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反训浅析     
所谓反训,即在同一个词中包含着正反不同的词义,是古汉语词义训解中的一个比较特殊的现象。反训的研究由来已久,首先是东晋的郭璞在注《尔雅·释诂》中提出的:“以徂为存,犹以乱为治,以曩为曏,以故为今,此皆诂训义有反覆旁通,美恶不嫌同名”。同时,他在注《方言》时,又提出了同样的观点。此后,孔颖达、段玉裁、钱大昕等历代训诂学家都有过研究。近年来,反训的讨论比较活跃,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可有些文章对反训还缺乏本质上的分析,对反训的构成和归类也有不尽合理之处。因此,本文认为有必要在总结和补充的基础上,作些分析和探讨,并藉拙文提出古汉语词汇中的重言反训现象,而至今这一现象还未引起应有的重视。一、在字的形体结构上,或者说,在组成其本义的要素中,包含着反训的意义。乱(乱):治也;乱也。《说文》:“乱,治也。从乙。乙,治之也。从(?)”。许慎指出,“乱”字。从乙”“从(?)”,在《说文》中,凡“从某从某”或“从某某”即表明该字是会意字,就应从该会  相似文献   

2.
古代日本人在阅读古汉语文献时基本采取训读方式。时至今日,现代日本人已经难以继续古人的训读方式,因此采用了现代翻译。本文以《论语》、《孟子》、《老子》、《庄子》中出现的相关例句为依据,从比较语言学的视角考察并分析多重语法功能和词汇意义的“于”字的现代日译状况,以期从中探索出日本人对古汉语“于”字结构的理解和掌握。  相似文献   

3.
反训内部的词义引申规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汉语中有一种特殊的词义现象,即一个词具有正反对立的两种意义,传统上被称作反训。这种现象早在汉代就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晋郭璞在《尔雅》注中指出: “故既为故又为今,今亦为故,故亦为今,此义相反而兼通者。”清王念孙在《广雅疏证》中指出: “凡一字两训反复旁通者,……不可悉数。”直至今日在现代汉语中还存在着这种现象的残迹,如“借”,既为“借出”亦为“借入”;“天真”,既指“单纯可爱”,又指“幼稚无知”。可见反训现象在汉语中一直存在着,这同汉语词义的发展规律有密切的联系。本文力图在前人及同行们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反训内部的词义引申规律。  相似文献   

4.
训诂学“义训”有“同义相训”和“反义相训”的条目。前者易于理解,后者“治”训“乱”、“臭”训“香”、“学”读“教”等等,比较费解。从现代汉语的角度看,似乎不可思议,但古汉语确有“反义相训”和一字存在对偶两义的现象。《尔雅·释训》:“徂,存也;乱,治也,故,今也;曩,(日乡)也。”郭璞注:“以徂为  相似文献   

5.
对近十年《古代汉语研究》所刊登的有关古汉语词汇的文章进行了梳理.首先按照成果类型对将文章进行分类;其次,从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两个方面简单总结出近年来古汉语词汇研究的特点;最后,对词汇研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6.
求同思维构成古汉语词义引申的思维定式 ,但有时也用到求异思维或逆向思维。一个词表示两个相反的意义 ,形成美恶同辞、正反同辞、取舍同辞、出入同辞、废置同辞等 ,通常叫做“反训” ,被看作解释词义的训诂现象 ,我们则认为是词义逆向引申的词汇现象  相似文献   

7.
古汉语词汇是非常丰富多采的,这丰富多采的词汇是由多种多样的造词法创造出来的。古汉语修辞不仅使语言的表达精炼生动,而且是创造新词的一条重要途径。(一)比喻比喻是最常用的一种修辞方式,古汉语不少新词来源于比喻的运用。先看单音词: ①舠《玉篇》:“舠,小船。”形状似刀,所以称“刀”,字本作“刀”。《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曾不容  相似文献   

8.
反训刍议     
古代汉语书面语里有一种特殊的现象,按词语通常意义去理解不行,从与通常意义相对或相反的角度去理解,文意才能通畅。例如《尚书·虞书·皋陶谟》:“愿而恭,乱而敬”,这句话里的“乱”,就不能理解为“混乱”,而应训为“治”。以治训乱,历来被当作反训的典型例子。什么叫反训?反训的实质是什么?这是本文试图探讨的问题。一、反训的定义什么是反训的定义?这不是一下子就能说清楚的问题。历来提到反训,都认为东晋郭璞是  相似文献   

9.
一、中国第一部词汇科学专著的问世 从公元前3世纪开始,到孙常叙先生《汉语词汇》巨作定稿的1956年9月,中国词汇学经历了两个发展时期。 20世纪初叶以前,是传统词汇学积淀时期。 自《史籀》、“三苍”搜集词汇,编成韵语读本,《尔雅》分类整理训释词汇,中经《方言》、《释名》、《说文》以及雅系、许系诸书,到钱大昕的《恒言录》,郝懿行的《正俗文》等,都是以训释词语为主,都属于中国传统的训诂学及其上位学科——语文学范畴。  相似文献   

10.
反训研究     
“反训”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不同时代的不同学者对此有不同的观点,随着对反训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它的存在越来越持肯定的态度。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我们运用当代语言学理论对反训进行了探讨,认为反训既是文字层面的现象,又是词汇层面的现象,它不仅存在于汉语中,而且存在于世界上许多语言中,是一个普遍的语言学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们详细总结了汉语中形成反训的原因:一是语言原因,形成反训词和言语反训词;二是文字原因,形成反训字。  相似文献   

11.
从数骑出微行。 从数骑:中国青年出版社编选的《古文选读》注释为:“有数骑跟着”;翻译为“他带着几个骑马的卫兵”。应进一步指出这里把“从”既训为“跟着”,又训为“带着”,一个词有正反、施受完全相反的意义,这在训诂学上称为反训、正反同辞、施  相似文献   

12.
黄金贵先生的《古汉语同义词辨释论》(上海古籍出版社 2 0 0 2年 8月版 )是目前第一部关于古汉语同义词辨释的理论著作。此书是浙江省社科“九五”重点课题 ,后又被列为教育部“十五”课题。作者针对古汉语同义词辨释的严重缺陷 ,以实践为基础 ,展开了全面、系统的理论研究 ,建构了一套古汉语同义词辨释的理论体系与操作规范。这部书不仅对古汉语同义词辨释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而且以其深度与广度涉及其他相关学科领域 ,其意义远远超出了同义词研究本身。现在一般古汉语词汇专书的同义词专章 ,都是同义词的一般知识介绍 ,言及辨析方法已是强…  相似文献   

13.
“同义为训”与“同义并行复合词”的产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同义词在语言中的作用汉语词汇的丰富性,表现在“同义词”的丰富上。解释词义的方法,也常常以这种丰富的同义词做基础,在训诂学上形成“同义为训”的体例,即以同义词来做训释词,指明被训释词和训释词之间是同义关系。古代训诂学的专书,如《尔雅》等,首先是把同义词类集起来分列成各条,再从各条中分别采取比较普通常用的词(一般称为“基本词”)来做训释,这就是“同义为训”。郭璞《尔雅序》里所谓“总绝代之离词,辩同实而殊号者”,也就是关于同义词的类集、  相似文献   

14.
近年猎阅一些古汉语训诂专著和文章,觉得有的从方法到结论都很成问题。兹选两条词语,予以辨正,并借此提出目前古汉语词义诂释中一些值得注意的通病。是否得当,祈请行家和读者们审鉴。辨“所”有“时”义徐仁甫《广释词》卷九列“所——时”一条,曰“所犹‘时’,时间代词。”(按:当称“名词”)黄灵庚《古汉语词义琐记》曰:“所字古训有时义”。陆宗达等《古汉语词义研究》更说明“所”有“时”义是“从时间到空间的引申”。诸家都  相似文献   

15.
《辨骚》“赞”中的“情理实劳”的“劳”,有的训为“辽”,广阔的意思,有的训为辛劳、忧劳。相比较而言,训为辛劳、忧劳更合理。这可以从《辨骚》和“赞”言的上下文语境、《文心雕龙》中“劳”字的用例得到证明。《时序》“赞”中的“崇替在选”的“选”,有的训为“算”,有的训为“齐”,有的训为“选择”。相比较而言,训为“选择”更合理。这可以从《时序》篇论述的内容和《文心雕龙》中“选”字的用例得到证明。  相似文献   

16.
“视、示”同辞是古汉语的一种词义现象,是正反同辞的一类。其特点是:在同一词中,“视”、“示”二义互为对立,互为依存,二义常常相互包容,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相对变化。这一探求,既能促进反训的深入研究;同时可以广泛用于指导辞书的立项释义,开拓训诂思路,纠正某些诂训之不当等。  相似文献   

17.
本文立足于宋元以来的语言应用实际情况,从语言、文学等方面就《窦娥冤》中“赛卢医”一词现有的新、旧两种训解观点进行了全面的研究考释.对新解提出三点商榷意见,肯定了旧解的妥当并作了进一步的阐发,以期达到对戏剧词语及文本的准确解读,进而启发对相关近代汉语词汇的训释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8.
声训是《说文》的一种重要释义方法。本文主要讨论《说文》声训的解释形式。文中将《说文》声训分为“以音同音近字为训例”、“形声字与声符字相互为训例”、“从某,从某;从某某;从某,某声例”等九种形式并分别加以剖析。这对《说文》释文体例和早期声训的深入研究都是颇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9.
步杰同志:惠书和大著《古汉语言语入门》三大册,昨天接到。看信中所叙,约略想起二十年前尤先生交来大稿的事。今天我看了《入门》上册的《黎序》两篇《自序》和《导言》,粗浅地知道了这部书的作意,就给您写信。您这部书是“举一隅”的意思,不是浮泛地举,举得颇扎实,让人家通过这个而自己去“反三”,去阅览古汉语的书。我这样说,您认为有几分对吗?古汉语的书不必人人都看,大学中文系的学生可要学,学  相似文献   

20.
论古汉语词汇学的学科地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对汉语学界至今仍然忽视甚至不承认古汉语词汇学的现象提出了质疑。首先从历史上初步分析了古汉语词汇研究一直没有取得独立地位的原因。然后介绍了近 2 0年来古汉语词汇研究的巨大进步 ,从对象的明确、目标的树立、方法的更新、理论的突破 4个方面指出古汉语词汇学已经在汉语言学中占有一席之地。最后对古汉语词汇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