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欧封建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的根本特征,决定了其社会治理模式是统治型的,这也是判定西欧农业社会存在习俗型政府信任关系的基本依据.这一社会经济、政治领域中的多元异质性,造成权力分化的同时,也使原始的契约因素,广泛地包含于西欧封建时代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中.这些状况塑就了西欧封建社会习俗型政府信任关系的非典型形态.在非典型化的演进中,西欧封建社会的习俗型政府信任关系率先走向衰微.  相似文献   

2.
城乡经济关系是封建社会里最主要的经济关系 ,由于西欧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权和货币权关系截然相反 ,致使两者城乡经济关系大相径庭 :西欧以商品经济关系为主 ,租赋贡纳关系为辅 ;中国则以租赋贡纳关系为主 ,商品交换关系为辅。从而决定了西欧和中国封建社会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3.
中国世界中世纪史研究会第三次年会于十月十三日至二十一日在昆明召开,来自全国七十多所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一百一十五位史学工作者参加了会议。大会收到学术论文七十多篇。 会议集中讨论了东西方封建社会的比较研究问题。到会的专家、学者从东西方封建社会延续的时间、专制王权、经济组织和结构、城市的发展、思想文化领域等多方面进行了对比讨论,天津师范学院副教授庞卓恒从劳动者个人的状况来探讨中国和西欧封建社会的不同,  相似文献   

4.
缺乏当家作主的主体意识,敬畏、屈从、依附外部强制势力,特别崇拜权力、依附权力,这是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基本内涵和特点之一. 人身依附,这是中西方封建社会的共同特征.马克思说,在欧洲昏暗的中世纪,“我们看到的,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人了,人都是互相依赖的:农奴和领主,陪臣和诸侯,俗人与牧师.物质生产的社会关系以及建立在这种生产基础上的生活领域,都是以人身依附为特征的”.农民是作为农奴或依附农被束缚在土地上,并向地主进贡.列  相似文献   

5.
中古西欧封建法律文化的罗马法律文化基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晓校 《齐鲁学刊》2004,7(6):55-58
西欧中古法律文化是封建社会的法律文化。由于历史遗传等多方面的原因,这一法律文化在生成过程中深受罗马法影响,必然带有罗马法律文化的基因。西欧中古法律文化中的罗马法律文化基因折射了罗马法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6.
封建城市问题,直接关系着封建社会的命运和前途。中国与西欧的封建城市,尽管有好些共同点,但它们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它们在封建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 本文试图通过中国和西欧封建城市的比较,从而剖析中国与西欧封建社会解体缓速的原因。 中国封建城市的建立决定于统治阶级的需要 西欧封建城市的兴起是社会经济力量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本文比较分析了中国与西欧封建社会的国家经济、地主经济、小农经济及城市工商业经济等多层次经济结构,指出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特征是封建国家经济力量的强大和私人经济的相对弱小。中国封建社会的这一特征给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及近代化转型以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中国的世界史研究(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西欧中世纪史研究中一些重要问题的进展1.西欧封建化的争论关于西欧封建化的争论开始于50、60年代,但集中在80年代初。1980年,胡玉堂发表《西欧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中的几个问题》(《历史研究》1980年第1期),争论就围绕着该文提出的几个观点而展开: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中是否只有奴隶起义,不存在奴隶革命;罗马帝国晚期的隶农制是否非奴隶制的对立因素、非先进生产分工的代表;这一过渡的决定性力量是不是蛮族的征服。持异议者有代表性的文章是程纯、沈敏华的《试论西欧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相似文献   

9.
在讨论西欧封建自然经济解体问题的过程中,一些学者提出:“农民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发展状况,决定着封建社会的面貌和它的历史命运。”西欧之所以能率先完成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关键是农民个人力量的不断发展。①对此,笔者难以苟同,现就此略述几点拙见,以就教于同仁。 如果说,西欧农民个人力量的发展曾有过一段最佳的时期,那就是15世纪。这主要是因为14世纪中期的黑死病毁灭了很大一部分人口,致使黑死病前遍及西欧的土地紧缺、租税急遽上升、农民日趋穷困的情况被颠倒过来,农民的财富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例如,在英国,中上层农民从13世纪占全体农户的53.5%上升到82.5%左右;占地不足维生的1/4份地持有农和茅屋农则从46%降至11—18%。②从它斯坎尼到英格兰,地租普遍下跌了40%到70%,在农民的收成中所占的比重从1/2降到1/7到1/8。③一些杂税罚金被取消,余下的赋税的数额也下降了。④15世纪中期,城乡雇工的工资额为14世纪初的1.96倍,实际购买力则为2.18至2.41倍;另外,雇主还必须以好酒好菜招待雇工,法国庄园的赶车工吃的食物与14世纪初的  相似文献   

10.
中世纪英国农奴个人物质力量的增长与资本主义的产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薇 《青海社会科学》2001,2(3):109-112
在我国现行的世界中世纪史教材中 ,普遍强调农奴所受剥削的一面 ,很少或者根本不提农奴对封建社会的推动作用。这种抽取人的作用的历史 ,既不是真实的历史 ,也不符合马克思、恩格斯有关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原因的理论。本文力图通过英国农奴身份演变的过程来说明农奴个人物质力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长是英国最早产生资本主义的根本原因之一。  一、农奴身份的演变在中世纪英国农奴被称为维兰 ,按照惯例他们世袭地占有一块被称为维尔格特 (Virgate)的份地。在不同地区份地面积不等 ,最高可达 80英亩 ,最少一般为 5英亩。当时人们把占有 30英…  相似文献   

11.
资产阶级产生于西欧中世纪的城关市民。在封建社会的历史中,这是一个非常革命的阶级,既表现了无畏的斗争精神,又具有灵活而准确的斗争策略,对它在西欧这一时期的作用和地位,人们应给予校以往更高的评价,这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中国封建社会经历的不同阶段以及不同阶段之间的演变问题,史学界说法不一。笔者认为,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应分前后两个不同的阶段:一个是从秦代到隋统一以前,以按人丁强制征收定额课租和存在着严格人身依附关系的农奴劳动为特征的农奴制阶段;一个是从隋唐至鸦片战争前,以按田亩征收租税和解除了严格人身依附关系的农民劳动为特征的地主制(狭义的地主制)阶段。前一个是封建社会的低级阶段,后一个是高级阶段。从北魏至唐初,是从农奴制阶段向自由租佃的地主制阶段过渡的时期。本文拟就秦至隋以前的封建农奴制经济的表现及其特征,论证这一阶段属于封建农奴制社会,并以此向同志们求教。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土地买卖历来被视为“万恶之源”,为人们骂了两千余年。至今,很多学者仍将其看作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一个主要原因。然而,大量史料和研究成果表明,从十一世纪起,买卖亦已成为西欧土地转移的主要手段,从十三世纪起,它已不受任何限制,十五世纪后,上自国王,下至农民,则都卷入了土地买卖的漩涡。结果,所有过去享有封建土地权的人,事实上都被剥夺权利。随之,封建主义生产方式衰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兴起。同样是土地买卖,却引出了迥然不同的结果,这只能说明一切把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归咎于土地买卖的结论无法成立。显然,要想找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真正原因,就不能将视线停留在土地买卖这一现象之上,而必须深入探讨现象后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封建主义”概念辨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前国内普遍将西文feudal、feudalism与中文“封建”对译,实属不妥。最初的汉学家和中国学者(包括严复在内)并不这样做,严复译feudalism为“拂特制”。20世纪受西方古典进化论的影响,将西欧feudalism抽象化,按照西欧的模式解读中国和世界,据此严复首先将feudalism与“封建”对译,从此西欧和中国有了相同的“封建社会”。本文从学术史,特别是从实证分析和理论分析两方面,阐明西欧feudalism是欧洲历史发展的产物,只属于欧洲;中国的先秦是封建制,而且惟其符合中文“封建”之本义;秦代至清代是皇权专制制度。它们本是三个不同的概念,谁也不能涵盖谁,就中西中古社会而言则属于前近代时期不同的社会形式,不应该贴上同一个标签。  相似文献   

15.
看了毕道村《论中西封建城市产生的不向原因的关键》(载本刊一九八五年第十期)后,有些不同意见。毕文认为,生产奴隶的消失是西欧自治城市产生的主要原因。我认为,仅从阶级结构的不同这一角度来论述这一问题是不够的。中西封建社会在土地制度、经济制度与政策、宗教生活、文化传统等方面都有很不相同之处,特别在政治体制上始终是一个中央集权专制制度,政治作用十分突出,这  相似文献   

16.
中国历史分期与秦至清社会形态命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分期是从总体上把握历史体系的有效方法,近代以来史学界围绕中国历史分期作过长期探讨,而至今仍聚讼纷纭。当下流行的历史分期,将以君主集权为特征的秦至清两千余年称“封建社会”,有悖“封建”本义,且与社会性状全然不同的西欧中世纪封建制、日本中世及近世幕藩制混为一谈。而在此种泛化封建观出现以前及之后,曾有中国学人将这一历史阶段称“君主专制全盛之时代”、“霸朝”、“统一的郡县帝国时期”等等;欧美日本学者也多将先秦称“封建社会”,将秦至清称“家产官僚制”社会、“官僚主义”社会等,均不赞成以“封建社会”指称秦至清两千多年。其实,秦汉至明清去封建渐远,称“封建社会”名不副实。这两千年间贯穿性三制度是:宗法制、地主制、专制帝制。故宜以“宗法地主专制社会”称之。  相似文献   

17.
资本主义何以首先在西欧产生,而其他社会则较长时期内仍在封建社会甚至奴隶社会和原始社会徘徊?这个问题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学者们从各种角度,以各种理论对比作出若干解释。不管他们是出于怎样的现实目的,对这种重大历史事件的说明本身的理论意义和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在社会发展动力问题的争论中,一度出现否定农民战争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动力的模糊观点。笔者结合学习历史重温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关于“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的论述,仍然深感是正确的。农民战争是封建社会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农民战争的爆发是封建社会基本矛盾的表现。斯大林说:“在封建制度下,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封建主占有生产资料和不完全占有生产工作者——农奴……剥削几乎同奴隶制度下的剥削一样残酷……剥削者和被剥削者之间的阶级  相似文献   

19.
在封建社会中,山西是一个商业发达的地方。尤其是明清以来,山西商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山西商人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研究,特别是明清社会经济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日本学者寺田隆信的《山西商人研究》一书,就是一部在这方面值得重视的学术专著。寺田隆信认为:研究山西商人应当以回答他们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登上历史舞  相似文献   

20.
1861年农民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系列"大改革"的开端。农民改革不仅影响了俄国大多数民众的命运,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俄国此后数十年的走向。若想深入理解农民改革,就必须厘清俄国历史上的农奴制问题。自19世纪上半期开始,俄国农民农奴化史一直是俄国史学界经久不衰的话题。学者围绕俄国农民农奴化的确立和强化展开大量讨论,比较有争议的话题包括农民农奴化的确立是通过法律途径还是非法律途径、17—19世纪国家立法在强化农奴制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导致农民农奴化的深层原因三个方面。随着新史料的发现和史学方法、史学理论的更新,俄国学者将继续在俄国农民农奴化研究上取得新的成果,推动学术研究的进一步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