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为了对近20年来我国邮政业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进行研究,依据灰熵关联度的相关理论,测算了1990—2009年我国邮政业与经济发展的系统灰关联熵变。分析结果表明,邮政业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在历经几次大的波动后,近5年来一直保持协调度较高的状态,这与市场竞争机制的不断完善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基于结构熵理论的供应链系统有序度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供应链系统结构方案优选时存在的缺乏定量评价方法的问题,将“结构熵”引入供应链系统结构评价模型中,以信息的发送与反馈机制为基础,从系统论和控制论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供应链系统有序度的概念,并最终建立起可以对大多数供应链系统结构进行定量评价的系统结构熵模型。最后利用此模型对两种结构不同的供应链系统进行了实例分析,结果较好地验证了该定量分析模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科学性,适宜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以管理熵理论为依据,以学生管理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学生管理系统熵的组织特征、变量假定、影响因素等展开分析:阐述了学生管理组织系统中的内、外部要素及相互关系。认为,学生管理系统中“学生因素”、“学校因素”和“环境因素”,影响和对应着学生管理中的三个关键因素:系统要素、影响因素和情境策略。学生管理系统内部与系统之间具有开放性,及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管理者善于把握时机,保持系统内部要素有效涨落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中国东部能源产消状况和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分析,对东部能源的发展提出了"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市场、两种资源,大力发展电力、天然气等洁净能源"的具体操作策略,从而促进中国东部社会经济、能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建设是十八大报告中阐述的重要内容,是新时期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建设领域。低碳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生态脆弱地区缓解资源环境约束、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选择。本文从青海省能源消费的角度对碳排放进行了测算和分析,并结合当前经济形势,分析概括了当前我省低碳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提出了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以中国及各省域2005-2012年能源消费和产业结构数据为样本,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中国及各省域能源消费与三次产业的关系进行研究,梳理各地区三次产业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大小,利用比较分析法观察产业结构调整对地区能源市场的影响,并提出相应产业结构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7.
文章依据1997年-2007年的GDP和能源消费总量、能源消费的产业结构以及能源消费种类有关统计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建立3个模型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进行定量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施节能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农业和服务业,降低对能源的依赖;发展清洁新能源,促进能源消费结构多元化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的关系,文章以安徽省2005-2010年数据为例,利用灰色关联模型对三者进行动态关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导致安徽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是能源消费总量的快速增长,其次是能源利用效率和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值,故而要加快安徽省经济发展必须率先从改善能源利用效率和调整产业升级开始.  相似文献   

9.
利用1980-2013年的样本数据,运用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ARDL)对我国金融发展、对外贸易与能源消费三者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发展对能源消费具有长期显著的负向效应,能源消费对金融发展的长短期影响显著为负;金融发展对对外贸易的长短期弹性系数是3.1068和0.40871,分别通过1%和10%的显著性检验,对外贸易对金融发展的显著影响只存在于短期关系中;能源消费对对外贸易具有长期显著的促进作用,节能计划的实施,会降低贸易发展水平。基于此,我国应充分发挥金融在经济系统中的作用,在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同时减少能源消费,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基于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关系的中国能源消费预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1978—2008年能源消费和GDP的实证关系分析,发现存在较稳定的由GDP到能源消费的单向因果关系和协整关系,构造出由GDP到能源消费的二阶误差修正模型,并用该模型完成对能源消费总量的预测。  相似文献   

11.
武汉市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的脱钩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国家和省域层面研究低碳问题,相关分析比较宏观,难以发现具体市域经济实体内部存在的环境问题。针对具体市域,研究其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之间的脱钩状况可以为城市的低碳发展提供参考。应用Tapio脱钩模型分析了武汉市1996-2008年的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脱钩状况,同时分析了武汉市能源消耗现状及引致因素。结果发现1996-2008年期间脱钩值的剧烈波动主要来自于能源消耗的波动;武汉市能源消耗的引致因素具体分解为人口因素、经济因素和技术因素。提出了武汉市实现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强脱钩的政策建议: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实现清洁生产;合理规划武汉市人口数量,加快改进武汉市交通现状,实现城市生活低碳化;加强武汉市绿化带的建设,增加碳汇。  相似文献   

12.
探讨不同发展阶段国家能源的消费量和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关系,可根据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变形,运用ARDL边界测试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进行分析,验证各国可再生能源、不可再生能源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协整关系,结果显示:各国的能源消费不同程度地促进经济增长;能源消费对发达国家的影响小于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依赖性更强;各国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都应鼓励和加大可再生能源的消费,节约和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费;经济增长对可再生能源消费的冲击作用尤为明显,长期稳定的可再生能源发展也可以提高经济增长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发展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确认识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增加教育投资、建立发达的人力资本市场是改变我国人力资本投资现状,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基于协整理论的陕西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985-2011年陕西省国内生产总值和能源消费量的比较,发现陕西省能源消费、煤炭消费分别与陕西国内生产总值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但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由此不仅说明了陕西省经济增长不是导致其能源消费、煤炭消费的Granger原因,也说明了单纯依靠降低经济增长来控制能源消费、煤炭消费是行不通的,同时说明了通过增加能源消费来提升经济增长的政策是无效的.  相似文献   

15.
本论文研究金融发展与能源消费之间的相互关系。论文先从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两个研究领域逐步引出金融发展与能源消费研究的理论依据及其研究的必要性。然后在Cobb?Douglas生产函数的基础上推导出实证研究模型,利用ARDL?ECM模型对金融发展和能源消费的长期相互关系和短期动态关系进行研究。研究认为,长期来看金融发展与能源消费之间存在正向的长期均衡关系,即金融发展与能源消费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但是结果还显示能源消费对金融发展的影响程度更大。从变量之间短期动态关系来看,当期的金融发展会促进当期的能源消费,但是会降低随后1年和2年的能源消费增长;而当期的能源消费只会影响当期的金融发展,并且没有滞后效应。论文为更好地认识金融发展与能源消费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16.
资本运动的目的是使资本增殖,取得剩余价值,其实质是资本占有剩余劳动。剩余劳动为正数时,资本与劳动者的关系表现为资本占有剩余劳动,当剩余劳动为负数时资本与劳动者的关系发生逆转,形成劳动对资本的侵占,实质是劳动者占有资本。造成负剩余劳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生产过程中的约束性因素,也有体制原因,更与生产组织方式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关。搞清楚负剩余劳动产生的原因,有助于更深入地研究劳动与资本的关系,有助于找出杜绝负剩余劳动的方法,对经济体制改革、企业改革和劳动关系调整都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 :制定“十五”计划并顺利实现“十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的主要奋斗目标 ,必须把发展作为主题 ,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 ,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 ,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我们必须认识到人力资本乃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第一拉动力  相似文献   

18.
经济开放度与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选取代表经济开放因素的贸易开放度、资本开放度和生产开放度这三个指标加权合成经济开放度 ,用以反映一个地区经济的开放程度 ,通过计算看出我国各地区间的经济开放度存在显著的差异。作各地区的经济开放度与GDP的回归分析 ,结果表明经济开放度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很强的正相关性 ,经济开放是影响经济发展的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因此要加快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必须提高其经济开放水平。  相似文献   

19.
运用状态空间模型的Kalman滤波法对1978—2011年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发现: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若劳动力与资本要素投入水平不变,能源消费的经济增长偏弹性系数为1.189,高于资本产出弹性系数0.470和劳动产出弹性系数0.446。要素的产出弹性系数之和大于1,表明规模报酬为递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