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记学批评作为最古老、运用最普遍的批评方法,在鲁迅批评思想中包含丰 富的内容,在鲁迅研究的批评中有充分的表现和成果。鲁迅在其批评生涯中 重视作者的了解,重视作家日记、尺牍,重视知人论世的思想为传记学等批评 树立了榜样。半个多世纪,瞿秋白、冯雪峰、李长之、曹聚仁、周作人等人鲁 迅研究的一系列有影响的论断和研究活动,正是传记学批评的范例。  相似文献   

2.
社会历史批评的宏观描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社会历史批评进行了宏观上的梳理,认为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是对社会历史批评方法进行了彻底的扬弃和改造,将文艺批评和文艺理论置于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之上,绝不仅仅限于社会历史批评这一种方法,而是具有非常丰富的内容和多样化的手段,它是文艺理论批评的带根本性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3.
“文化批评”是鲁迅作品的重要艺术特色,也是鲁迅小说的重要艺术特点及美学创新。即他的小说并不局限于对某些不合理的社会与现实生活现象作直接的单一的平面化的批评,而是力图以此为起点,对它背后所潜藏的更为隐秘的“社会-文化”结构进行艺术性的多层面的立体化的剖析、怀疑及反思。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鲁迅小说不仅秉承有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与20世纪现代派小说的美学特质,而且更进一步发展为拥有新质的“文化批评”小说。它的“新”则主要表现在对社会生活所作的整体性文化反思及批评上,这正是鲁迅小说具有长久艺术魅力的奥秘。  相似文献   

4.
“人学”思想与鲁迅的戏曲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从鲁迅思想最为核心的基点——"人学"思想出发,对鲁迅的戏曲批评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迄今为止,学界对于鲁迅戏曲批评的研究在取得一些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将鲁迅简化、提纯化的倾向,以个体自由为原则的生命意识为主要内涵的"人学"思想是理解鲁迅戏曲批评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母亲”是鲁迅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人物形象,从而具有其独特的文学价值。文章以思想和情感的关系为理论基点,分析了“母亲”形象在鲁迅作品中的情感位置,并结合鲁迅自身的情感经历论述了“母亲”作为孤愤心灵最后停泊的原因和表现。通过对“母爱”方式及其给“母”和“子”双方带来的悲剧性结局的观照和分析,论证了鲁迅文本中“母亲”形象的思想意义。“母亲”是鲁迅所批判的那个时代、那些“国民”、那种社会的“母亲”,鲁迅用理智淹没掉情感的停泊之地,把“母亲”纳入自己的批评视阈,体现了鲁迅“批评”的“决绝”性和彻底性、艰巨性和深刻性。  相似文献   

6.
李长之作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的杰出批评家,以人格论批评著称于世。他以西方美学与文学批评理论为参照,对中国古代人格论进行创造性转化,建构了现代个体人格论,对孔子、屈原、司马迁、李白、鲁迅等伟大作家的人格进行了深入体察和阐释。李长之人格论批评的意义在于他不仅开创了独具一格的批评方法,更在于通过对伟大作家人格的追寻,探寻现代理想人格建构的方式,重振民族精神。可以说,李长之人格论批评的过程就是他追寻理想人格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7.
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鲁迅一生创作和翻译的六百多万字著作,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鲁迅一生致力于研究民族,振兴民族的事业,把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洒在中国人民身上。立志考察中国人,从改造中国人入手,改造中国社会,是鲁迅一贯的文艺观念。他努力自觉地用文艺去提高民族知己、自爱、自立、自主、自强的意识。研究鲁迅先生的文艺观念,对进一步理解鲁迅,更深刻地认识鲁迅,更自觉地学习鲁迅,发扬鲁迅的精神,继续鲁迅的事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一般以为,鲁迅与通俗文学乃风马牛不相及,实际上,鲁迅与通俗文学有着 诸多关系。本文从鲁迅对通俗文学的搜集整理、批评批判以及对通俗文学创作的引导和对 小说的区分等方面,考察了鲁迅对通俗文学的关注,阐明鲁迅与通俗文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作为理论批评家的梁实秋 ,他的散文理论批评颇富真知灼见 ,是他整个理论批评中很有特色的部分 ,对五四以后现代散文理论批评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他的新古典主义文学思想与自由主义政治取向使他的散文观存在明显的局限 ,使他对某些散文家特别是鲁迅的批评产生了很大的偏颇。有的研究者认为 ,他到晚年很后悔当时的看法。其实不然。梁实秋 60年代以后的《关于鲁迅》等文章表明 :他对鲁迅及其杂文的评价一直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10.
青年鲁迅的思想探索既体现在他的倡导上,也体现在他对时代思潮的反思批评上。鲁迅早期文言论文对清末时代思潮的批评主要体现在反复古、掊物质和排众数、破恶声三个方面。从中可以归纳出青年鲁迅思考的特点:看问题的全面性、辩证性,深刻性和超越性,针对性。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个艺术批评家,罗斯金认为伟大的艺术首先应是道德的,艺术的最终目的是使人领悟如何去过一种健康的生活,从而赋予审美一种实用的(理智的,尤其是道德的)功利性.对于审美中道德功利性的关注,使罗斯金转向关注人群社会,进而展开对社会丑陋的抨击.本文所讨论的正是他从审美到社会批评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2.
鲁迅和毛泽东改造国民性思想渊源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和毛泽东是改造民族灵魂的伟大思想家,他们对中国国民性的批判和重建是贯穿一生的重要思想,也是中国社会人的现代化进程中最具生命力和现实意义的部分.两位世纪伟人的改造国民性思想,既有生长的共同时代背景、思想基础,也存在着家庭背景、求学经历、以及文化背景等方面遗留下来的历史印痕.  相似文献   

13.
如何找回伟大的鲁迅,又如何认识鲁迅的伟大?文章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首先,从鲁迅的社会历史发展观,为人生并要改良人生和社会的使命感入手;其次,从鲁迅改造国民性、“立人”的民族复兴的价值目标入手;其三,从鲁迅的创作“主见”及辉煌的文学成就入手;其四,从鲁迅独立、坚韧、不妥协的斗争精神,自我解剖的崇高人格,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以及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拿来主义”的科学态度入手.  相似文献   

14.
在当下各种文学批评方法多元共存的语境中,社会历史批评已失去了往昔的主导地位。由于社会历史批评符合中国人深层实用理性的思维方式,文学创作与批评的现状也依然吁求社会历史批评的介入,社会历史批评虽然具有理论与实践上的种种局限,但仍是解释与判断文学现象时不可或缺的一种思路与途径。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杂文是在新文化运动中、在内忧外患的交织中诞生并走向丰富和成熟的。鲁迅把现代杂文称为“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鉴于鲁迅毕生致力于用杂文进行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的经国大业,留下了宝贵的理论经验和杂文作品,此文旨在梳理鲁迅对中国现代杂文的开拓性贡献,探索中国现代杂文中的鲁迅精神,及其对鲁迅杂文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研究彝族著名诗人、学者罗庆春的诗学,不能规避的是对其诗歌批评方法的研究与分析。罗庆春在研究少数民族诗歌的创作及发展时,既运用了社会历史批评、审美批评等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批评方法,也借鉴了心理学批评、原型批评等现代批评方法,为其较为成熟的诗学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17.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人充分分析中国传统道德修养论中有关人的自省、自律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思想为指导,结合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建设的实际情况,经过不断批判、继承、检验,最终得出的适合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批评方法。在当前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形势下,要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历史性、理论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以整风精神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切实解决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现代翻译史上,鲁迅较系统而又深刻地论述了翻译批评,为现代翻译批评确立了较为科学、公正而又客观的批评传统.其深刻的思想与精辟的见解虽然没有以独立学科的形式来进行透彻的分析和严密的论证,但无论是就其观点的独到而言,还是就其论述的全面来说,都是我国翻译批评史上重大的理论建树,仍然是指导我们今天的翻译批评工作,建立新世纪翻译批评体系的指南.  相似文献   

19.
杜威在“哲学的改造”中关于哲学价值意义的新概念,起于对哲学发源地的新态度。关于哲学发源地的见解,存在于杜威哲学改造的视野内,对此,杜威交代了一个对于传统哲学的新态度:哲学发源于社会的情绪材料,而非认知的材料。由此出发,可以寻得哲学的人文精神价值和哲学的真正任务。若把哲学史当做文明史和文化史的一章去研究,就会发现哲学史的一个新意义——它从科学中失去的,可以从人文精神中收回来。哲学充当的是“沟通使者”的角色,在各专门化的知识门类当中,架起互相理解的桥梁和纽带。哲学的正当工作就是解放和澄清意义,因而,哲学实质上就是批评,是批评之批评。  相似文献   

20.
在新时期的《金瓶梅》研究中,社会历史批评和文化学批评是被广泛使用的两种研究方法。而文化学的批评方法其实是对社会历史批评方法的一种外部广度的开拓。本文通过对新时期《金瓶梅》研究中的社会历史批评和文化学批评的回顾,梳理了这些研究的代表性观点,旨在反思对于《金瓶梅》的社会历史研究和文化研究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