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僰说     
僰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关于僰人的族属问题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本文对僰为濮说,僰为僚说、僰为羌说提出质疑,认为僰人最早是属于氐人中南迁的一支,是以氐人为主的氐、汉融合体,亦即汉、晋以来分布在曲靖至滇池区域的“西爨白蛮”。作者还进一步论证了“西爨白蛮”就是云南白族的先民。  相似文献   

2.
一九八一年三期《贵州社会科学》上,刊发了《“都掌蛮”铜鼓与“僰人悬棺”——兼评夜郎“五茶夷”的族属》(以下简称《族属》),文中简略地综叙一些近人的有关论点,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由于这些问题涉及到西南地区历史上僰族的活动范围,和正确地回答使用铜鼓和悬棺的有关民族,因此下面提出一点刍荛之见,对基本的历史  相似文献   

3.
越人石室土墩墓与华南悬棺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布在苏南浙北一带的石室土墩墓是先秦越人的墓葬 ,分布在华南地区的悬棺葬是战国以后越、濮、僚、人及其后裔的墓葬。两者在时间上前后相继 ,在文化上一脉相承。从石室土墩墓和悬棺葬的时空分布可以看到古代越人的迁徙和越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4.
一九八一年三月十日至三月十四日,中国悬棺葬学术讨论会由四川省历史学会、四川省民族研究学会、四川省博物馆、四川大学历史系和宜宾专员公署文教局发起,在珙县召开。参加这次会议的代表来自全国十三个省区,共一百三十二人。这是我国第一次召开的悬棺葬学术讨论会。会议就悬棺葬的族属及其源流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悬棺葬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一种特殊葬俗,其葬法是选择下临江河,人迹罕到的高山悬岩,并在岩壁上利用  相似文献   

5.
“都掌蛮”是古代活跃在今四川宜宾、泸州 (古合称“戎泸”或“泸叙”) 地区的一支少数民族。出于个人的专业兴趣, 我对这个课题十分关注, 读到新近出版的屈川先生著《都掌蛮———一个消亡民族的历史与文化》〔1(下称《都掌》), 自然十分高兴。读过全书, 以为这是一本资料丰富, 具有新意的民族史著作, 十分乐意向大家推荐。全书从族属源流、社会演进、民族消亡、悬棺葬俗铜鼓文化、岩画史诗等 6个方面对泸叙地区都掌蛮的历史和文化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 附录有对建武城崇报祠明碑的考述, 一部民族史面貌已灿然大具。宜宾在秦汉时期为…  相似文献   

6.
根据文献记载和历年实地调查的发现,贵州是古代悬棺葬分布地区之一。作为一种独特的古代少数民族文化遗存,悬棺葬对贵州古代史和民族史研究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由于贵州各少数民族(除彝族外)没有用本族文字记载的历史,流传至今的汉文古籍对少数民族历史的记载,不仅残缺不全,而且往往被统治阶级作了歪曲;因此,悬棺葬所保存的若干历史信息,有助于解决贵州古代史和民族史上的一些疑案。我们研究悬棺葬的目的,“不仅在于探求这种葬法葬式的特点,以及行此种葬法的民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体质特征和经济生产等情况;主要在于通过这种葬法,探求行悬棺葬的民族成分,特别是行悬棺葬的几个民族之间的民族渊源关系,这项研究的关键就在这里。”贵州悬棺葬的研究工作还刚刚开始,族属及其渊源正是我们必须首先探讨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悬棺葬主要分布在长江沿岸和沿海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福建、台湾、广东、广两、贵州、云南、四川和陕西等省区,它是我国古代先民特有的葬制。由于地域和时代的不同,它又有不同的类型和名称:在悬崖陡壁上,凿孔插桩,置放棺椁,谓之“悬棺葬”;就岩石的裂隙和天然的洞穴,将棺木放进去,凌空悬置,叫做“岩葬”;在悬崖上凿小穴,纳棺其中,露出棺木一半,称为“岩穴葬”。我国学术界把这三者一律泛称为“悬棺葬”。关于悬棺葬的族属、断代、分布地区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目前学术界尚无定论。石  相似文献   

8.
读僧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和《南海寄归内法传》,对了解古代中西交通和中外人民友好交往很有参考价值。古代中西交通中的吐蕃路吐蕃人即今藏族同胞,其主要居地,即今西藏。“吐蕃”应该读为“吐播”,西方各国称藏族为Tibet,中国古代文籍中亦作“图伯特”,大概是原来的译音。《新唐书·吐蕃传》说:“吐蕃本西羌属”。《旧唐书·吐蕃传》微异,说“吐蕃在长安西八千里,本汉西羌之地”。羌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每与氐并提,称为氐羌。氐羌和匈奴都是古代中国境内强大的少数民族,氐可能就是Tibet的缩音。  相似文献   

9.
居住在以滇池地区为中心的古代滇王国的主体居民——滇人,早在春秋时期就创造出以晋宁石寨山文化为代表的独具特色的青铜文化,它是当时云贵高原上发展最高的土著文化。“石寨山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新中国考古工作者使之重现光芒而令世人为之惊叹不已的人类古代文明的一颗明珠。然而这一文化的创造者滇人的族属问题,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看法,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认为滇人属于氐羌族系,而以僰族说较普遍,二是认为滇人属于南方民族的百濮,第三种看法则认为滇人属于百越族系的一支。上述几种看法,各有理由和一定的依据,值得研究。说较普遍c,二是认为滇人属干南方民族中的百皤二,第三种看法则认为滇人属于百越族系的一支③。上述几种看法,各有理由和一定的依据,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0.
论悬棺葬的起源地和越人的海外迁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介绍凌纯声先生关于悬棺葬的两篇文章(1)《古代闽越人与台湾土著族》1979年,看到一本台湾出版的书,书名《台湾文化论集》(一),1954年出版。这本论文集的第一篇就是凌纯声先生撰写的《古代闽越人与台湾土著族》一文。根据三国时沈莹撰的《临海水土志》这部佚书,凌先生认为台湾古代的“夷洲民”和浙江古代的“安家之民”,拥有颇多相同的文化特质,如同行“崖葬”,即其一例。凌先生还进一步指出,“这种崖葬的风俗,台湾的红头屿至今尚存”。可见,台湾的“崖葬”,自三国至今,至少也有将近二千年的历史。应当指出,凌先生称为“崖葬”的,也就是笔者称为“悬棺葬”者,两者乃是同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流行此种说法:“蛮”为汉族对南方少数民族侮辱性称呼,“蛮”即“野蛮“、“不开化”之义,“蛮”字从虫,即表示不把他们当人。如《民族语文》82年1期37页:“从意义上看,‘蛮’是个贬称,古代泛称南方少数民族。”白耀天《僮族源流试探》:“(有的人)不审慎地考证就把史书上的‘蛮’……完全加在僮族的头上,试想僮族怎么能接受呢?我们知  相似文献   

12.
上古族群称谓,颇为复杂。从语言学角度而论,夷、蛮的原始语义分别相当于用作泛称的"人""民"。和用作泛称的"夷""蛮"略有不同,戎、狄、濮、氐则分别为山岳地带城居的部族、居住在森林中的部族、滨水而居的低地族类、居于水滨或低地平原的族类。戎、狄、濮、氐等族群的区别在于所处环境不同并由此导致生活方式和文化上的若干差异所致。华夏族的形成、发展和壮大的历史构成先秦民族史的主线。在华夏族的形成过程中,各族群之间迁徙混融从未停止过,先秦时期并未形成严格固定的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族群概念和夷夏五方格局和夷夏之防的文化观念,将华夏与古代文献和甲骨文、金文中所见夷、蛮、戎、狄、氐、闽、貉、氐、羌、濮、越、僚、胡等族群强为区分,不仅不符合先秦时期的历史实际,而且与经典作家所表述的"具有学术性、科学性和普遍性"的民族概念,相去甚远。随着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等研究的持续深入,科学的先秦民族史理论体系的重建和先秦民族史重构,必将成为先秦史和民族史学界无法回避的全新学术命题。  相似文献   

13.
左江岩画的族属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广西左江及其支流明江和平而河沿岸的断岩峭壁上,先后发现古代岩画点六十一处。分布于宁明、龙州、崇左、扶绥四县境内,绵延达二百公里。岩画全部用赭红颜色画成,规模巨大,气势雄伟。它是广西重要的古代文化遗产。这批珍贵的古代岩画,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是壮族先民创作的。但究竟是壮族先民中的哪一个民族,又有不同的意见。有的学者认为是骆越;有的学者认为是西原族。此外,还有的同志认为是乌浒人,并认为乌浒人不是越族,而是属于僚族(指濮族后裔的僚族)。以上三种不同的看法表明:左江岩画族属问题的讨论,不仅涉及到是越族系统中的哪一个民族,而且涉及到是否属于越族系统。因此,进一步弄清岩画的族属是有必要的。一、关于岩画的年代  相似文献   

14.
湔氐道是四川西北的一个秦置县。关于“湔氐道”的治地,宋人胡三省说:都安县“即汉之湔氐道”。(《资治通鉴广注》)今人任乃强、张至皋《四川地名考释·温江地区十二县》、童恩正《古代的巴蜀》皆从此说。《舆地纪胜》载湔氐道在松潘。古今争论,大体围绕松潘、灌县两地。到底何说为是?实有考辨的必要。  相似文献   

15.
“别种”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在对东北古代民族族属源流的研究中,经常涉及到史书记载的“别种”问题。“别种”是我国古代史学家在民族史记述中使用的一个有一定的历史内容与含义的用语。但由于后来对“别种”二字含义的理解不同,因而得出显然不同的看法来,甚至把各族的族属关系搞  相似文献   

16.
学界一般认为,所谓“藏彝走廊”为氐羌系统民族由西北向西南迁徙,并在迁徙途中同源异流分化出众多民族之通道。而在唐代藏彝走廊西部边缘特殊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则是由洱海东部、北部诸部族向北、向南和向西迁徙,并呈现出乌蛮“正种”与乌蛮“别种”之间的文化普同性与差异性并存、“汉裳蛮”的“夷化”以及乌蛮与白蛮的“汉化”并存等动态性的文化变迁特点。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史记》中凡称“西南夷”,均指“西夷”、“南夷”整个地区。“西夷”和“南夷”都是专用语,各指“西南夷”的某一特定地区。“西南夷”划分为“西夷”、“南夷”是以巴蜀为基点的。唐蒙、司马相如、公孙弘、司马迁等人出使西南夷的材料充分证明,巴蜀是开发西南夷地区的根据地。从族属上看,大体上说来,南夷地区以濮越族群民族为主,西夷地区以氐羌族群民族为主。关于滇池洱海地区的民族,作者认为,滇池洱海地区是濮越族群和氐羌族群交错杂居地带,大体上说来,滇池地区的主体民族滇属于濮越族群,南夷文化色彩浓厚;洱海地区的主体民族、昆明属于氐羌族群,受西夷文化影响较大。两个地域里都杂居着另一族群的居民,因而,无论是滇文化还是、昆明文化,都表现出另一族群文化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18.
关于曾参之“参”的读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弟子曾参,又称曾子。曾参之“参”,一般人都读Shen.吕友仁先生着文,重提古代学者方以智、王引之等人的观点,认为“参”是“骖”的借字,当读cdn(见帖汉语研究价998年第2期)。理由是:“根据名字相应的规律,此参字只有读‘掺’才说得通。”笔者以为不然。笔者久居孔子故里曲阜,访知当地人上至饱学硕儒,下至田夫野史,都称曾子为曾参(日记卜,无有读曾参(C日一者。曾子故里山东鲁西南一带地区的百姓也都读Shgn。清代以前,也未见有读con者,不读csn倒有确证。《说文·林部》给“森”注音说:“读若曾参之参。”“参”与“森…  相似文献   

19.
浅析土族民间文化中的多重宗教信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族属古代东胡系统的民族 ,土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起源于大兴安岭 ,后南徙辽东为慕容鲜卑。后因慕容鲜卑中吐谷浑与慕容★不和 ,率部西迁 ,由阴山到今甘肃临夏一带 ,继而在今甘肃、青海境内氐羌故地建立政权。随着吐谷浑国的强盛、衰落、灭亡 ,逐渐吸收融合周围民族 ,在明代演变成土族。土族民间文化不仅绚丽多彩、异彩纷呈 ,而且给人一种兼容并蓄、包罗万象之感。这种特殊的文化价值体系的形成不仅是承袭其先祖文化的结果 ,而且也是土族形成过程中与羌、汉、藏、蒙古等民族相融合的结果。一土族民间文化中多重宗教信仰 (包括萨满教、…  相似文献   

20.
也说“李广难封”的原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西汉将领李广一生征战,抗击匈奴,使匈奴闻风丧胆,号为“汉飞将军”。然而这样一位名将却终身未能封侯赐爵,与此同时,与李广并肩血战沙场的“诸部校尉以下人等,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李广为此鸣不平,后人也深感同情,发出了“李广难封”的慨叹。对于“李广难封”的原因,李广自我解嘲,归结为命运。时人王朔从因果报应推论,以为李广杀死降羌八百人,故得恶报不能封侯。汉文帝非常赏识李广的军事技能,以为生非乱世.难展其才,甚为感慨地说:“惜广不逢时,令当高祖时万户侯岂足道哉!”故后又有时势决定李广难封的论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