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苏省农村就业结构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990~2011年江苏省农民收入和农村就业结构的相关数据为基础,分析江苏省农民收入和农村就业结构变化趋势,运用线性回归分析和因子分析方法分析农村就业结构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程度和农村就业结构与农民收入及构成的各因素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已成为其收入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工业就业主导型结构是江苏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方向,成为决定农民增收的关键,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高达90%以上,且近年来其因子评价得分呈迅速上升的趋势;农业就业主导型结构是江苏省农村就业的次要方面,对农民收入增加的贡献较小,且近年来其因子评价得分呈下降趋势.由此,江苏省要充分发挥经济发达、科技创新能力强的优势,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步伐,在建设新农村、高水平小康社会进程中,通过增加非农就业机会,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实现江苏省农村居民收入倍增目标.  相似文献   

2.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阶段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实质与核心是如何增加农民收入问题,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深层次原因是农民就业不充分、农村劳动生产率低下,中国农村1 5亿的富余劳动力急需转移、安排就业。文章就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寻求切实可行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新阶段及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农业劳动力转移速度减缓是近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重要原因 农业劳动力转移对我国农民收人增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转移劳动力获得的较高收入,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平均收入水平,直接推动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二是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降低了农业劳动力总量的增长速度,甚至直接减少了农业劳动力的总量,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间接地推动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一)农业劳动力转移在农民收入增长中的重要地位。农民收入按收入来源的性质分,可分成生产性收入和非生产纯收人。生产性收人进一步又可划分成第一产业收入和二、三产业…  相似文献   

4.
中部地区农民收入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首先分析了中部地区农民收入的概况,然后选取江西省为样本,深入分析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收入结构,总结其特点。再根据农民收入的现状,比较分析了提高农民收入的“增”、“减”、“涨”、“转”四大措施,总结得出:提高中部地区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在于“转”,即转移农村劳动力。最后指出,大量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关键在于加强农村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5.
大力发展农村劳务经济,促进农民增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近年来 ,福建农民收入增加缓慢 ,使城乡差距不断扩大。而农村劳务经济发展迅速 ,已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且具有较大的潜力。从城乡统筹的角度 ,立足于省情 ,以农村劳动力转移为切入点 ,发展农村的劳务经济 ,是福建增加农民收入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6.
四川丘陵地区农村不断增长的富余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对富余农村劳动力要进行必要的转移,这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资源的现状、农村劳动力的特点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并提出了确保农村劳动力转移有效性和有序性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7.
西部大开发 ,如果没有西部地区农民的全面脱贫致富 ,便没有西部真正的崛起。而现实的问题是 ,近年来 ,西部地区农民的收入增长困难。实践证明 ,依靠城市 ,实现农村劳动力的人口大转移 ,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本文重点探讨的是在西部现有城市化条件下 ,如何更好地发挥城市的吸纳功能 ,促进西部地区农民收入的增加。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并实施了退耕还林补贴等一系列支农惠农的政策,以促进新农村建设。农民收入有所增加,农业和农村出现了新的发展生机。但是,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仍然是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剩余,其主要原因是农村劳动力的开发与培训中存在许多问题。必须加强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训,提高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才能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从而实现农民收入的稳步增加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9.
农村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的转移、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无疑是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最值得关注的现象.通过对1996年和2006年两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近10年来,伴随着国民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转型,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入了一个全新时期,其转移方式、增长速率以及对农民收入和消费的影响都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文章综合考虑劳动力转移强度和劳动力转移结构,针对开县38个乡镇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劳动力转移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非农就业是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重要途径,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农民受教育水平对农民收入增加呈正向效应,而转移距离和职业劳动技能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中国经济是典型的二元经济,农村中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将这些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根据刘易斯模型,投资与工资差距会实现劳动力的转移。近几年,投资的相对不足与较低的农民收入降低了劳动力转移的数量。根据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分析,应当实行提高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增加生产性投资、保障农民工利益等相关措施加速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12.
增加农民收入是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根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 ,农民消费支出增长速度明显放慢 ,这主要是受农民收入增长持续趋缓所致。文章论证了农民收入与消费支出的关系 ,阐述了现阶段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 ,分析了农民收入增长趋缓对农村消费需求的不良影响 ,并就增加农民收入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民收入影响的效应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文章借助于农户收入函数 ,通过回归分析方法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民收入产生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 ,试图发现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通过实证检验最终得出结论 :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民收入影响来自两个方面 ,一方面劳动力流动能增加农户家庭收入 ,从而提高农民收入 ;另一方面 ,劳动力流动能增加非外出劳动力的边际收入  相似文献   

14.
人力资本影响农民收入增长机制探讨及验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农民收入问题是三农的根本问题。本文从人力资本的角度分析了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对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途径和机制 ,在此基础上 ,通过实证分析进行验证 ,并得出最终结论 :增加农村人力资本投资 ,提高农民素质 ,增加农民就业竞争力 ,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增加非农收入 ,从而提高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滨海县坚持把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的重要抓手,取得了明显成效。仅2002年,全县农村转移劳动力18.2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0.4%,实现农民人均劳务收入804元,占全县农村人均纯收入的24.2%。  相似文献   

16.
制约农民收入增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最根本的因素是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如不减少农民、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制约农民收入增加的其他因素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所以减少农民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近几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的一些特征也证明了这一点.减少农民、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实途径是推进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对中原经济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的实证分析发现,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出省内转移数量超过省外转移、向中部地区转移数量增长迅速、转向中小城市的数量持续增加、转向第三产业人数超越第二产业等特征。对中原经济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三化"协调发展的内在机制分析表明,可通过提高城镇工业化水平、加速农民市民化进程和拓展农业内部转移渠道三方面促进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相似文献   

18.
十年间山西农民就业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如何有效提高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而农民的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农民收入的高低。探寻山西农民的就业情况从下面两方面考虑。一方面,通过对十年间山西农民就业情况的纵向对比分析,发现农村大量的富余农民依然禁锢在传统农业上。另一方面,通过与全国以及中部六省劳动力转移情况的横向对比,发现山西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一些个问题,通过分析,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由于我国农村存在着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目前仍然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并严重地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因此,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投入,合理有序地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这是有效地解决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键,同时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20.
农村劳动力由农业转向非农产业、由农村迁向城市既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必然结果,又是促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对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工业化、城市化互动发展的实证分析表明,第三产业发展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大于工业化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的影响,工业化和第三产业水平的增长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大于当期工业化和第三产业水平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