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万健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1980,(3)
闻捷是我国当代才华横溢、热情奔放的革命诗人。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林彪“四人帮”的残酷迫害,不幸于一九七一年一月在上海含恨逝世,年仅四十八岁。 闻捷的逝世,使我国失去了一颗年轻的诗星,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却在中国的诗歌史册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远在延安时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烽火年代里,闻捷就进入了文艺创作领域,但是以写诗表现劳动人民对党、对毛主席的衷心热爱,对生活 相似文献
2.
周政保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3)
“一支‘吐鲁番情歌’,使我们看见了诗的星河里,出现了一颗微笑的新星。”是的,闻捷作为诗人,是从组诗《吐鲁番情歌》开始的,以后又有《果子沟山谣》等一系列组诗与短章。这些反映新疆少数民族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诗篇,清新可爱,精巧雋永,情操高尚,生活气息浓郁,富有时代感与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3.
王科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1)
不该继续的“詩星之謎”一九五五年,在新中国当时还不够绚烂的诗歌天空里,升起了一颗多彩多姿的星。人们惊异它的美丽,艳羡它的光芒,同时,也多少产生了一些迷惘——它是怎样一鸣惊人,扶摇直上的?它走过了什么道 相似文献
4.
黄丹丹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
南宋王质是宋代《诗经》研究史上的重要人物,其《诗总闻》是他历时30年而编撰的学术专著。在当时的语境和个人因素背景下,他以半生的心血潜心阐释《诗经》而撰成《诗总闻》一书的动因有三:一是感于时政,以《诗》训世;二是仕途失意,寄寓悲愤之情;三是不满他人训释,自立新说。 相似文献
5.
成湘丽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6(6):115-119
在国家主流声音与特殊民族政策的空隙里,闻捷的诗以把国家意识形态“人情化”、“异域化”、“陌生化”的文化策略,获得了审美的“合法化”,从而成为当代文学重读中真正的常青树,并为我们重返“十七”年提供了新的视角和依据。 相似文献
6.
<经义述闻>因其恢宏博大,不仅完全涵容<经传释词>所表现出的语言学思想--诸如"声近义通"的原则、"因声求义"的方法、"依文作解"的语境观点,而且几乎随处可见到至今仍有重要价值的语言观.王引之天才的语言审析能力和敏锐的语言感受能力,贯穿整部<经义述闻>,从而形成王引之的语言学思想.而王引之的语法观,既反映在<经传释词>对虚词的考释上,又反映在<经义述闻>对句法的推敲上,而通过对<经传释词>和<经义述闻>的比较研究,更便于深入理解王引之语法学思想形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吕元明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4)
赵树理的创作意义:新的人、新的世界从我国古代文学的《诗经》开始,农民的生活就成为我国文学的基本题材之一。唐朝伟大诗人杜甫、自居易等人,也怀着同情心,写过一些以农民生活为题材的诗篇,鲜明地表现了在封建统治者压迫下广大农民群众悲惨的生活景象。明朝伟大作家施耐庵的长篇小说《水浒》,以史诗般的气势反映了梁山泊农民起义队伍的革命斗争。这部绘声 相似文献
8.
9.
邓经武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99,(3)
1935年,在叶圣陶主编的《中学生》“地方印象”专栏,马识途以对故乡风物的回忆散文《万县》参加征文活动并获奖。1938年,首次使用“马识途”的名字在《新华日报》发表报告文学《武汉第一次空战》,并于同年入党,这三件事似乎已喻示着马识途今后人生的基本运行... 相似文献
10.
论孟称舜的戏曲创作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俞为民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1996,(3)
孟称舜是晚明一位重要的戏曲作家兼戏曲理论家,关于戏曲内容,他继承了汤显祖的“言情说”,提出了戏曲传情的主张,并对“情”的内涵及传情的方法作了论述、关于人物塑造,他提出了从现实生活中提炼人物形象的原则,并就描绘人物的神态、刻划人物的性格等提出了一些具体方法、关于戏曲风格,他认为不能按地域来区分,只能按作品的实际情况来划分,并从整体上将戏曲分为“婉丽”和“雄爽”两种风格。关于戏曲语言,他认为戏曲的语言不能酸腐俚俗,要蕴藉有趣,具有较好的舞台效果。 相似文献
11.
邓经武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5)
文章从对土家族作家周辉枝的创作分析中 ,思考了一个作家在继承本民族文化传统和看取、认同他族人生形态 ,于之寻找、确立自我的艺术特色问题。并从此视角剖析了周辉枝创作中的得失 相似文献
12.
在北京作家群中,李国文的创作时间跨度大、作品丰富,且文体兼备、各有所长。该文主要论述李国文的创作道路及其作品的艺术风貌,探讨这个作家的文学成就及其对当代文坛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苏青创作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奇志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5)
与张爱玲齐名的苏青,在家乡宁波度过少年时代。传统中国的礼法和老中国人的心影,大抵是她最初的教育,而现代教育,尤其是南京中央大学的高等教育,又给她带来了新观念、新感受。19岁为人妻为人母的经历,成就了其处女作《生男与育女》。1941年上海沦陷后,她开始卖文为生。《结婚十年》和《续结婚十年》为她赢得了小说家的称号,后又有《歧途佳人》《朦胧月》等长篇行世。1944年出版第一部散文集《浣锦集》,不久有《涛》、《饮食男女》、《逝水集》、《鱼水欢》、《九重锦》等散文小品集陆续与读者见面。苏青的文学活动主要在40年代,出名于上海沦陷区。当时她与各种背景复杂的刊物发生关系,在人事上也有为后人诟病的复杂经历。但其作品表现生活,特别是表现女性及其婚恋生活,不直接指涉政治,所以,为我们提供了能从文学范畴来认定她的价值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张志攀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6(1):115-119
书法创作是一件复杂的事。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作者必须做到:一、文字内容上,要选择好诗妙词和佳文警句;二、创作条件上,要抓住能使作者神融笔畅的五合交臻;三、艺术风格上,要吸收融合多种风格因素;四、书法成品上,要既重视神采,也重视形质。 相似文献
15.
散文创作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登扬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1995,(4)
散文创作论周登扬古今中外的优秀散文作品,大多是小中见大,见物抒情,借景抒怀,借助于生活中的断片或细部来展示生活的烟云,寄寓作者的情怀。写人、状物、叙事、抒情,无不是在抒写作者深沉、独特的感受。即使是最纯粹的写景散文,艺术中的自然,也不同于现实中客体的... 相似文献
16.
如果可能,请别写小说.小说创作是一种非社会行为,一旦动笔,小说家会时刻为小说中的人物所困扰;而且,真正写起来,小说指南一类书籍并不管用.假如非写不可,那么,小说家需考虑是以情节为主还是以人物为主.如果以情节为主,小说家即在虚构的事情中间而非在所谓的真实生活中寻找人物的时候,抓住情节不放;如果以人物为主,那么,小说家则需对适于情节的某些特征加以强调,使人物在新环境中显得真实可信,从而赋予他们生命.小说家无论重情节抑或是重人物,都还要考虑以何种形式、何种风格呈现情节和人物的问题;当然,在优秀的小说家笔下,故事和人物本身会以最适合的形式出现.小说家应对形式、人物和语言保持一种敏锐的感觉.此外,小说家可能会对道德教诲产生迷恋.尽管应当通过作品给读者以教益,但是,真诚的艺术家并不能专注于说教. 相似文献
17.
黄炳辉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1)
唐人创作论黄炳辉唐人对创作有许多论述。可惜在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张少康《中国古代文学创作论》很少谈到唐人创作论。严格地说,风格论也应该包括在创作论之中,由于唐人在这方面论述也很多,故另有专文讨论。创作论应讨论以下几个方面:创作动因和创作思想... 相似文献
18.
李小玲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2)
一、两大主题的交织 一个称得上是杰出作家,或者有可能成为杰出作家的人,应该具备怎样的主观条件呢?自然,须有深刻的思想、敏锐的感觉、丰富的情感,而最为重要的,则是这思想、感觉和情感赖以出发的不同凡响的心灵。这心灵应该是纯洁、真挚的,它永远被美好的愿望与理想照亮着,并历尽艰辛与痛苦也要把光亮传播到人们的心中。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心灵,一个作家才可能因了他将人们的内心带到一个高于平凡的境界而被称作杰出、称作伟大。令人感到兴奋的是,在我们新时期群星灿烂的作家当中,正有一位引人注目的青年作家怀着这样一颗不安的心灵——那,就是张承志!拥有这样的心灵使张承志具备了可能成为大作家的重要条 相似文献
19.
王步云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4)
编辑是学报的催生婆,编辑的能力直接影响着学报的质量。从某种意义上讲,有什么样水平的编辑,就有什么水平的学报。所以,提高编辑能力是作好学报编辑工作的根本保证。当然这种能力是以知识水平为前提的。能力,尤其是编辑能力是在实践中培养和发展的。能力作为一个稳定系统,各种能力的培养应是同步进行,渐次发展的,编辑的职业能力即能力准备应包括以下诸方面。 相似文献
20.
李涌泉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1)
韩愈作《同冠峡》诗,大概颇有些熟谙世事、精通哲理的自信:“行矣且无然,盖棺事乃了。”后来者似乎也深信不疑,“盖棺论定”的成语经年逾世,始终脍炙人口。但是,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又岂能一言以蔽之? 自湖水拥抱了他的躯体,芦席遮盖着他的容颜之日迄今,老舍逝世已经二十个春秋了。二十年中间,物换星移,某家报纸鞭尸三百的做法早已成为不屑一顾的历史,党和人民对老舍作出了应有的公正结论。不过,文学现象毕竟带有某种特殊性,老舍及其创作的具体问题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反复地具体论定。惟有如此,才能取信于历史,对得起作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