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晚年毛泽东在辩证法问题上相信“共产党的哲学就是斗争的哲学”,片面地夸大矛盾的斗争性,忽视了矛盾的同一性,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作为科学体系的《矛盾论》的思想。但能否把整个晚年毛泽东的哲学思想归结为“斗争哲学”呢?我们认为是不能的。即使仅就辩证法而言,也不能把晚年毛泽东的辩证法归结为“斗争哲学”。事实上,在晚年毛  相似文献   

2.
“共产党的哲学就是斗争的哲学”的论断在理论上是违反辩证法的,实践上有很大的危害性。其理论误区是把矛盾的斗争性绝对化,否认矛盾的同一性的作用;认为解决矛盾的方式是一方“吃掉”另一方,以及人为地“设置对立面”。“斗争哲学”在中国有深刻的思想根源和社会历史根源。我们必须扬弃“斗争哲学”,以科学的矛盾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3.
针对有学者断言斗争哲学是毛泽东哲学的实质和核心等否定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命题,有必要进行回应。首先,共产党的哲学不是斗争哲学,共产党的哲学是实事求是。其次,断言斗争哲学是毛泽东的一贯思想的见解存在三种错误:前后自相矛盾;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以偏概全。再次,认为斗争哲学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实质和核心的论调存在与事实不符: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并非一味强调斗争,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理论更不是以“斗争哲学”为理论基础的。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应该是"和谐哲学"而不是"斗争哲学"。文章从马克思辩证法的理论原点重新出发,强调矛盾双方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范畴,都是辩证运动的实质,进而分析了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等人对辩证法的诠释,并借鉴古今中外辩证法的思想资源,提出"和谐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涵。作者认为,所谓"和谐哲学",就是坚持对立统一规律,在承认矛盾双方的差异、对立、斗争的基础上,关注双方的共存、统一、融合,而发展出来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和谐哲学"是对"斗争哲学"的扬弃和超越,体现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哲学界,“斗争性”这一概念,是与同一性这个概念相对应,作为矛盾的基本属性而使用的一个哲学用语。我以为“斗争性”这个提法是不确切的,应以“差异性”这一科学用语取代之。今提出如下粗浅看法,请哲学界同志们指教。(一) 首先,我们考察一下差异和斗争这二个概念的涵义及其在矛盾发展过程中的情形。所谓差异,从广义来说是事物之间的区别,从狭义来说是事物内部存在着二个互相区别的方面或因素。这里讨论的“差异”是指后者而不是前者。那么,什么是斗争呢?所谓斗争,就是对立面的相互冲突,是矛盾尖锐化的表现,它是  相似文献   

6.
<正>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以下简称《战略》)是毛泽东同志为总结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而写的一部重要的军事著作。他第一次在军事领域中深刻阐明了认识发展的辩证法和军事斗争的矛盾运动,彻底批判了“左”、右倾机会主义者,特别是“左”倾教条主义者错误的军事思想,从而为毛泽东军事辩证法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为毛泽东同志进一步从哲学上概括和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作了理论准备。研究这部著作在毛泽东哲学思想发展史上的地位,对于理解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的反腐防变思想是在历史和现实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他把反腐防变当做维护党的领导地位的必要前提,把“治国就是治吏”作为巩固政权之道。毛泽东的反腐防变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前,在哲学界深批四人帮所谓“斗争哲学”时,有人又向前走了一步,认为毛泽东同志的“一分为二”命题,只讲斗争,不讲统一。是对立统一规律非完整表述,需要补充。对此,我们谈些不同意见。一、全面理解“一分为二”所谓全面,就是抓住命题的内在联系,它表现为命题的二重含义。第一重含义,作为事物的“一分为二”,是指任何事物都是由两个对立面组  相似文献   

9.
科学发展观: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应用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是运用哲学发展观研究社会发展问题结出的思想硕果。科学发展观是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应用和发展。它在人学思想方面,应用和发展了毛泽东的人学思想;在实践理论方面,应用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实践合理性的思想;在矛盾学说方面应用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利用矛盾的同一性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法论思想。科学发展观是社会发展理论的一次历史性飞跃。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同志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伟大斗争实践中,为我们党确立了一整套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以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依据的矛盾分析法,就是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矛盾论》等著作中,毛泽东同志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原理,概括了矛盾分析方法的逻辑体系,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经过几十年革命斗争实践的检验,证明毛泽东同志所论述的矛盾分析方法,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工具,是反对主观主义、防止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有效武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重新学习毛泽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诗词中的“天”、“地”、“人”观念蒋晖,林晋毛泽东,在中国现当代史上留下巨大的身影后,如今重新被人们意识到:这是一个需要反复研究的对象。众多的学者对其哲学、政治、军事、经济、教育等思想进行了可贵的探索。本文从毛泽东诗词入手,在探讨其思想方面作一...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问题,是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问题。也是关系到对观实斗争有重大指导意义的需要迫切解决的实际问题。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这一原理,是毛泽东同志一九五七年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我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首次提出来的。毛泽东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这个规律,不论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思想中,都是普遍存在的。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  相似文献   

13.
“法轮功”能够利用信仰问题进行发难,与恶意取消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斗争的倾向密不可分。心理学分析的泛化和无根化,传统文化研究中的猎奇和无批判态度,对现实生活矛盾的驾驭和思想导向上的“西化”现象,为迷信和造神大开方便之门。对此进行必要的清理,是哲学的责任  相似文献   

14.
“实践”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成为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倡导的“改变世界”的哲学的重要概念保证。因此,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概念的正确理解与准确掌握,在毛泽东哲学思想纳入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进程中是极为重要的,是其基本的认识论保证与重要环节。但是,通过分析毛泽东的实践思想则可以看到,“实践”概念在毛泽东那里并不是一开始就已确立,而是经历了由“运动”“调查研究”与“社会实践”的历史沿革,通过澄清这一点并理清其中的逻辑关系,可以进一步认清毛泽东实践思想是如何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从而最终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融为一体,发展成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实践中对实际问题或具体工作的主观认识背离客观实际,出现“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同这两种错误倾向作斗争”问题。集革命家和哲学家于一身的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同“左”的和右的主观主义倾向斗争的历史经验,对这一问题做出哲学的高度概括,从而形成反倾向斗争的重要思想方法。毛泽东对“左”和右所作的科学分析,具有普遍的认识意义,充满着辩证法的深刻哲理,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方法论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着重讨论了政治学最根本的问题,即正义和国家正义。他认为,正义意味着被统治者的利益,一人一事原则以及社会的普遍和谐。国家正义是一般正义原则的具体体现,而能够最好地体现正义及国家正义的模式,就是“哲学王”。但是,正义概念的内在矛盾以及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迫使他对“哲学王”思想进行修改,并且逐步过渡到政治家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7.
建国初期,毛泽东在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应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辩证方法来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各种矛盾问题的思想。今天,探讨和研究这些思想对我们更好地贯彻执行改革开放政策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应当重视辩证思维的民族特点——《中国辩证法史》序萧父武汉大学中国哲学学科点,曾较长期地坚持以“中国辩证法史”作为集体科研的一个重点课题。最初的动念,是基于对“文革”10年中形而上学猖獗、斗争哲学横行这一理论思维教训的反思,试图通过历史和现实的思想矛...  相似文献   

19.
人们对左、右倾的认识是清楚的,但在实践中,仍存在着混乱和矛盾。毛泽东站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高度,科学地界定“左”倾与右倾的本质含义;解决了如何开展反倾向斗争;如何从根本上防止和反对“左”右倾机会主义。探讨毛泽东反倾向斗争的思想方法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与邓小平的辩证法既相互联系,又各具特色。毛泽东强调矛盾的斗争性,而邓小平则更强调矛盾的同一性;毛泽东重视矛盾双方的不平衡,而邓小平更注重矛盾双方的平衡。毛泽东和邓小平一生都注意照辩证法办事,但毛泽东晚年仍坚持斗争哲学;邓小平则成功实现了由斗争哲学向"建设哲学"的伟大转变。邓小平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新篇章,并在实践和理论上发展了辩证法,推进了辩证法,创造了"生活和历史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