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代西方经济学的本质 (一)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具体阶级属性 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从产生到现在,经历了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和庸俗经济学三大发展阶段。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是传统庸俗经济学的延续和发展。 西方经济学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制度形成与发展的产物。其基本理论都是适应资本主义制度的需要而产生的。 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是在资本主义从自由竞  相似文献   

2.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是德国资产阶级著名的经济学家、历史学派的直接先驱者。十九世纪初期,西欧各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确立,英法资本主义经济巳全面发展。而这时的德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地主贵旅掌握着政权,当李斯特走上政治和经济舞台时,面对的是德国民族的分裂,英国资本主义的竞争威胁和德国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他深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人口学界,习惯上认为马尔萨斯是反动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人口学家,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辩护士,他的人口论是掩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粉饰资本主义的罪恶的,因而是彻头彻尾荒谬的、反科学的理论。  相似文献   

4.
经济增长理论,是以发达国家为对象,主要研究西方经济的运行问题,研究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再生产和长期经济增长的理论。西方关于经济增长理论的兴起和发展,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初期,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大有后来居上之势,使资本主义经济能否持续的稳定增长,成为关系到资本主义生死存亡的问题。因此,西方各国的经济学家也就不得不将其注意力集中在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上。所以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增长是西方资本主义的“紧迫问题”之一,也是当代西方经济学界的第一等优先考虑的经济论题。  相似文献   

5.
一八九九年问世的《财富的分配》,是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的重要著作。他在这本书中,发展了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理论,提出了动态经济理论和静态经济理论的概念,论证了资本主义分配的“自然规律”,成为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他的理论,对我们识别资产阶级经济学体系的阶级实质,有重要意义。 所谓静态社会和动态社会 静态经济和动态经济的概念,是克拉克在《财富的分配》一书中首先提出来  相似文献   

6.
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提出了五花八门的资本主义“质变”理论,编造了各式各样的乌托邦,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加尔布雷思的“新工业国”,贝尔的“后工业社会”,托弗勒的“超工业社会”,布热津斯基的“技术社会”,鲍尔丁的“后文明社会”,达列多夫的“后资本主义社会”,利赫特海姆的“后资产阶级社会”,克勒的“多维社会”,等等。它们都企图证明,现代社会已经不是资本主义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大公司,在科学技术革命进程中能够解决自己的所有社会问题和一切矛盾。这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共同点在于都编造了现代垄断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对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的理论观点曾有个总的评价:“如果说李嘉图的观点整个说来符合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这只是因为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符合生产的利益,或者说,符合人类劳动生产率发展的利益,并且以此为限。”李嘉图理论观点反映了十八世纪末、十九世初发生“产业革命”这一历史时期中英国工业资产阶级为进一步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发展的种种障碍而进行的斗争。他的对外贸易理论是他的整个经济  相似文献   

8.
“趋同”论     
这是一种资产阶级理论。它断言,由于进化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渗透,似乎会出现以这两个社会经济体系的长处为基础的某种统一社会。美国经济学家索罗金、加尔布雷思和荷兰经济学家丁柏根是这一理论的著名支持者。“趋  相似文献   

9.
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提出了五花八门的资本主义“质变”理论,编造了各式各样的乌托邦,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加尔布雷思的“新工业国”,贝尔的“后工业社会”,托弗勒的“超工业社会”,布热津斯基的“技术社会”,鲍尔丁的“后文明社会”,达列多夫的“后资本主义社会”,利赫特海姆的“后资产阶级社会”,克勒的“多维社会”,等等。它们都企图证明,现代社会已经不是资本主义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大公司,在科学技术革命进程中能够解决自己的所有社会问题和一切矛盾。这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共同点在于都编造了现代垄断资产阶级乌托邦,用科学技术革命来偷换社会主义革命。加尔布雷思的“新工业国”以及稍后  相似文献   

10.
在资本主义总危机的情况下,资产阶级一些经济学家企图重新证明资本主义利润范畴的有效性,并企图利用它来强化垄断资本的统治。在19世纪到20世纪之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中形成了理论方法上两个主要派别——新古典派和制度学派。资产阶级关于资本主义总危机前夜的利润学说,实际上是由新古典这一学派所代表的。新古典作家的利润理论,乃是当代资产阶级的一切利润理论的出发点,它获得了各种不同的现代化说法。同时,在同新古典利润理论的斗争中又形成了凯恩斯的和制度学派的利润概念。基于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古典作家斯密和李嘉图建立了自己的利润理论,接近于理解利润是剩余价值的普遍形式。古典学派在利润学说方面的成就在于,他们把对利润范畴的研究同资本积累、社会财富增长的要素,即同经济动态问题密切地联系起来。古典作家们论证了利润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但是,只  相似文献   

11.
美国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保罗·A·萨缪尔森所著《经济学》一书,是目前西方世界最流行的资产阶级经济学教科书,影响较大,在许多国家多次再版发行.必须指出,萨缪尔森《经济学》是一本内容极其庸俗而反动的经济学教科书,它包罗了一百多年来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的反动理论观点.在宏观经济学方面,它照搬了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在微观经济学方面,它照搬了边际生产力论、边际效用价值论、均衡价格论和市场类型理论等.它直接同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相对抗,为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辩护.对其反动本质必须加以揭露和批判.  相似文献   

12.
本文作者论汉森的“混合经济和福利国家”的观念,兼论“凱恩斯革命”,因为两者间有密切的联系。当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经济危机日益加深的时候,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便挖空心思地制造了形形色色的新“理论”,不管过去凱恩斯的也好,现在汉森的也好,都企图为垄断资本的利益辩护,为挽救垂死的资本主义制度开药方。可是,从这里介绍的两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汉森的“理论”,就连有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也承认它有不可解决的矛盾。  相似文献   

13.
这里译载的三篇评述《垄断竞争理论》的文章,是美国经济学会第76届年会上为纪念美国著名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张伯仑《垄断竞争理论》发表30周年而提出的论文。《垄断竞争理论》一书在1933年出版后广泛流传于资产阶级经济学界,被认为是当代资产阶级“垄断经济学说”的一本“经典著作”,在资本主义国家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张伯仑为了粉饰垄断现象,替垄断资本辩解,捏造出一套荒谬“理论”。在他看来,资本主义市场的普遍情况既不是垄断,也不是完全竞争,而是所谓垄断和完全竞争两种因素的混合。他把造成垄断的原因归之于什么“产品差别”,这种“产品差别”则由于产品的“本性”和适应消费者不同需要所产生。这显然是故意混淆是非,把小企业和垄断资本等同起来,并且妄图论证:通过垄断之间的竞争,不仅可以改进产品质量、花色、式样,而且还能适应消费者的不同需要;既然如此,那末垄断本身就不是坏事而是“好事”了。当然这是十分荒谬和完全站不住脚的。首先,垄断的产生是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决不是由于什么“产品差别”。其次,所谓垄断竞争决不能也没有解决资本主义固有的种种矛盾,相反,事实证明,在垄断阶段,垄断与竞争交织在一起,只是加剧了资本主义固有的种种矛盾,导致日益严重而深刻的经济危机,使劳动人民遭到更加残酷的压迫和剥削。张伯仑自称他的《垄断竞争理论》的主是要得出垄断竞争价值论。按照他的这种价值论,消费者购买商品所支付的价格恰好等于生产和销售该商品的生产要素的报酬。因此在这种价值论看来,垄断资本不但没有加强剥削,而且资本主义本来就是一种没有剥削的制度。这种“理论”的反动性是不言而喻的。三篇评述文章的作者们异口同声地为张伯仑捧场。比萧普把《垄断竞争理论》一书说成是“掀起了一场理论革命,其在微观经济领域里比较重要可以同凯恩斯分析在宏观经济学里比较重要相比拟”。包莫尔大力宣扬张伯仑的“理论”对资产阶级“福利经济学”的“贡献”。培因则吹嘘张伯仑著作对“行业组织”这个领域所起的“决定性影响”。可见,他们的立场与张伯仑一样,都是为垄断资本利益效劳的。  相似文献   

14.
这里译载的三篇评述《垄断竞争理论》的文章,是美国经济学会第76届年会上为纪念美国著名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张伯仑《垄断竞争理论》发表30周年而提出的论文。《垄断竞争理论》一书在1933年出版后广泛流传于资产阶级经济学界,被认为是当代资产阶级"垄断经济学说"的一本"经典著作",在资本主义国家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张伯仑为了粉饰垄断现象,替垄断资本辩解,捏造出一套荒谬"理论"。在他看来,资本主义市场的普遍情况既不是垄断,也不是完全竞争,而是所谓垄断和完全竞争两种因素的混合。他把造成垄断的原因归之于什么"产品差别",这种"产品差别"则由于产品的"本性"和适应消费者不同需要所产生。这显然是故意混淆是非,把小企业和垄断资本等同起来,并且妄图论证:通过垄断之间的竞争,不仅可以改进产品质量、花色、式样,而且还能适应消费者的不同需要;既然如此,那末垄断本身就不是坏事而是"好事"了。当然这是十分荒谬和完全站不住脚的。首先,垄断的产生是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决不是由于什么"产品差别"。其次,所谓垄断竞争决不能也没有解决资本主义固有的种种矛盾,相反,事实证明,在垄断阶段,垄断与竞争交织在一起,只是加剧了资本主义固有的种种矛盾,导致日益严重而深刻的经济危机,使劳动人民遭到更加残酷的压迫和剥削。张伯仑自称他的《垄断竞争理论》的主是要得出垄断竞争价值论。按照他的这种价值论,消费者购买商品所支付的价格恰好等于生产和销售该商品的生产要素的报酬。因此在这种价值论看来,垄断资本不但没有加强剥削,而且资本主义本来就是一种没有剥削的制度。这种"理论"的反动性是不言而喻的。三篇评述文章的作者们异口同声地为张伯仑捧场。比萧普把《垄断竞争理论》一书说成是"掀起了一场理论革命,其在微观经济领域里比较重要可以同凯恩斯分析在宏观经济学里比较重要相比拟"。包莫尔大力宣扬张伯仑的"理论"对资产阶级"福利经济学"的"贡献"。培因则吹嘘张伯仑著作对"行业组织"这个领域所起的"决定性影响"。可见,他们的立场与张伯仑一样,都是为垄断资本利益效劳的。  相似文献   

15.
这里译载的三篇评述《垄断竞争理论》的文章,是美国经济学会第76届年会上为纪念美国著名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张伯仑《垄断竞争理论》发表30周年而提出的论文。《垄断竞争理论》一书在1933年出版后广泛流传于资产阶级经济学界,被认为是当代资产阶级"垄断经济学说"的一本"经典著作",在资本主义国家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张伯仑为了粉饰垄断现象,替垄断资本辩解,捏造出一套荒谬"理论"。在他看来,资本主义市场的普遍情况既不是垄断,也不是完全竞争,而是所谓垄断和完全竞争两种因素的混合。他把造成垄断的原因归之于什么"产品差别",这种"产品差别"则由于产品的"本性"和适应消费者不同需要所产生。这显然是故意混淆是非,把小企业和垄断资本等同起来,并且妄图论证:通过垄断之间的竞争,不仅可以改进产品质量、花色、式样,而且还能适应消费者的不同需要;既然如此,那末垄断本身就不是坏事而是"好事"了。当然这是十分荒谬和完全站不住脚的。首先,垄断的产生是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决不是由于什么"产品差别"。其次,所谓垄断竞争决不能也没有解决资本主义固有的种种矛盾,相反,事实证明,在垄断阶段,垄断与竞争交织在一起,只是加剧了资本主义固有的种种矛盾,导致日益严重而深刻的经济危机,使劳动人民遭到更加残酷的压迫和剥削。张伯仑自称他的《垄断竞争理论》的主是要得出垄断竞争价值论。按照他的这种价值论,消费者购买商品所支付的价格恰好等于生产和销售该商品的生产要素的报酬。因此在这种价值论看来,垄断资本不但没有加强剥削,而且资本主义本来就是一种没有剥削的制度。这种"理论"的反动性是不言而喻的。三篇评述文章的作者们异口同声地为张伯仑捧场。比萧普把《垄断竞争理论》一书说成是"掀起了一场理论革命,其在微观经济领域里比较重要可以同凯恩斯分析在宏观经济学里比较重要相比拟"。包莫尔大力宣扬张伯仑的"理论"对资产阶级"福利经济学"的"贡献"。培因则吹嘘张伯仑著作对"行业组织"这个领域所起的"决定性影响"。可见,他们的立场与张伯仑一样,都是为垄断资本利益效劳的。  相似文献   

16.
生产力这个概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表示,在创造物质资料的社会生产活动中人们与自然界的关系.但是,对生产力问题的研究和生产力概念的使用,并不是马克思的独创.早在马克思以前,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为了研究社会财富的来源,就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并开始使用生产力概念.马克思在阐明自己关于生产力的科学概念时,接受了古典经济学家思想的积极因素,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和人类历史的发展,从而克服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局限性,赋予生产力概念以新的含义,使它成为历史唯物主义体系中的一个具有奠基意义的最重要的范畴.  相似文献   

17.
目前,资产阶级哲学社会科学家正在宣传一种资本主义社会已经中产阶级化,工人阶级再也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中心力量的理论。在他们看来,所谓中产阶级,就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的阶级;所谓中产阶级化,就是社会成员中越来越大的部分成为中产阶级,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越来越小,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象橄榄核那样,中间大两头小。例如,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说:在美国,“1965年,白领工人比蓝领工人差不多多出八百万人……在这些年里,专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即技术结构上最有代表性的类别的人数大约增加了  相似文献   

18.
萨伊是法国大革命和法国第一次产业革命时期最著名的经济学家,由于当时法国工业化进程缓慢、法国国力相对衰弱,客观上要求出现一批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反对封建残余势力和其他阻碍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学家,而萨伊就成为他们当中贡献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个。萨伊对西方经济理论发展的主要贡献是明确提出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加速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西欧大陆的传播与发展。萨伊学说对西方经济及理论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有他提出的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三分法”、生产理论和销售理论。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宣扬的普世价值中的"自由"具有本质区别。社会主义自由价值观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以人民为主体,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资本主义自由价值观则是以唯心主义为基础,以资产阶级为主体,以谋求资产阶级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社会主义自由价值观的优越性,不仅体现在它真正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更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而且也实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在马克思的《资本论》问世一百多年的今天,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一些比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科学技术有了迅速发展。由于电子计算机应该用于生产,出现了由机械化向自动化过渡的趋势。在直接操纵机器的工人不断减少的同时,资本家所得到的剩余价值却在不断增加。当代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利用这一现象攻击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宣扬什么:“不能再说商品的价值是劳动创造的了。”“应当说由资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