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中国女性诗歌在其女性意识越来越得到彰显时,除了标志性的性别意识之外,还有一条更为内在和宽广的生命意识发展轨迹。这条轨迹逐次和参差地在不同的时代语境中表现为女性外在生命意识的张扬、女性生命意识的具象探索、女性内在生命意识的挖掘以及女性对自我身体的生命哲学高标,并且,在其自我身体的完成时刻又走向日常自在的生命状态的书写。  相似文献   

2.
女性诗歌是当代诗歌重要的写作现象,在20世纪80、90年代的书写中表现不同的话语特征,从一味的女性身份的自我抒情、独白逐渐走向都市化、日常化的叙事,从起始激进的女权意识向平和的女性主义意识演变,不断走出女性诗歌的性别身份,回归语言的诗体表现意识。  相似文献   

3.
21世纪初年的台湾女性小说呈现出与20世纪90年代不太相同的面貌,总体而言,女性主义的议题少了20世纪90年代激昂尖锐的泛政治化倾向,转向更本色、更纯粹探究女性复杂深幽的自我及其与这个世界错综复杂的关系.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苏伟贞的<日历日历挂在墙上>和朱天文的<巫言>.即便像施叔青<台湾三部曲>这样涉及台湾历史沧桑、政治风云的长篇巨制,也更多地以女性主义历史观呈现庶民百姓日常性中琐碎、常态的历史.  相似文献   

4.
女性诗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新时期的女性诗人回归女性自我,开拓出诗歌中的女性性别场域.女诗人通过女性主义诗歌的书写,表现了一种“反叛”的诗歌精神.女性诗歌的语言冲击构成了富有诱惑力的反叛,诗句的词汇摘选形成了富有熟悉感的陌生.女性诗歌通过黑夜意识的书写、身体的再发现以及情欲、生命欲等一系列以往被压抑的欲望的表达,营造出一种“交流”的对话.在诗歌中进行自我的“传递”与“交流”,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女性诗歌最为珍贵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逃离意识在20世纪90年代女性成长小说中随处可见,在逃离过程中,女性所表现出来的刚强气质与独立自主,使逃离本身成为女性寻找自我、认知自我、完善自我与实现自我的开端。同时,成长女性在逃离的过程中,经常会由于各种原因重新回归到原有的生活轨道上来,但这种回归并不意味着女性退回到原来的精神原点,而是在一定意义上表征着女性个体的成熟和自主性力量。  相似文献   

6.
生命意识包括生死意识和生命价值意识。生命价值意识主要指对人的外在社会价值和内在自我价值的看法与追求。《世说新语》反映出魏晋士人的社会意识淡薄,外在社会价值的缺失导致士人内在自我价值追求的降低,他们多沉浸于当下生命体验的过程中,而真正从精神层面表现内在自我价值的自由意志却并没有在魏晋士人身上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7.
试论当代日本女性文学的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女性文学创作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多元化发展态势,这一时期的女作家们注重自我生命意识,张扬女性主体精神,以清醒、审慎的理性思维和丰富、细腻的感性探求人生的价值, 表述女性的生命体验.在当代各种文学思潮交汇之中紧密与时代相契合,其文本在私小说、语言表述方面表现出鲜明的反叛色彩和创新特质,包含了浓厚的文化意蕴和现代意识.  相似文献   

8.
孙佳  张立群 《南都学坛》2011,31(4):48-51
20世纪90年代的女性文学与80年代相比,其"个人化"写作的倾向更为明显。林白作为女性"个人化"写作中的领军人物,她的创作体现出鲜明的女性立场和女性视角。但与其他女作家不同的是,林白在她创作中所体现出的女性意识呈现出一种自我疏离的倾向。主要表现在:林白的小说并非单纯的回忆录性质的"自传",而是对头脑中记忆碎片的拼贴,这种随机性的拼贴造成了女性意识的一种自我疏离;林白总是让她笔下的女性具有双性同体的性质,这主要体现在女主人公的男性心理和男性化品行上。林白小说具有的神秘化倾向使她作品的女性意识有异于通常意义上的女性文学,不仅深刻地表现在作品对主流话语和宏大叙事的拒绝和反抗上,更重要的是它偏离了对某个女性个体的命运归属问题的探讨而突入对作为整个生命存在形式的女性整体的追问。探讨林白小说中女性意识的疏离状态,可以深入研究女性意识在女性文学中应处的位置和维度。  相似文献   

9.
张恨水的长篇小说《金粉世家》塑造了一系列生活在特定的男权社会背景下的女性悲剧形象。她们或被迫逃离或归于佛门。作为女性,她们在新旧时代交替下表现出了矛盾的本质——沉沦与反叛。她们妥协于男权社会,表现为依赖,柔弱,但她们又是一群具有现代进步意识的女性,表现为反叛,要求人格独立,强烈自尊并无声反抗。尽管她们失败了,但其自我意识的觉醒与自我救赎的精神为广大女性追求独立与自尊,建构两性和谐社会起到了推动和警醒作用。  相似文献   

10.
张洁小说的女性意识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张洁彻底告别了热情高歌的理想主义文本,始终坚持一方面用中性眼光观照社会生活,超越女性意识感情,创造一种不分性别的文学作品;另一方面又不断地寻找"女性自我",用笔记录下女性"成长"的历程。本文分析了张洁真爱理想的演变过程、女性自我的寻找历程,试图梳理出张洁女性意识的变化成长。  相似文献   

11.
英语影视欣赏课程作为外语听说教学的辅助课程或非外语专业的选修课程,以其特有的真实语言优势和良好的教学效果,越来越被广大师生认可。在浩如烟海的影视资料面前,如何选择影视作品和设计课堂成为英语影视课程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教师应了解影视作品的特点并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进行选择,精心作好课堂设计。  相似文献   

12.
跨文化交流中华语电影的历史与未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新世纪即将来临 ,处于跨文化交流中的华语电影应当如何面对机遇与挑战 ?应当如何坚持民族电影的发展道路 ?2 0世纪 80年代两岸三地华语电影成功进入国际艺术电影竞争行列的辉煌业绩 ,无疑将为 2 1世纪华语电影努力进入国际主流电影竞争市场 ,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13.
节奏在电视纪录片中具有一种征服的力量。节奏可以分为内部节奏和外部节奏,内部节奏是外部节奏变化的根据,外部节奏则是内部节奏的进一步表现。在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编码过程中,给电视纪录片的内容和形式赋予节奏,可以提高电视纪录片的美学价值,对实现纪录片的可视性和有效收视具有较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近三十年来,在教育部和相关部门的推动下,中国普通高校的影视教育取得了飞速发展,但同发达国家相比,在教育观念、教师素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仍存在着很多问题,必须进行改革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5.
着重对影视传播媒介、受者的角度、题材选择、叙述方式、审美心理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性作一些分析,以期使我们对影视的分流和建设有一个参照性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6.
高校德育是大学教育的方向性教育,旨在培养会做事、会做人、会合作、积极参加活动、人格健全的社会主义有用 人才。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嬗变,高校德育的目标将不断得到提升。进入21世纪,高校德育应从培养现代意识入 手,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活动意识、共生意识和健全人格意识,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材。  相似文献   

17.
影视艺术鉴赏过程从总体上讲 ,是鉴赏者观赏影视艺术作品 (客体 )时产生的感受、理解——即审美认识和审美评判。在这一过程中 ,鉴赏者要调动审美感觉、知觉、注意、联想、想象、情感、理解、判断等心理因素 ,进而形成有机统一的、动态的审美心理机制。影视艺术鉴赏过程大体可划分为审美直觉感受——体验和理解——超越与升华三个阶段来描述。  相似文献   

18.
广西高校学报在树立效益意识方面普遍缺乏紧迫感,这与学报编辑人员的素质密切相关。在21世纪来临之际,进一步寻求高校学报与市场经济的结合点,不断提高学报编辑的效益意识已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9.
人的意识的生成和发展是人的脑髓发展的产物,当审美主体发育基本完成时,审美客体自然就进入审美主体的视野,于是美产生了.美因人的需要而产生,又因人的需要而发展,与人民大众的生活密切相关.21世纪美比任何时候更深刻、更全面地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20.
在科技和经济快速发展的 2 1世纪 ,学报编辑必须具备强烈的前沿意识、评鉴意识、网络意识 ,才能促使高校学报真正提高学术质量和出版质量 ,创名牌 ,出精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