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一、中国和中国的边疆 现在的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但中国的概念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由最初的京师①、华夏地区,到由汉族和其他民族建立的王朝所统辖的地区,近代始才专指整个中华民族(包括汉族和其他民族)共有的国家为中国,以区别于其他国家,具有了现代意义国家称谓.总之,中国概念的演变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清末民国时期,中华民族大家庭观念经历了从“五族一家”到“中华民族一家”的演化过程,“中华民族一家亲”“中华民族大家庭”话语相继成为表达“民族之统一”、象征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形象说法,而其最初形态即为与五族共和观念相适应的“五族一家”之说法,孙中山及之后的北洋政府文告都曾频频提及“五族一家”一词。南京国民政府仍会在某些涉及民族事务的文献中使用“五族一家”等提法,后来国民党当局否认“中国有多民族存在”,以“宗支关系”定位国内“族群”关系,较少提及“五族一家”;中国共产党逐步确立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观,并阐述了建设各民族友爱合作大家庭的思想。当时中华民族大家庭观念的内涵包括:各族都自认为是黄帝子孙或炎黄子孙,黄帝或“炎黄”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象征符号,“中华民族”这一名号所包括的国内各族同属于以黄帝或“炎黄”为“共同始祖”“人文初祖”的大家庭;当时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学人常以“亲属关系”定位现实中的民族或族群关系,视其为血缘相通的宗支与亲如同胞的兄弟民族;各派政治人物、各个民族以不同形式确认了包括少数民族聚居区在内的中华民国领土是中华各民族的共同家园,中国境内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华文明是中华各族...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统即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形成和发展演变过程,自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的夏朝时期开始,经历了三千多年,至公元960年宋朝统一以前,统一、分裂,分裂、再统一的形势一直在曲折地向前推进。在各个不同的统一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内部,各民族之间,乃至同一民族内部,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并不曾发生带根本性的改变,直到清朝时期,封建中央王朝所采取的民族政策也是一脉相承。而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却在不断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4.
古老而光辉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它是由祖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华夏族在三代及其以前,就是许多民族部落或方国的融合体。他们同源异流一各具风采,但在互相交往的过程中,通婚、联盟、渗透、融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统一的民族大家庭。春秋战国时期,汉族与各少数民族的交往融合在社会巨变中迅速发展,到了秦汉时期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正式载入中华民族的史册。但是,以儒家为代表的封建正统思想却一再宣扬“夷夏之辩”,以中原华夏民族为冠带之国,贬称周边各少数民族为夷狄之邦,孔子修《春秋》,内请夏而外夷狄,西汉…  相似文献   

5.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封建专制统一国家,创立了大一统的封建专制体制。秦汉相承,只是汉朝统治手段比秦朝缓和,使大一统的封建政权得以稳定。秦汉开创了支配中国二千年大一统的政治格局。此后,统一成为主流,被认为是正常的,分裂被认为是不正常的。中华民族是秦汉时形成的,在春秋战国以前,处在黄河流域的各族统称为华夏族,各族关系是松散的。秦始皇用行动统一了全国,在此以前要求统一的思想早已萌发。孔子看不惯当时政治秩序混乱的现象,向往周朝文王、武王的盛世,他要恢复以周天子为首的上下等级制度,希望国家政令统一于周天子。战国时期,周天子早已名存实亡,各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她发源于黄河流域,居四方之中,故称中华。起初中华本是汉族的专称,随着封建帝国疆域的扩大和民族间的不断融合,中华已不仅限于中原地区,也不再专指汉族,而是包括汉族在内的各兄弟民族的总称。然而,这样一个容五十六个民族于一体的中华民族是如何形成的?她与“大一统”历史演进的关系又是怎样?以及研究她的成因与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增强中华民族的整体民族意识有何意义?都有待于探讨。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奠基者孔子和孟子的学说出发,以几千年来中国民族关系发展的实际为基础,论述中华民族的族源及对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形成的影响。认为华夏族文化创造者的族源,是在当地土著民族和文化与外来民族和文化不断融合、交汇,互相吸收、结合的基础上产生的。其对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形成和发展、各族间婚姻习俗的发展、多民族国家的格局不断发展和巩固,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也基于中华民族中各族是在多元与一元相结合的基础上形成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都城的变迁与中华民族的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民族的融合与都城的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 ,民族迁徙带来都城转移 ,都城的转移又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正是都城的转移和民族的迁徙 ,才使汉族先进的生产方式和先进文化远播四方 ,通过不断的吸纳、同化、融合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汉民族。分裂时期 ,民族迁徙异常活跃 ,都城蓬勃发展 ,民族融合进入高涨时期。元、清两代的中央政权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统治 ,加强了各民族的交往和融合。作为蒙古族和满族建立的中央政权的统治中心 ,北京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儒学与汉武帝的民族政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有为皇帝,他在建立和发展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大业中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他统治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学处理民族问题、制定民族政策,拓宽了疆域,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研究儒学对正确认识汉代以经治国以及汉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具有重要意义。一、儒家“大一统”的民族观所谓“大一统”民族观念,即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统一于华夏的观念。“大一统”观念由来已久。周朝就是一个“协和万邦”的多民族的统一国家,产生了“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相似文献   

10.
古今中外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一直是影响国家统一安危的重要问题。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的文明古国,虽然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始,我国各民族就在一个集中统一的国家中共同生活,共同发展了,但是,中国历代的统治者,不论是汉族的统治者,还是少数民族的统治者,都没有在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基础上实现过国家的真正统一。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新中国,才破天荒地在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基础上实现了国家的真正统一。“中国的历史,从此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占人  相似文献   

11.
论中华民族研究──兼论中华民族的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华民族的复合“中华民族”不是中国各民族相加之和的称谓,而是一个复合民族的称谓。它是指在中国版图这个共同区域里生息的各个民族在语言、经济、文化相互渗透、交融中形成的一个具有共同心理素质的复合民族。汉族是形成中华民族复合体的主体民族,和各少数民族一样是一个平等的复合成份。中华民族的复合过程中,作为复合体成分的各民族既推动复合体的发展,又推动着各民族自身的发展。远古时代,中国境内居住着许多不同的民族和部族。一般地说:华夏族的东方人称为“夷族”;活动在黑龙江流域东北的是满族的先民“肃慎”;在北方、…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由于汉族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其他民族的人口所占比例很小,所以,在我国习惯上就把汉族以外的各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一九二四年一月,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先生主持制定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言》中,第一次使用了“少数民族”一词.  相似文献   

13.
历史上的中国及其疆域、民族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以来,怎样看待和确定历史上的中国及其疆域和民族,一直是我国史学界的热门话题。大多数人认为,应以今天中国的疆域来确定历史上的中国及其疆域和民族。本文作者认为,这一观点存在着问题,有重新考虑的必要。其见解是:①“历史上的中国”不是指地域、文化的概念,而是指今天的中国在历史上作为一个国家的情况,是“历史上的祖国”的意思。②历史上的中国应指历史上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当其处于统一的时期,历史上的中国就是当时的统一的多民族政权,当统一的多民族政权处于分裂时期,则由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管辖的民族和地区出现的政权,都应是当时中国的一部分。③确定某一地方或民族是否属于历史上的中国,只能以行政管辖作为标准,即只有历史上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管辖到的地方和民族,才是历史上中国的地方和民族。  相似文献   

14.
关于西夏政权的性质问题,史学界在认识上出现了几种观点,有的人认为西夏是“地方割据政权”;有的人认为西夏是“民族政权”;有的人认为汉民族可以建立王朝,党项族也可以建立王朝。对此,我有不同的看法。党项族早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早已归附了代表当时中华民族的大多数的汉民族政权,并纳入了当时统一的版图。北宋中期,李元昊煽动党项族勾结契丹,从北宋王朝分裂出去,背离中华民族大家庭,另建西夏政权。用巧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这个问题,西夏政权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分裂叛乱集团。要弄清楚西夏政权的性质,必须客观地去追溯党项族的发展历史。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是各民族团结友爱的大家庭。在伟大祖国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发展了祖国的经济,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一)现在,在我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上,居住着56个民族的11.6亿勤劳勇敢,富有光荣爱国传统的人民(包括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其中汉族是中国乃至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30个省市、自治区共有汉族人口10.43多亿,占全中国总人口的91.97%;其他55个民族人口9120多万,占中国总人口的804%。正由于…  相似文献   

16.
建立单一民族的国家是孙中山民族建国思想中始终不变的理念。但是,孙中山民族建国思想中的"民族"内涵经历了从汉族到中华民族的发展。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前,孙中山立足夺取国家政权的立场,宣传"排满"革命,以在本部十八行省建立汉族国家为目标;1912年后,站在维护国家统一的立场,孙中山先是主张以汉族为中心,同化国内各少数民族;后又提出在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实现民族融合,创建一个新的统一民族——"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以六个环节的形式存在着的。这六个环节分别起着社会历史根源、思想根源、内在根源、前提条件、具体表现、功能效应的作用。本文拟对这六个环节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行一些考察,并从中引出一定的结论。一、社会历史根源:大一统的社会历史结构大一统的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或传统的社会历史结构,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社会历史根源。著名历史学家钱穆说过:“我认为中国五千年来,传统相承所建立的和平统一的民族国家,这是人类所稀有的伟大的贡献。”中华各民族从建立统一国家的几千年来,一贯具有反对分裂,维护统一的光荣传统。历史上国家分裂局面,即使是分裂了二百余年的  相似文献   

18.
所谓“正闰观”,本质上是指族姓统治的合法性.一般说来,在华夏族内,获得了政权的家族也就获得了“正统”的地位;在华夏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炎黄子孙”即华夏族的政权是“正统”,非华夏族的政权(也包括那些征服了华夏族的政权)是“闰统”,是僭伪而应予以闰除的,至少理论上如此.  相似文献   

19.
当今世界一个普遍的国家形态是多个民族共同栖居于同一国家共同体之中,使得多民族国家具有了“民族多元”与“政治一体”的本质属性,也产生了“民族多元”与“政治一体”的内在张力.为了消解此种张力,实现国家稳固、族际融洽和各民族成员福祉的增长,多民族国家必须秉承“求同存异”的价值取向,采取“势差化”的整合路径,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地寻求族际政治整合方式与方法的创新.  相似文献   

20.
试论元世祖忽必烈的民族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很早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元代除蒙古族和汉族以外,国内还有许多其他少数民族,如东北的女真、西北的畏兀儿、西南的壮、彝、苗、瑶族等等。元世祖忽必烈从封建王朝的利益出发,针对当时我国多民族的具体情况,对边远的民族地区和当时的一些封建割据势力,采取了比较切合实际和比较明智的民族政策,解决了许多民族和地区间的矛盾。基本上把全国各地统一起来,实现了全国统一的大业。忽必烈的民族政策及其具体措施,促进了这种统一局面。最主要的可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