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武汉城市圈的界定及发展现状(一)武汉城市圈的界定。武汉城市圈,是指以特大城市武汉为核心,以100公里为半径的城市群落,它包括了武汉及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8个周边城市,简称“1 8”城市圈。主要目标是将武汉圈发展成为内陆地区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发挥对湖北经济腾飞和中部崛起的强辐射作用和极化作用。  相似文献   

2.
武汉城市圈制度变迁中的发展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推进和获批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武汉城市圈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在制度变迁的进程中,以体制机制创新带动发展模式创新,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是"两型"社会建设赋予武汉城市圈新的发展内涵.只有按照"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积极选择新的发展路径,探索一条既有效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又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才能充分发挥武汉城市圈的后发优势,快速提升城市圈的整体竞争力,带动中部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3.
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是我国"十四五"时期的明确要求。文章利用泰尔指数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行测算和比较,得到以下结论:(1)2007—2018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在中等水平但不稳定,均等化水平较高的是基本设施和社会保障,均等化水平较低的是就业服务;(2)"十四五"时期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入上升期,预计2024年达到优秀水平,但就业和教育文化的均等化仍然维持在较低水平;(3)武汉城市圈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差距的贡献最大,武汉城市圈与长株潭"3+5"城市群差距最小,而长株潭"3+5"城市群与合肥都市圈差距最大。  相似文献   

4.
赵欣  陈静 《统计与决策》2005,(19):91-92
规划中的武汉城市圈,以武汉为中心,由100公里半径范围内的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市构成,该区域2002年以占湖北全省33%的国土面积,50.4%的人口,提供了全省59.1%的国内生产总值、61.8%的消费品零售总额,是湖北人口、产业、城市最为密集的地区.武汉城市圈的近期目标为,到2020年将武汉城市圈建成为我国内陆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这个增长极,有望成为中国第四个增长极.  相似文献   

5.
文章针对武汉城市圈产业竞争力评价问题,首先从产业投入、产业产出、产业市场绩效和产业技术水平四个方面建立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利用因子分析法建立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并以食品饮料、医药化工和机械电子等武汉城市圈主要产业为例,对武汉城市圈工业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分析,句勒出了武汉城市圈产业竞争力现状.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武汉城市圈经济现状的基础上,从城市规模、产业结构和交通格局三个方面,探讨了当前武汉城市圈经济一体化所面临的主要问题;通过定量测度各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分析了武汉城市圈经济联系的空间结构特征;从而提出"亚圈层多核联动"这一推进武汉城市圈经济一体化的空间组织新模式,并就新模式下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做了阐释。  相似文献   

7.
曾几何时,“聚集”一词似乎变得时尚起来。从企业聚集、到产业聚集再到城市聚集,在接纳一个个新名词的同时,人们也在实现着观念的嬗变和认识的突破。随着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城市化进程的深入,竞争的主体不再仅仅是单个企业和单个城市,更多地表现为企业集团和“城市集团”。世界经济不断向五大城市群聚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逐步成为中国经济的三部“发动机”,中原、武汉、长珠潭、皖江和成渝争先恐后扛起振兴区域经济的大旗,周边城市群已形成对关中的包围之势。陕西如果不增强紧迫意识,尽快构建关中城市群,打造关中城市群这个品牌,就难以确保在西部乃至亚欧大陆桥上的经济重心地位,并在区域经济竞相发展的“博弈”中争取到主动。关中城市群必须要发展,而且要加快发展、超常规发展。  相似文献   

8.
对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合理化问题的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湖北省委、省政府确立推进的“8 1”武汉城市圈的战略正在紧锣密鼓的实施当中,其中产业一体化是整个城市圈建设的重要内容,对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的合理化研究已成为影响城市圈建设的关键问题。产业集群的本质是一种生产组织方式,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产业集群呈现出异乎寻常的竞争  相似文献   

9.
武汉城市圈经济联系强度的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计量经济学的工具,建立城市圈内部经济联系的分析框架,对1994-2004年间武汉城市圈内部经济联系强度进行了动态分析,指出武汉城市圈在2002年被作为一项政策提出后,对城市圈内部的经济联系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圈内工业企业数量不断减少,企业规模与效益不断提高,产业之间的分工协作不断增强,并提出未来提升武汉城市圈内部经济联系强度的重点应该放在扩大圈内工业企业规模上。  相似文献   

10.
《统计与经济》2007,(1):19-23
21世纪是城市群、城市带、城市圈主导经济发展的时代。从国际国内的发展趋势来看,经济发展已由原来的区域竞争迅速向城市群之间的竞争转变。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将把发展城市群作为推进我国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的主体形态。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具备城市群发展条件的区域,要加强统筹规划,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龙头,发挥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形成若干用地少、就业多、要素聚集能力强、人口分布合理的新城市群。我区提出发展沿黄城市带的战略构想,符合科学发展观和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的要求,符合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符合资源优化配置、集约利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发展方向,也符合我区的实际和群众意愿,是一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科学性的战略决策。沿黄城市带承载着我区工业化、城市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火车头”的重任,组织实施这一发展战略,对于带动我区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面对国内外及周边省区城市群、城市带的迅速崛起,我们必须审时度势,抢抓机遇,充分利用沿黄城市带的区位优势,以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为重点,加快沿黄城市带建设,优化生产要素,整合产业布局,培育发展环境,提升城市功能,降低发展成本,提高整体竞争力,使之成为我区承接发达地区资本、技术和产业转移、参与国内外竞争的经济增长极,从而推动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重新认识商业连锁经营意义的基础上,结合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实际,分析武汉城市圈内商业连锁经营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武汉城市圈商业连锁经营重新规划与布局,并提出相关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关于武汉城市圈地缘经济关系的测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首先分析了地缘经济关系的内涵,采用多元统计分析中欧氏距离的分析方法,设计了一个地缘经济关系测度体系,进而对武汉城市圈1 8城市的地缘经济关系进行了定量测度,并根据实证测度结果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实证研究表明,武汉城市圈整体上地缘经济关系互补性强于竞争性,但个体上有一定的差别.因此不同城市要根据各自地缘关系类型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以促使武汉城市圈更加协调、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3.
向丽  胡珑瑛 《统计与决策》2017,(16):126-130
文章基于中国十大城市群内100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相关数据,通过构建城镇化水平与城市脆弱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和Tapio脱钧指数法,实证研究了中国十大城市群及所属城市的城镇化水平与城市脆弱性的脱钩关系,并对其脱钩状态进行判别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京津翼城市群城镇化水平与城市脆弱性的脱钩状态最理想,辽中南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和川渝城市群均为相对理想的脱钩状态,其他城市群的脱钩状况均不容乐观;在17个中心城市中,仅有洛阳、深圳、成都和西安4个城市的城镇化水平与城市脆弱性的脱钩状态相对乐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北京、上海和广州3大城市的脱钩状态均不理想.  相似文献   

14.
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明显加快随着纵贯中国中部地区的现代化铁路———京九线的全线开通,中国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乘上了一列追赶东部地区的快车。国际资本已纷纷进入中部中心城市武汉,以便通过这个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城市进入中国中部乃至西部地区。到目前,在武汉设立...  相似文献   

15.
文章根据经济收敛模型对武汉城市圈1999~2010年经济增长的收敛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用人均经济变量的变异系数变化得出武汉城市圈经济增长存在δ-收敛;利用面板数据分析得出武汉城市圈经济增长不存在绝对β-收敛,但是存在条件β-收敛,收敛速度在2.2%~3.3%之间。在此基础上提出武汉城市圈实现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曾鹏  晁操 《统计与决策》2017,(13):92-95
城市群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十大城市群104座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模型和要素耦合度模型,借助SPSS17.0统计分析工具,得出十大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及其要素耦合度时空分异特征.得出以下结论:我国十大城市群综合承载力以2008年为转折点,整体呈现先减后增的趋势;二是我国城市负荷能力整体较低,区域发展进一步失衡;三是十大城市群综合承载力及要素耦合度呈现出“双高”、“双低”和“非协同”三种发展时空格局.  相似文献   

17.
曾鹏  张凡 《统计与决策》2017,(10):94-98
研究我国十大城市群产业、人口与空间的协调发展对推动区域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文章以我国十大城市群作为研究样本,采用熵权法、耦和协调度模型评价方法等对数据进行充分的挖掘与计算分析,分别对十大城市群以及所包含城市的“产业-人口-空间”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结果表明十大城市群“产业-人口-空间”耦合协调度总体上较为理想,但是各个城市群包含城市的“产业-人口-空间”耦合协调度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城市群是区域经济空间组织的重要载体,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越来越居于主导地位,成为区域核心竞争力和形象的代表。基于此,特别在国家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后,中部各省更是纷纷将城市群的建设放到重要战略地位,在各省“十一五”规划中重点突出。但是,中部各城市群(圈)从规划之初,对各自的发  相似文献   

19.
杜光辉 《四川省情》2004,(10):14-16
2002年以来,我们针对农业大市、人口大市、工业弱市、财政穷市的实际,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奋力推进“三个转变”,努力探索丘陵欠发达地区经营城市之路,城市面貌大改观,城市功能大提升,市民得到大实惠。  相似文献   

20.
《四川统计》2011,(4):4-5
大城市发展并不意味单纯扩大现有大城市规模 单纯强调发展大城市也是不够的。不同规模的城市之间有协同效应。从城市的区域布局角度看,一个以特大或超大城市为中心、由几个100万人口级别的大城市组成的城市群,是一个更有利于周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的空间结构。后者的发展也能够进一步改善城市群的结构,减轻中心城市的人口压力,使中心城市的溢出效应得以充分发挥。此外,对像北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