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构建长江上游经济带承接产业转移能力评价体系,采用熵权法、变异系数、ESDA和空间叠置分析法研究2014—2018年长江上游经济带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的时空分异特征、空间关联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区域承接产业转移能力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整体水平较低,能力分化现象与不平衡状态进一步加剧,区域内部“东强西弱”能力依次递减的带状结构特征显著;区域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的局部自相关特征明显,表现出“HH”型集聚增强,“HL”型集聚减弱,“LL”型集聚与“LH”型集聚空间俱乐部趋同特征;政策功能定位、本地工业产业集聚程度、公共基础投入强度等因素对区域内不同城市群存在差异化影响。应进一步缩小城市等级差距,促进圈层化建设,加快推进分区分级承接,以激发上游经济带发展新动能。  相似文献   

2.
中国产业转移步入新的阶段,湖北省在产业承接中表现突出.湖北省1990-2012年的相关数据表明,产业转移对承接地的影响有利有弊:正面影响是推进产业高级化、开发劳动力资源、促进城镇化,负面影响则是导致产业结构合理性下降.湖北省承接的产业主要以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为主,第二产业增加值快速增长,而吸引的新增就业较少.随着产业转移的推进,产业转移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将不断减弱,产业结构合理性也有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3.
产业梯度转移是我国破除经济发展相对困境的重要举措。构建测度指标和采取计量分析的结果表明,东部向中西部进行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明显、进行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不显著,西部的高端制造业有向东部转移的趋势。对承接东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中部的用工成本、资本存量、科技投入、经济总量等因素的影响明显,而西部的劳动力数量、用工成本、资本存量、消费额等因素的影响相当显著。  相似文献   

4.
中国国际经济活动中直接碳排放量主要来自国际产业转移,隐含碳排放量受国际贸易和产业转移影响相对均衡,国际产业转移是中国国际经济直接碳排放强度高企的主要因素,而国际贸易则在历史时期一度显著降低中国国际经济隐含碳排放强度。当前中国国际经济碳排放量已趋于平稳,其隐含碳排放强度已趋近于中国总体碳排放强度。本研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构建了国际贸易和产业转移对碳排放影响和碳排放对国际贸易和产业转移反制影响的双向机制理论模型,基于国际与总量视角、国家与结构视角、个体与技术视角详细探讨了各类影响因素,并以中国国际经济循环隐含碳排放水平为因变量,选取代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典型数据为自变量,建立计量模型对影响机制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5.
产业转移在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等方面具有显著作用。但是在广西承接广东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出现了粤桂产业梯度陷阱问题。通过分析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广西承接广东产业转移的现状,运用区位商分析法,对粤桂产业梯度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区位商测算各个生产部门在各地区的相对专业化程度,比较粤桂两个区域之间的经济结构,研究粤桂产业转移出现的梯度陷阱问题,提出解决粤桂产业转移梯度陷阱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文章依据《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的统计数据,以27个工业为研究对象,基于产业梯度系数测度的优势产业,采用相对梯度系数对河南省应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行业选择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应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行业选择为:煤炭开采业、医药制造业、食品制造业、食品加工业、非金属矿采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纺织业、造纸业和饮料制造业。据此对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存在的恶性竞争和产业重复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首先,分析了安徽承接产业转移在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基础设施和产业基础等方面具有的优势,在经济发展水平、自主创新能力、产业结构、软环境和物流体系等方面呈现出的劣势。其次,分析了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指出合同外资额和实际利用外资额均显著上升、各市承接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数的差距大、承接产业转移项目仍侧重于制造业和房地产业。再次,分析安徽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主要问题,即规划不系统、规模和结构不合理、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工业园区建设不完善等。最后提出安徽应改善产业承接的软环境、完善产业承接的载体功能、促进产业转移的产业集群效应、推进自主创新、加快发展承接产业转移的生产性服务业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区域产业转移一方面促进了地区间产业的协同发展,另一方面也给部分产业承接区域带来了显著的环境问题.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背景下,如何保证区域产业转移过程中,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值得深思.选择绿色经济为切入点,基于SBM-undesirable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对2006-2015年中国工业省际数据进行测算,研究表明,中国工业整体发展并没有达到绿色有效的水平,绿色效率呈波动中下降的趋势;空间局域LISA指数显示中国区域间工业绿色效率差异较大,表现出“东优西劣”的集聚格局;空间滞后计量模型表明产业转移和政府规制并未能带动工业绿色效率的提高;最后,据此提出未来中国工业在区域间均衡、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辽宁产业结构优化的外力推动:承接国际转移产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宁产业结构的优化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关键问题。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这一问题的解决应在产业结构变动的世界性传递中借助于承接国际转移产业这一外力推动。通过承接国际转移产业,一定程度上改变要素禀赋、需求因素以及自觉调整因素对优化产业结构的钳制。承接国际转移产业的主要实践路径是引进国外的直接投资。而辽宁本身的经济条件则是这一外力能否发挥作用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产业转移被认为是缩小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有效手段之一。文中基于发展战略的视角选取劳动力要素禀赋和资本技术要素禀赋两个指标进行标测算后,认为西部地区各省应重点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则应谨慎承接,以期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以及缩小与东部地区发展差距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1.
对皖江城市带各县市的承接产业转移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选取承接产业转移能力指标,分析各县市的相关数据,运用SPSS因素分析萃取出相互独立的几个因素,进行聚类分析和卡方检验,发现承接转移能力与其经济发展水平有关,所属市为“双核”舍肥、芜湖的县因为有城市的覆盖作用,有主导或特色产业,承接产业转移能力较强,形成了城市带动县城、县城反过来又促进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模式。各县应该发挥其优势,弥补不足;政府也应制定政策,积极支持该地承接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12.
中国工业化是国际、国内环境影响下的必然选择,制造业的未来发展走向是实现工业化必须考虑的问题之一,而国际、国内环境的多方面影响和压力将对制造业的未来发展态势既有制约又有推动作用。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走势将是:矿产业将走出国门,直接投资于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将承接来自发达国家较高端链条的劳动密集型环节,要求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加大;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重点是装备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在国际产业转移按产业技术级差进行转移的规律下,将承接来自如美、日、韩、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其产业结构将面临调整,其基础类产品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有待解决。  相似文献   

13.
针对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过程中,现代服务业对产业承接配套问题的日益凸显,基于Malmquist指数方法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配套服务体系的效率进行实证分析,表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配套服务体系的发展对技术进步的依赖程度较大,而技术效率在不同阶段对其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与技术进步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接着对皖江城市带现代服务业进行Malmquist指数分析,发现现代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受技术进步的影响最大。合肥、马鞍山、铜陵、芜湖的技术进步水平较高,皖江城市带其余城市的技术进步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14.
2012年荆州市获批设立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在此背景下研究其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现状及发展状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因子分析方法,对2005~2012年荆州市承接产业转移能力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近年来其承接产业转移能力显著提高但整体能力不强,且承接产业转移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水平有着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5.
人力资本、技术差距与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研究了我国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及人力资本水平所致的绝对吸收能力和国内外技术差距所致的相对吸收能力对其单独影响和综合影响。结果表明,我国OFDI对国内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有显著的逆向溢出效应,同时对技术效率的提高具有显著的负面作用。并且以上逆向溢出效应受国内人力资本和国内外技术差距的影响:其他因素不变,技术差距变小时逆向溢出效应增大;其他因素不变,人力资本(在门限值以上)提高时逆向溢出效应增大;两者的综合作用是人力资本只在技术差距小时才影响逆向溢出,技术差距大时,其作用几乎不显著。结论表明,只有同时改善人力资本和技术差距,即同时提高绝对吸收能力和相对吸收能力,才能促进OFDI产生更大的逆向溢出效应,特别是对技术效率的逆向溢出。  相似文献   

16.
作为当前第四次全球产业转移浪潮的核心参与区,以四川为代表的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尤其是软件产业发展面临着空前的良好机遇,而自身的产业转移承接能力是能否抓住当前机遇的关键。本文在产业转移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四川软件产业发展和产业转移活动的特点,进一步构建了一个包含21个指标的承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因子分析的方法对全国29个省份的承接能力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四川省在整个中西部省市中处于领先地位,但相对东部省市仍有一定差距。相应地,我们从地区竞争定位、承接目标选择、投资目的地品牌建设、企业培育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湖南省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优化的理论及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回顾了湖南省承接产业转移和其产业结构演变的现状,并从理论上分析了承接产业转移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效应.通过建立四个时序计量模型,检验理论分析变量与湖南省产业结构优化的联系.研究结果表明,人力资本、劳动生产率提高对产业结构优化有显著正向影响,产业集群对结构优化效应并不显著,而就业规模则与湖南产业升级成负相关.最后对FDI与产业结构进行Granger检验,发现FDI与湖南省产业结构优化之间并无直接因果关联.  相似文献   

18.
高速铁路建设对中国工业集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通过运行速度的提高改变着城市之间的时间距离和时间成本。城市之间时间成本的下降不仅通过加速可移动要素禀赋的流动影响其工业布局,而且重新唤起了不可移动自然资源对工业企业的吸引力,出现了今天中国的产业集聚和转移现象。高铁影响工业集聚与转移的机理是:中心区因要素禀赋优势会对工业产业产生集聚力,也会存在因拥挤效应产生的分散力,即"推力";边缘区在其自然资源的吸引下,会产生对中心区工业产业的"拉力",最终结果是中心区工业产业实现调整或升级,部分产业向边缘区转移或扩散;在中心区"推力"和边缘区"拉力"的产生过程中,高铁起到了加速和促进作用。将高铁开通后中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间的最短时间距离纳入实证检验中,结果显示:高铁开通后不可移动的自然资源对工业分布的影响在加深;中国工业的转移路径按城市层级进行,一、二线城市工业发展更加依赖科技投入推动产业升级;三、四线城市受自然资源影响较深,正在承接一、二线城市的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正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西部地区如何承接发达地区、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甘肃省地处西北,由于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制约,甘肃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东南沿海地区相比,差距较大。为了尽快实现甘肃省的产业转移,需要研究解决一系列问题,制度创新就是其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当代制度创新理论为依据,在分析甘肃省承接产业转移中制度创新诱因的基础上,提出了进行制度创新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20.
后发地区产业技术在实施跨越式发展中,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技术转移与创新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承接缩短着与发达地区产业技术的差距,创新提升着后发地区产业技术的竞争能力,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促使后发地区产业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