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妇女服用口服避孕药,除了能够避孕之外,对某些疾病还具有防治作用。 (一)预防子宫内膜癌。口服避孕药者,发生子宫内膜癌的可能性要比不服用者少一半。 (二)预防子宫纤维瘤。据统计,服用5年避孕药者,可使其发生率约下降17%。发生子宫纤维瘤的根本原因,是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而口服避孕药含孕酮等激素,可  相似文献   

2.
特殊妇女受孕时间的选择卢平凤为了您的孩子出生后就健康聪明,属下列特殊情况的妇女,如何选择受孕时间?专家们的看法是:一、服避孕药者:避孕药为雌激素或孕激素所合成。这些性激素可干扰胎儿特别是性器官的正常发育。避孕药半衰期较长,排泄缓慢,比如服用一个月避孕...  相似文献   

3.
事后紧急避孕以往常采用大剂量雌激素口服,雌、孕激素配伍口服和紧急放置ⅡJD等方法。这些方法存在避孕效果不理想、副作用大、使用不方便等缺点。我站应用毓婷(左炔诺孕酮)作紧急避孕药,有效率达100%,副作用小,而且服用方便,显示较大优越性。现就随访资料完整的120例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根据1987年第3期,辑K的“人口报告”中最新公布的消息,到2000年以前将有五种新的药物提供给全世界的妇女作为计划生育之用。这些药物都非常有效,而且使用方便,属长效药物之一。孕激素是一种雄性激素,它亦将作为口服避孕药之用,并列入新避孕药物之行列;一种称“诺尔伯兰特”(Norplant)避孕药已在7个国家获准使用;微球形药剂(注射)和微型胶  相似文献   

5.
香港计划生育协会对“计划生育的认识、态度和实施状况”从1976年开始每5年进行一次调查。1987年调查结果表明,拒用口服避孕药片的已婚妇女由1982年的9.7%增加到15.1%。该协会执行主任认为,应对广大妇女加强教育以解除她们对口服避孕药片的不解。  相似文献   

6.
目前,服口服避孕药仍是我国一部分妇女所采取的避孕措施。为了提高避孕效果,现将口服避孕药与其它类药物同时服用时的一些需注意的问题叙述如下: 1、口服避孕药加抗生素 与氨苄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新霉素、四环素、氯霉素、红霉素等合用时,可抑制肠道正常菌群,而这些微生物又是葡萄糖醛酸酶的主要来源,口服避孕药需要这种酶的帮助,水解后才能吸收。因此,长期应用抗生素可使酶减少,而不利于口服避孕药的吸收,影响避孕效果。口服氨苄青霉素、  相似文献   

7.
中国宫内节育器停用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宫内节育器(简称IUD),是一种简便、有效、经济、安全的避孕措施。目前我国约有6000万妇女使用IUD,占全世界使用人数的70%,占我国所有采取避孕措施妇女数的50%左右)。但是,在我国,IUD避孕效果不高,据1991年王绍贤教授报道我国IUD农村的避孕效果为0.78,城市为0.83,而国际推荐的标准为0.95。不过与口服避孕药等短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1.妇女患有生殖器炎症时,一方面要积极治疗,另一方面要选择适当的避孕方法,达到既能正常地进行性生活,又能避免加重炎症。轻度炎症时可选用避孕套或口服避孕药,炎症较重时则不宜使用宫内节育器或外用避孕药。2.妇女有乳房肿块时,应积极诊疗,未诊断清楚前,不要用口服避孕药或注射长效避孕针,可用宫内节育器或避孕套。3.女方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时,不要用避孕药,可用工具避孕,如避孕套、宫内节育器或阴道隔膜,最好根据身体条件做结扎手术。患有严重心脏病者,即使没有孩子,也应首先顾及大人,施行绝育手术。4.一方患有乙型肝炎、性病或其…  相似文献   

9.
1963年,口服避孕药Ⅰ、Ⅱ号在上海研究试制,并开始临床应用。 1967年6月,国家科委、卫生部、燃化部在上海召开全国口服避孕药鉴定舍,对五种短效口服避孕药进行鉴定。肯定了Ⅰ号(复方炔诺酮)和Ⅱ号(复方甲地酮)两种女用口服避孕药的效果。此前临床试用3.3万人份,决定正式投产。确定组织力量进行减量试验,探讨药物最低有效剂量。 1968年,上海、北京、江苏、浙江等地对口服避孕药Ⅰ号做减量观察试验,取得成效。  相似文献   

10.
(i)避孕流行指数增长目的在于缩小家庭规模。(ii)私人经济团体而不是国家支持的家庭计划组织在巴西生育率转化过程起决定作用。(iii)生育率下降原因是由极有效避孕措施带来的婚育率下降。总论:据巴西1986年人口与健康调查,全国平均妇女终生生育率降至3.3。南方各州生育总数大体相同(为2.4—2.6),北方各州相对高些(为5.1)。资料分析得出的结论是70年来全国都经历了生育率急速下降。1986年15—44岁已婚妇女避孕流行指数达66%,三十来岁的妇女尤其盛行。3/4的妇女都采取节育措施和使用口服避孕药,而妇女节育者居多。近十年避孕流行指数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相似文献   

11.
计划生育加速了妇女生命周期的转变,使生育健康知识迅速普及,在新生育文化占主导的家庭,给女孩创造了较好的发展条件。同时,也使因生女儿而承受生理和心理压力的妇女队伍扩大,使妇女承受了节育手术的副作用,形成了偏高的出生性别比和0—4岁女孩死亡率。这些负面影响,是中国妇女为计划生育付出的代价,是难以避免的。但绝大多数负面影响可以通过我们的工作而减轻其作用的范围和程度,因为形成负面影响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人,是人的认识、人的工作、人的服务、人与人关系形成的社区环境。计划生育工作正在努力实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的两个转变,这对发挥计划生育对妇女的正面影响,减弱负面影响将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根据美国霍普金斯大学人口信息项目的一份最新报告,在发展中国家,有1亿以上的已婚妇女—每5人中有1人—不想怀孕却没有避孕。这些妇女之所以没有避孕是因为她们缺少关于避孕的准确信息和避孕选择,担心避孕的副作用,得不到优质服务,或她们丈夫的反对。 就具体数量而言,印度这个世界人口第二大国,计划生育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妇女最多,为3000万。其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通过1992—1994年在河北、山东2省4县的现场试点,分析和探讨NORPLANT皮下埋植避孕法在当前农村地区的可接受性、有效性、副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该避孕法在试点初期比较受欢迎,但由于副作用发生率较高,接受NORPLANT的人数在1年后大幅度下降,仅该避孕法在不愿结扎且缺乏其它合适的长效避孕方法可供选择的二孩妇女中有较好的推广前景;与其它临床研究的结果相比,本研究报告的副作用发生率较低,但其构成相似。尽管在社会经济条件不同的农村地区引进皮下埋植避孕法并保持低失败率和高续用率是可能的,但其可接受性、副作用和使用效果的地区差异极大,因此在农村引进和推广皮下埋植避孕法时,应对各种可能的影响因素给予充分的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1962—1975年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期间,我国出生的人口高达3.6亿多。按近年的婚育模式推算,从1986年起,已陆续进入生育最旺盛年龄段。育婚妇女尤其是生育最旺盛年龄段妇女的年龄结构变动,使1986—  相似文献   

15.
婚姻模式、家庭结构和家庭成员在家庭和婚姻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出现了世界性的变革。在变革过程中,妇女问题是最突出、最复杂的问题。本文比较分析世界各地的妇女婚龄模式及其变化、男女结婚率、离婚率的差异,以及男女在家庭中的角色、责任及地位的差异和变化。  相似文献   

16.
由于女性和男性的生理构造不同,同时也由于妇女和男性间在地位上根本的不平等,导致妇女更易患病及健康状况不佳。以下是几种影响妇女健康最常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中国少数民族妇女文化素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中国少数民族妇女文化素质进行了纵向、横向,以及与同族男性的比较分析,并提出了对策建议。虽然某些民族妇女的文化教育水平综合均值和文盲比率已优越于汉族妇女,但更多的民族妇女文化素质问题还相当严重。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借用人口年龄金字塔方法绘制出人口文盲金字塔。它不仅直观地反映了妇女文盲较男性严重,而且可反映文盲的类型:属于文盲消除型的只有4个民族,9个民族为文盲转变型,其他40多个民族则还属于文盲扩展型。只有扫除妇女文盲和提高她们的文化教育水平,其家庭和社会地位才有可能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8.
避孕是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措施,因而深入了解中国已婚妇女使用各种避孕方法的历史和现状,了解妇女选择避孕方法的趋势,寻找出使用的规律,将对今后采取有效的避孕措施,提高避孕有效率,指导计划生育工作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本文根据1988年全国生育节育抽样调查数据,主要介绍中国已婚妇女目前正在使用和以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研究了流动对农村已婚妇女性别观念转变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口流动有利于促进农村已婚妇女的性别观念向现代型转变,而且不同类型的流动对性别观念的转变影响程度不同.单独流动的妇女观念最为现代,夫妻双方一起流动的妇女相对传统.人口流动对农村已婚妇女性别观念转变的促进作用以家庭经济地位关系为基础,不仅受到经济收入的绝对水平的影响,也受到夫妻间相对经济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我国妇女的生育率在不到一代人的时间内达到了更替水平,受到举世瞩目。江苏省计生委公布的资料表明,1984年全省总和生育率已降到 1.4,低于更替水平。与目前的经济发展程度相比,如此低的生育率确属罕见。有人因此提出生育率降低的副作用之一是性比例失调。为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于1984年12月至1985年1月,在江苏省大丰县进行了一次调查,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