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文化名人与文化发展的关系至关重要。魏源、康有为、梁启超等中国文化名人在澳门的活动,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文化名人与文化发展之间的重要关系。文化名人的活动对于本民族价值观念影响深远,对于统治者的思想影响深刻,对于文化价值系统的更新,和文化批判与文化重构的进程,具有无与伦比的理论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作为文化古国,中国拥有人数众多的历史文化名人。近年来,随着文化产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地方政府为了加速本地经济与文化的发展,纷纷打出了历史文化名人这张牌,历史名人文化产业正日益成为城市营销中的新宠,历史文化名人资源的争夺现象也屡见报道,因此,探讨历史名人文化产业的发展非常有必要。  相似文献   

3.
苏轼与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论述苏轼与道的关系,即道家道教对苏轼的影响,苏轼对道家道教的发展与传播。具体论述苏轼与道家道教关系的历史分期;道对苏轼思想的影响;苏轼的道教修炼;道与苏轼的文学创作。同时也从一个侧面阐述民族文化是怎样影响和造就文化名人,文化名人又是怎样发展民族文化,从而显示民族文化的承传。  相似文献   

4.
文化发展是延续的,一个地区只有经过长期的文化积累,才有可能出现文化名人。文化名人的出现,不但在当时对本地区的文化发展有着积极作用,而且在后世还起着持续的影响。 封川,是岭南最早开发的地区之一。在汉代为广信县地,是岭南的政治、文化中心。广信人陈钦、陈元、陈坚卿祖孙三人是汉代杰出的经学家,也是岭南的名儒。三国时士燮学问优博。他们都受到中原学者的敬重,也推动了封川本地文化的发展。东晋元熙二年(420)首  相似文献   

5.
名人文化在城市特质与人文精神的形成和传承中不仅有重要影响、促进作用,而且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徐州名人辈出,枚不胜数的徐州文化名人,给我们留下的名人文化符号与文化记忆,也是这座名城的城市特质与人文精神以及文化价值的体现。徐州名人文化源远流长,“楚韵汉风、青山绿水、有情有义、强富美高……”都是对徐州城市特质、人文精神、名人文化的最好诠释。从“名人文化对徐州城市发展的影响与作用;名人文化对徐州人文精神形成的影响与作用;名人文化对徐州城市特质、人文精神传承与文化名人辈出的影响与作用”三个方面进行阐释,论述名人文化在徐州城市特质与人文精神构建中的作用以及名人文化传承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知识人》一书较为集中地向我们展示了台湾十六位文化名家的精彩人生以及他们对历史文化的求索和思考。全书以访谈的形式来行文,每一位文化名人单独成篇。作为文化名人,他们对文化有着强大的责任感。为了推动昆曲发展,白先勇先生甘当"昆曲义工",对于文化传统式微的现状,他不无焦虑地说:我们要抢救历史文化!从他急切的呼唤声中,我们看到了文化传承与弘扬的希望。说到我们中国文化,白先勇坚定地说:我们有了不得的  相似文献   

7.
一、缺少自己的城市符号,也就是说无锡缺少个性,表现在文化和建筑两个互相联系的方面。当然不能否认无锡的历史文化积淀,如它有东林书院,有钱穆钱锺书等文化名人以及发达的商业文化,但是缺乏一种独特文化精神,如北京、西安、南京的古典与大气,上海的海派文化,温州的走遍全世界的开拓精神,等等。在建筑方面,无锡缺少自己的独特建筑,没有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像上海有海关大楼、东方明珠等,北京有天安门城楼、西安有古城墙,苏州既有保存完好的古城,又有现代的西式建筑,而无锡很难找到自己的符号,  相似文献   

8.
上海有个虹口区。童年时,我的家就紧邻虹曰区的景云里的横洪路上,还记得父母亲曾指给我看一幢三层楼的旧屋说,那里是鲁迅先生曾经住过的房子。那时我还小,只知道鲁迅是位伟大的作家,绝对想不到20多年后,我会从“邻居”走入鲁迅等这些文化名人的故居。那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当时.ds--rD叵文化局领导安排我去编《虹口文化志》,由此我才发现虹曰这地方在上海乃至中国近现代史L的特殊地位。二、三十年代,由于特殊的地理、政治、经济条件,许多彪炳史册的文化人集中居住在此,形成文化名人寓所集中的罕见情况。有一次偶然与一位朋友交…  相似文献   

9.
临川文化名人著述是;临川地域祖辈留给我们的一份丰厚、璀灿的珍贵遗产,它不仅显示了临川地方文化的独特内涵,在我国整个历史文化中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同时又是我们研究临川古代文化的重要文献。充分检索、利用与深入研究临川文化名人著述,对业已拉开帷幕的临川文化研究,最大限度地开发临川文化资源,深刻领悟乡贤先哲遗产,弘扬临川文化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思想,都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临川文化名人著述象我国其它古籍一样,散失、亡佚现象十分严重,但由于丛书的汇集收录,使大量古籍得以保存和流传…  相似文献   

10.
赵锐 《金陵瞭望》2011,(20):10-18
2006年,我市启动了“文化名人精品工程”,今年,第二届南京“文化名人”和“文化精品”项目评选揭晓,我们看到南京的天空又出现一簇璀璨的星辰——  相似文献   

11.
重写上海:大陆、香港和台湾电影中的沪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电影和有关上海的电影将上海的文化影响带到全球,解读(重读)和书写(重写)上海成为文化研究领域的热点。上海话与普通话或其他方言在电影中的巧妙运用全面展示了在国家、公共领域和所谓的历史客观文化的深层结构里存在着的那种地方性的、私人化的、原初自发的主观文化。  相似文献   

12.
欧美基督教在近现代上海的社会化,是西方基督教在上海的社会发展中比较突出的“上海现象”之一。它历史地具有上海社会、城市文化的区域特征,构成了“海派基督教”的社会性内涵。所以,欧美基督教在近现代上海的社会化问题,既指基督教的中国化意义,亦可与当今基督教学界关心的处境化问题应对。  相似文献   

13.
海派狭邪小说首次把妓女与上海这两个形象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文学模式。海派狭邪小说中,妓女成为上海的生活方式与意识形态的代表者,对妓女的想像就代表着对上海的想像。而时人对上海都市的邪恶想像,也使得海派狭邪小说对妓女作“溢恶”的夸张描写。女性想像与上海城市想像关系的另一种文学表达,就是海派狭邪小说中独特的妓女专用“吴语”表述。讲“苏白”的妓女和“上海”,在海派狭邪小说里奇妙地结合起来。女性想像与上海都市想像从某种意义而言.已开始互为一体。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上海市大学生就业流向在区域上很不均衡,而且在流向区域内就业单位的分布也呈现不同的特点。以2011上海市大学生的就业数据为样本数据,使用二项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区域流向因素,选用线性回归模型研究在上海市就业对毕业生就业薪资的影响。结果表明:上海市生源毕业生流入量远远大于流出量,非本地生源在上海就业的毕业生大多来自中西部地区及经济发展落后地区,较高的薪资收入是高校毕业生流向上海市就业的重要原因。分析结果可以针对不同地区特点提出各自的解决方案,针对大学生就业难采取相应的措施,这样能够最快地缓解上海市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15.
近代上海社会文化日趋多元化。旅沪广帮与这一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广帮把粤语、粤菜、粤俗、粤剧等带有浓厚区域特色的岭南文化带到上海,对沪粤间的文化交流起到了媒介作用;而他们的一些活动,如聚赌、狎妓,也给近代上海社会带来不少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施蛰存虽被视为是海派代表作家,但并不长于对上海的叙述。他作为派海作家的意义,在于自觉运用带有强烈的现代派色彩的观念和方法,分析人物和事件,而不在于对上海故事的讲述。他是上海的观察者,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中,感受上海。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上海在政治、经济、外交上的实践促使“上海城市精神”到“上海精神”的嬗变。从时间维度来讲,“上海精神”基于上海这座城市的发展和变迁历史,蕴含于城市精神之中,体现出文化上多元和谐、经济上合作创新和外交上开放包容等内涵;从空间维度来讲,“上海精神”基于上海这个城市场域,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及中国参与区域治理中焕发出中华文明特质。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上海精神”所包含的发展观、安全观、合作观、文明观、全球治理观等内涵,对未来上海的城市发展、中国的改革开放及上海合作组织的区域合作实践将继续发挥重要的实践指导和精神引领意义。  相似文献   

18.
1873年上海道台致函英领事要求查禁《申报》,此事之始末多不见载于报史,盖由《申报》所论之官事触涉时讳,将矛头对准了上海及江浙地方官员所致。《申报》对官事的触及,可视为报纸试图与政府建立联系、扩大影响的一种努力,显示了作为商业报纸的《申报》政治性的一面。报人和官员对查禁一事的不同态度,彰显了对新闻纸这一新生事物理解上的巨大差异。在洋风推动下,报人的理念在进步。  相似文献   

19.
上海自贸区建设是国家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国家战略,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指引下,国务院及其部委和上海市政府等行政部门出台了针对上海自贸区建设的具有特殊性的具体管理制度。同时,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和上海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陆续发布了自贸区司法建设的相关规范,以"先行先试"的司法改革策应自贸区"先行先试"的经济改革。本文在分析上海自贸区司法改革需求的基础上,结合诉讼、仲裁、ADR等方面的司法制度建设,指出司法改革的创新思路,以期为国家自贸区建设战略的有效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上海盛产女作家,海派三个阶段性代表人物均为女性。张爱玲、王安忆、卫慧等不同时代的书写上海的女性作家,用她们各具特色的文本,以女性叙事为视角,阐释了女性与一个城市的纠缠关系。张爱玲、王安忆、卫慧三位不同时代的女作家的女性文本有着相通的精神实质和不同的时代所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格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