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报告文学观念是一定时期内人们对报告文学性质、审美特征的趋同性认识,它是这些时期人们的审美趣味、思维方法、文体追求以及社会风习、哲学思潮、生存方式等多种元素互动整合的结果。报告文学观念的确立与嬗变决定性地影响着我国现当代各时期的报告文学创作,使之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本文拟对中国现当代报告文学观念的确立与嬗变进行简要归纳与理论梳理,以期把握报告文学发展的脉络,检讨中国报告文学观念与理论的得失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是淮河流域环境负向变迁时期.受黄河南泛的影响,地处淮河中游的皖北地区自然灾害频仍,该地社会生活与习俗也由此发生相应变化.作为环境变迁的一种社会应对形式和手段,崇尚武功在皖北滋蔓并成为普遍风习.与明清以来皖北地区武功盛郁风习相对应的,则是文事的日渐衰微.本文从科举士入手,通过对皖北明、清两代文举与武举数量及其进士、举人结构的前后变化,对其社会变迁加以考察.研究表明:文举方面,清代皖北进士、举人数额较明代大为减少,高层人才萎缩,教育下滑,学人及其著述减少;武举方面,清初以来,皖北尚武之风颇炽,社会热衷于武举,武举人数因此猛增;学额与举士数额间的比较,则反映了皖北社会明清时期经历了一个从文到武的变化,清代尚武风习颇盛.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西汉初期经济的恢复和繁荣,在上流社会的生活中泛起了一股奢侈风习.在其影响下,从皇帝到贵族、从工商地主到宗法豪强地主,都为满足奢侈欲望而竞相聚敛财富、兼并土地,对当时的社会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限于篇幅,本文只对西汉奢侈风习流行的原因和它对当时社会历史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作一简略讨论.错讹这处,敬请指正.  相似文献   

4.
文章认为滥用官名以敬称他人 ,这是宋元以来市井闾巷中普遍流行的一种社会风习。这种风习根源于封建社会的官本位思想 ,滋生于唐末、五代以来官爵泛滥的政治现实 ,并随着宋代以降都市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勃兴以及市民鬻技得官或捐钱买官情况的出现而蔚然成风。官名滥称 ,形象地反映了新兴市民阶层追求发迹变泰的梦想及其平视达官贵人的魄力和勇气  相似文献   

5.
论汉代游艺风俗对汉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游艺风俗对汉赋的创作和传播、内容和艺术都具有突出影响,这主要表现为:汉代游艺风俗推动了汉赋的创作和传播;汉赋多方面地描写和反映了时人的游艺生活和娱乐用品;汉赋反话正说的艺术手法与汉代倡优的语言表达方式有关;汉人以辞赋娱悦耳目的风习是造成汉赋奇丽之美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以往的研究基本上视戊戌维新运动为一场单纯的政治改革,实际上这场维新运动应被看作晚清以后较为广泛的社会变革运动的开端。本文从习性观念的变迁角度,探讨了戊戌时期知识分子对待传统社会风习的基本态度和理念的变化,特别注意深究各种风俗革新组织的建立对知识分子时空观与身体观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唐五代的爱花风习与花卉产销管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五代时期是中国花卉栽培史上的重要时期。栽培的发展 ,促进了从帝王到平民的爱花风习。爱花风习又反过来促进了花卉业的繁荣。以唐五代时期的史籍和诗文为基础 ,管窥各阶层的爱花赏花活动和花卉产销状况  相似文献   

8.
对于唐代为什么以诗赋取士,已有不少论者探讨,如张蕊《唐代诗赋取士制度形成的原因》一文就较为全面地概述了唐代以诗赋取士的原因,即:儒家的诗教传统;唐代诗歌的繁荣;李唐统治者作为北朝民族的作用、社会风习的作用、不同政治集团利益、诗赋本身具有的特性等。  相似文献   

9.
在缓慢发展的中国封建社会中,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积(氵淀)着的社会风气,融合了区域的自然条件,对区域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制约作用。本文试分析福建南部地区十七世纪社会经济风习的变迁及其特征与历史意义,希望有鉴于今。  相似文献   

10.
昝风华 《阴山学刊》2008,21(6):10-15
汉代乐舞风俗对本时期诗歌具有突出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汉代乐舞的娱乐功能使汉诗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包括世俗之趣、拟人之趣、谐隐之趣、妙理之趣、逢迎之趣等;汉代歌与舞、歌与戏相结合的乐舞表演方式赋予汉诗一定的表演性,即许多汉代诗歌具有与舞蹈或百戏表演相配合的舞词或“戏”词之性质;汉人“悲歌当泣”的音乐行为方式和“以悲为乐”的歌乐欣赏风习是造成汉诗悲情美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中华文化对海外文化的影响,具有悠久的历史。根据李约瑟和一些研究中西交通史学者们的研究和引录的资料,在世纪之初,中华文化的器物制作、社会风习和法律作用等内容都已被西方人士以羡慕的眼光写人他们的著作中。当然有许多资料是经中亚各国转手,或由西方来华人士传播出去的。对东方的影响更为明显,即以中华纪年方法为例,自汉武帝立“建元”为年号,至清宣统止,二千余年相沿不衰,而周边的朝鲜和日本等都加以借鉴而推行使用,至今日本犹以平成为年号。唐代文化鼎盛,日本派出遣唐使十数批,不仅亲炙中华文化,而舶载回国的中华典籍近…  相似文献   

12.
竹枝词本来是自然生成于巴渝山区的古代民歌,唐以后多有文人雅士陆续仿作,于是逐渐风行文坛,成为一种形式平易朴实、文辞清新活泼的诗体。历代诗人常常用这种形式记录民风,描绘世俗,其风格表现出鲜明的特色,其内容也具有宝贵的价值。在历代竹枝词中,清代竹枝词因其作者人数众多,作品数量浩繁,对于当时世情风俗的反映也最为真切细腻,而理所当然地受到社会史学者的重视。在技览清人竹枝词所描绘的绚丽多采的社会生活画面时,我们注意到当时居间流行的“卜钱”风习。例如,查奕照《福州竹枝词》写道:团龙小凤斗旗枪,细煮功夫一盏盛…  相似文献   

13.
曹丕"文以气为主"观点的提出,既是对建安之前文人以"气"阐释文学艺术传统的继承,又是对前代文人对"气"与文学艺术关系认识的总结,也是对建安时代文人文学创作风习和评论文学风习中"气"与文学艺术关系认识的概括。它不仅表明了曹丕在建构理论形态的文学观念上所达到的新的理论高度,并且还蕴含着他对以前文学观念承继基础上的创新,开启了以文学本身的价值来评价文学的新风尚,在我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4.
袁瑾 《兰州学刊》2009,(9):181-184
自上个世纪90年代,宋词文化批判兴起,民俗文化就成为宋词研究的一个新视角。评论者或从宏观的大文化视野关照宋词的产生以及担负的社会文化作用,或将之作为某个历史时期民俗生活材料的记录,在历史层面上进行信息的还原。但是,由于民俗具有生活相和风习的文化意识两个层面,它对宋词创作的影响不仅仅局限在风俗画、世态人情的表层展示上,它在更深层次影响着词人的创作情感和艺术思维,以传承性的巨大感染力约束着词人的创作。文章拟就从民俗对词人创作过程的影响切入,探讨民俗文化与宋词创作之间的深层联系。  相似文献   

15.
综观中外历史,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一些相对落后的民族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征服先进的国家,乃至强盛一时。恩格斯曾指出一些相对落后的民族往往比文明较高的民族具有更加淳朴的社会风习和较强的战斗力。落后民族凭借野蛮、勇敢和刚强对先进民族实行军事征服是可以做到的。恩格斯的这一论断只指出了落后战胜先进的一方原因,历史告诉我们,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即先进民族或国家盛极转衰,自身腐朽,才给落后民族或国家提供了可乘、可为之机。秦楚相争的进程以及秦楚胜败的结局就表现在这两个方面,本文所要探讨的不仅局限于这两方面,更…  相似文献   

16.
宋惠莲和庞春梅是《金瓶梅》中的悲剧人物。多数论者将其悲剧归结为正统思想与恣情纵欲的结果,并从道德评判上予以否定。本文较全面地分析了二者本真而复杂的性格,从社会思潮、时代风习、生存环境等方面探究其性格及悲剧之因,肯定她们的抗争与追求是一种历史性的进步。  相似文献   

17.
反掠夺婚姻的呼声,是元代妇女发出的最痛苦的呼声,并响彻于许多杰出的元杂剧中.这是有时代原因的.在阶级社会中,掠夺婚姻常常是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文化落后的民族中,掠夺婚姻又往往是一种民族风习.元代统治者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以及他们保留的落后风习,使得凭借暴力、权力、财力掠夺婚姻,成了一种相当普遍的社会现象.特别是在蒙古灭金、灭南宋的过程中,掳掠妇女、强迫婚姻,曾酿成了无数的人间悲剧.例如,公元1213年成吉思汗亲率大军伐金,"凡破金九十余郡,两河、山东数千里,人民杀戮几尽,金帛、子女、羊畜牛马席卷而去,屋庐焚毁,城郭丘墟"(《续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又如  相似文献   

18.
阶级社会的作家,哪怕是不掌握阶级社会规律的古代作家,都不免要将当时社会诸阶级的生活状貌、风习,以及各阶级之间的关系反映到他的作品中去。有些杰出的古代作家还能凭对生活的感受,捕捉到合于科学法则的阶级关系的内容,尽管他们在认识中并无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概念。因此,在评价艺术作品的社会内容时,绝不可忽略形象中所蕴含的这一方面;更由于作品的社会内容是艺术地表述出来的,因此,探寻作品的社会  相似文献   

19.
唐代在长江流域民俗活动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新迹象,乃是饮茶风习的逐渐流行,尤其在长江上中游地区饮茶风习甚盛,其传播过程参据学术界已有的研究大致可分几个时期:即自唐初至8世纪中叶,此时饮茶风气,仍局限于江南几个地区,但茶叶商人的足迹已入北方;8世纪中叶以后,饮茶风气在北方广为传播,南北方之社会各阶层相习饮茶。长江流域饮茶之风本早于北方,而自陆羽《茶经》问世后,此风更盛,成为当地人们饮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吴敬梓对中国小说美学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考察吴敬梓的小说创作,不能不看到我国古典长篇白话小说如下的发展轨迹:随着封建社会的逐渐走向解体和进入末世,文艺的基本主题,也逐渐由功利的政治文化的外显层次发展到宏观的民族文化的深隐层次。小说家们纷纷开始注意,由于经济生活方式的转变而牵动的社会心理、社会伦理、社会风习等多种社会层次的文化冲突,并且自觉地把民俗风情引进作品,以此透视出人们的心灵轨迹,传导出时代演变的动律。这就不仅增添了小说的美学色素,而且使作品负载了更深沉的社会内容,反映出历史变动的部分风貌。《儒林外史》正是这种审美思潮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