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883—1885年的中法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虽然清军在此战争中取得了一些胜利(亦是近代清朝对外战争中唯一取得过的胜利),但是最终仍是以清政府屈辱妥协议和签约为结局。故历来史著皆称这场中法战争,是中国“不败而败”,而法国“不胜而胜”,并指责清廷议和是卖国投降云云。笔者认为,综合当时的军事战略与战场局势、国际政治外交与清朝内外形势进行客观辩证地认真分析,那么得出的结论就并非是出于主观激愤情绪的“不败而败”和“不胜而胜”了。  相似文献   

2.
1941年苏联与日本出于各自的战略需要,签订了中立条约。由于该条约是在二战的重要时刻签订的,签订的双方分属于反法西斯力量和法西斯力量,且属于不同的社会制度,因此条约的签订对条约涉及的国家及二战的历史进程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美国独立战争是一场弱胜强败的战争。“在美洲的英国人村落”打败了大不列颠帝国,其结局颇出人意外。华盛顿在战争结束之初甚至预言:“如果历史学家费尽心血把我们在这场以少胜多的战争中所取得的优势载入史册,并力图说明这种优势是在灾难重重的情况下获得的,那么,很可能,我们的子孙后代会说他们的著作是杜撰的、虚构的。”历史不能杜撰与虚构,应该揭示出独立战争进程与弱胜强败结局之间的必然联系,说明战争进程怎样按照交战双方力量对比地位转化的逻辑步骤逐步朝它的结局发展。本文拟就此作一初步尝试以就教于读者。  相似文献   

4.
美国独立战争是一场弱胜强败的战争。“在美洲的英国人村落”打败了大不列颠帝国,其结局颇出人意外。华盛顿在战争结束之初甚至预言:“如果历史学家费尽心血把我们在这场以少胜多的战争中所取得的优势载入史册,并力图说明这种优势是在灾难重重的情况下获得的,那么,很可能,我们的子孙后代会说他们的著作是杜撰的、虚构的。”历史不能杜撰与虚构,应该揭示出独立战争进程与弱胜强败结局之间的必然联系,说明战争进程怎样按照交战双方力量对比地位转化的逻辑步骤逐步朝它的结局发展。本文拟就此作一初步尝试以就教于读者。  相似文献   

5.
东方问题     
“东方问题”一词是被用来说明由于十九世纪奥斯曼帝国的混乱状态所引起的国际问题,当时它已面临内部分裂的威胁。1814—1815年巴黎条约的签订和1815年维也纳会议的最后成果,为受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影响的那些地区提供了一种国际秩序。奥斯曼帝国置身于这个体系之外,因此,成了列强之间酝酿着冲突的地区。在十九世纪前半期,与东方问题有关的仅限于奥地利、法国、英国和俄国。但是,凭借着同奥匈帝国签订的条约,德意志帝国对巴尔干和土耳其事务的兴趣与日俱增。而到了世纪末,意大利也开始抱有牺牲土耳其而满足自己利益的野心。  相似文献   

6.
19世末纪末,正值世界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顶点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之时,日本于1894-1895年对中国发动了一场侵略性战争,即中日甲午战争,战争结果以中国失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而告结束。时过百年,重温这段历史,不能不得出这样的结论;甲午战争虽然是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但是它却和欧美资本主义开始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并企图进一步瓜分中国密切相关。从甲午战争刚刚拉开序幕,到《马关条约》的签订,直至后来的“干涉还辽”,帝国主义列强之间始终是互相掣肘、互相利用,他们各自利益虽然不同,但目的只有一个─侵略中国,扩大自己的殖民统治势力。特别是有些帝国主义侵略者,他们虽然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没有直接向中国开战,但它们却以各种卑鄙的方式参与了这场战争。  相似文献   

7.
英国发动的第二次侵藏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其背景主要有两方面:一,西藏对中英分别于1890年和1893年签订的《中英会议藏印条约》、《中英会议藏印条款》采取不承认态度,导致英国在条约中规定的利益无法实现;二,西藏与俄国亲近以反抗英国,而当时俄国是英国侵略西藏的主要竞争对手。因此,为了实现条约中的利益以及不让俄国在争夺西藏中占得上风,英国遂于1903年发动了第二次侵藏战争。  相似文献   

8.
《中法新约》历来被认为是个不平等的条约。事实上,条约是否平等应从缔约双方利益得失的角度进行衡量。而清政府实际上无论是在陆战还是海战中,军事上都处于劣势,镇南关大捷也只是局部胜利。《中法新约》中虽然有不利于清政府的内容,但就当时的国内国际环境和整体利益来看,条约的签订是利大于弊的。所以清政府在军事上是失败的,而在外交上是成功的,即《中法新约》基本上是平等的。  相似文献   

9.
伊丽莎白女王在进行宗教等改革的同时,采取积极主动的外交政策。对法国及其周边地区采取积极防范措施,这对于英国经济繁荣,政治稳定以及在国际事务中地位与威望的建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仅就英国对这一地区与国家所采取的外交与军事策略加以粗略地探讨。1559年春,在堪市累济条约签订期间,伊丽莎白的使臣们竭力为结束自玛丽·都锋以来一直进行着的英、法之间的战争而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并没有因该条约的签订而真正地解除来自法国方面的威胁。对英国的直接威胁在于这时法国的军队再度出现在苏格兰国家。当时苏格兰国内的形势十分…  相似文献   

10.
普法战争是世界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战争,战争以法国签订屈辱的割地又赔款的和约而结束。它不仅对参战双方的政治、军事及欧洲国际关系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而且对两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发展速度及经济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人民经八年抗战,最终把日本军队赶出中国,但中国战场并未如人们预期的那样出现一个"战略反攻阶段",而是在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全面胜利的形势下结束了战争。这种局面的出现,既体现了中国抗战不同于欧洲及太平洋战场的特点,也反映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所肩负的特殊任务及其作用。但这并不能由此否定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力量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和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初,出于共同对抗俄罗斯的需要,英、日两国先后两次缔结同盟条约;英日同盟形成后东亚国际局势迅速朝着有利于日本的方向发展,怂恿了日本的大陆扩张政策。正是在这种形势下,日本取得了日俄战争的胜利,并进而吞并了朝鲜。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以后 ,国内外形势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美国决策者从其全球利益出发 ,以冷战思维开始推行全力支持蒋介石打内战的对华政策。这一政策失败的结果深刻地说明 ,主宰中国命运的是中国自身的历史发展规律和中国人民的意志 ,中国共产党的胜利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美国决策者反其道而行之只能是自食其果 ,难逃厄运。这一历史的启示对今天中美关系也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1941年以后,随着苏联在中国抗战中地位和作用的下降,国民政府对苏政策从抗战初期的联苏抗日转移到反共方面。这首先表现在国民政府乘苏之危,排挤苏联在新疆的势力,隔断苏联与中共的联系通道,并为此不惜中苏关系的恶化。1943年后,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国民政府积极谋求改善中苏关系,为与苏联订立同盟条约、取得苏联支持国民党统一中国而不支持中共的明确承诺铺平道路;1945年国民政府对雅塔尔协定的态度转变和在《雅塔尔协定》框架内进行的中苏签订谈判过程中立场的变化,淋漓尽致地展示抗战后期国民政府对苏政策的主题。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以来 ,中国战争伦理片的创作有了明显拓展 ,出现了一批有新意、有深度的好影片 ,不仅提升了中国战争片的创作水平 ,而且使其创作呈现出更加丰富多样的艺术形态。从其创作发展演变的轨迹中 ,总结概括其审美特征、经验教训和基本规律 ,对于进一步推动和深化这一类型片的创作是十分有益的。既具有理论价值 ,也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不断增强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使国际民商事纠纷日益增多,从而凸显了条约在解决国际民商事纠纷中的作用。条约适用于国内民商事审判的理论基础是一元论和二元论。各国民商事审判适用条约的方式以及条约在各国国内法中的地位,取决于条约在各国民商事审判中的立法与实践。我国应该借鉴国外相关先进做法,完善条约在民商事审判中适用的立法与司法制度。  相似文献   

17.
抗日战争时期工厂内迁及其对大后方工业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抗日战争爆发后 ,国民政府被迫组织了沿江沿海国营和部分民营工厂迁往我国西南等内地。工厂内迁促进了大后方工业的发展 ,为大后方迅速建立起新的工业基础 ,改变了过去不合理的工业局面。虽然这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的战时政治经济的产物 ,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战争的进展和时局的转换 ,但它却使西部地区的工业在战时短短的数年便走完了平时需要数十年乃至百余年才能走完的历程 ,并为嗣后西部地区工业的发展创设了一些条件和留下了一定的基础。抗日战争时期 ,国民政府主动或被动所采取的有关政策而形成的发展西部地区工业经济的模式 ,至今仍有鉴借意义  相似文献   

18.
民国时期,永定河泛滥成性,民国38年间,泛滥17次,平均2年左右一次,成为对京津危害最大的害河之一。北京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比较重视永定河治理,采取了一些治标治本措施。在治理过程中,注重采用近代科学技术、注重标本兼治和整体规划,体现一些近代特色,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由于时局动荡、战乱不断,永定河治理时断时续。抗战爆发后,很多工程被迫中断。  相似文献   

19.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根据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和盟国的请求,组织远征军先后两次深入缅甸,在滇缅地区与英、美盟军协同作战,抗击日军。经过3年的浴血奋战,打通了国际援华线,光复了缅甸,取得了震惊世界的胜利,对中国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赶缯船是清代前期的主力战舰之一,也是风帆时代中国最优秀的战舰之一。在保卫海疆,征剿海寇的战斗中,赶缯船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建造制度的僵化,造船质量不仅不能与时俱进,反而逐渐退化,越来越不适宜海防斗争的需要。19世纪,在海寇战舰的挑战之下,赶缯船相形见绌,不得不退出海洋战争的历史舞台。通过探讨赶缯船的兴衰历程,不仅可以了解清王朝造船制度的内在机制,还可以总结其利弊得失,鉴往知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