身的价值重构和社会实体的适应性变革两个维度做出调整,让“数字遗民”能够重新进入共同体生活,使“我”重新成为“我们”。  相似文献   

13.
依托于人工智能、大数据、5G、云等新型数字科技之翼,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迈向了一个以数字化为特征的数字资本主义社会。在这一社会中,异化现象仍然存在。具体表现为,数字资本主义社会对消费观念进行了新塑造,算法指令的生成引发消费内容的私人定制化,数据平台的产生促成消费生态的重新架构,数字技术的普及致使消费主义的大肆泛滥,消费趋于盲从;对日常生活进行了全覆盖,其连续性与稳定性逐渐被数字信息的狂轰滥炸打破,呈现碎片化样态;日常生活的惬意与宁静逐渐被数据与算法的推送与订阅打破,显现出平庸化样态;对精神世界进行了新渗透,个体思想日趋浅薄空疏、大众审美日趋媚俗粗鄙、精神世界日趋虚无。厘清西方数字资本主义社会在消费、生活与精神层面产生的异化现象,对于我国今后在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和数字技术避免异化现象的产生具有重要的警醒作用。  相似文献   

14.
美国小说家艾什伍德的代表作《单身男子》通过刻画一个中年单身知识分子形象,吟唱了一曲感人的同性爱情之悲歌.小说围绕单身、禁忌和狂欢三重主题展现了一名享有一定声誉和地位的大学教授乔治的双重生活实景.乔治怡然自得于自己体面的社会人和不能公开的同性恋者身份,可爱人吉姆的突然离世将他掷回单身状态,痛苦和孤独使他实现了形而下到形而上的升华,而社会禁忌的巨大压力又迫使他通过恨的狂欢宣泄深埋心间的压抑情感.在经历生与死的挣扎后乔治选择生之路,心脏病却夺走了他的生命,小说家以此暗示同性恋者遭主流社会唾弃之事实.  相似文献   

15.
16.
数字政务文化是数字政务整体建设版图中的关键一块,补齐数字政务文化短板将为数字政务接续发展注入核心动力。数字政务文化属于行政文化的一部分,是行政文化的新分支,具有影响的持续性、作用的隐蔽性、对象的多元性等特征。数字政务文化在数字政务活动中发挥着价值导向、观念变革、行为规范等功能。要从物质根基、思想引领、理念支撑、环境生态、制度保障等方面推进数字政务文化构建。  相似文献   

17.
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是一部特殊环境中的学术著作,其中有悼己的成分,也有悼子的成分,更有悼李杜的成分。悼己显示出非杜而似杜、慕李而非李的尴尬处境;悼子表现了爱其才华、惜其遭遇的矛盾心理;悼李杜表现了人民本位学术观的流变。而三种悼念呈现出互文关系,彼此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8.
本文鉴于国内外数字创业研究丰富却共识度不高,尚未形成统一分析框架的现状,通过CiteSpace文献计量分析法与传统文献回顾法,系统梳理国内外数字创业领域相关文献。首先,在对数字创业、数字创新、数字化转型等相关概念及内涵进行辨析基础上,揭示多主体支撑下,数字技术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带动企业数字创新和数字创业螺旋式上升,逐渐形成数字创业生态系统的综合过程;其次,识别出数字创业研究的四个热点:驱动因素、关键成功要素、主要过程及影响效果;最后,构建数字创业研究的整合框架。本文的研究可以为综合理解数字创业提供框架指引,进一步夯实数字创业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9.
作为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数字乡村建设的讨论往往突出自上而下的数字构建,常常忽视自下而上的数字转化,因而也就难以解释“脱嵌与嵌入共存,赋能与祛能相生”的建设悖论。以数字新农人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数字乡村建设的后半篇文章,理解数字转化的内在逻辑。研究发现:从流量竞争到公益反哺,数字嵌入乡村的程度不断加深并呈现梯度特征。数字在文化编码与行动反哺的推动下,逐步从“作为流量的数字”向“作为文化的数字”“作为发展的数字”“作为公益的数字”转化。数字的不断转化,使作为政策的数字乡村建设不断向下扎根,从而实现数字对乡村的反哺。  相似文献   

20.
迈向数字文明新时代,加强大学生数字素养教育,是新时代建设数字中国、加快数字化发展、提升全民数字技能的必然要求。数字素养不仅包含人们在数字社会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必备的数字技能,而且包括数字思维、数字价值观等。新时代大学生数字素养的培育,主要就是提升大学生正确认知和获取数据信息的能力,通过数据进行交流、沟通、分析、评价的能力,以及保护数字安全、解决数字问题的能力和树立正确的数字价值观等。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必须坚持人才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理念,顺应时代要求,全面加强大学生数字素养教育,着力构建提升新时代大学生数字素养的培育体系,切实增强大学生适应数字经济和数字社会发展的素质和能力,为数字中国建设培养大批高素质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