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申师珍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3)
译入语的可接受性涉及到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不同语体与文体以及不同读者语域等问题.所有这些译入语的可接受性,给翻译理论带来诸多困难;翻译中这些错综复杂矛盾的存在给了翻译理论发展的广阔天地,翻译理论"割裂性"地沿着语言学派和文艺学派不同方向发展才能各自取得目前已有的成就. 相似文献
2.
潘晓东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1(4):99-101
外宣翻译的目的是让其受众明确无误的理解和接受所传递的信息.达到这一目的译者应设法化解两种语言在文化和表达方式的差异,以目的语为归宿,使译文受者在摄取信息过程中不遇障碍. 相似文献
3.
4.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102-105
绰号既是语言现象,也是文化现象。绰号从由来可分成四类:外形类、技能类、风格类、背景类等,为了最大程度传达绰号的文化内涵,绰号翻译过程中应主要采取直译的方法,同时考虑目的语文化的可接受性,适当采用意译的方法,而且不排斥不可译的情况。 相似文献
5.
翻译标准是翻译实践和翻译批评得以进行的依据,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从古罗马帝国的西塞罗和中国古代佛经翻译家支谦到现代二十多个世纪以来,中西翻译理论家们对于翻译标准的探讨一直在进行,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观点,经历了从散论到系统,从感性到理性,从模糊到精确,从一元到多元的演变。通过对中西翻译标准的演变可以看出,译学的发展经历了从表层到深入,从片面到全面,从单一到多元,从对立到共通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刘期家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4(4):111-113
歪译现象是翻译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其内容涉及语意、文化、文体语体、语言规范和风格诸方面。中国传统翻译标准理论因其模糊性而远未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翻译实践中的片面性和主观随意性导致了部分翻译作品的严重信用危机。达意、传情、得体、规范、合格等五项翻译原则的提出,旨在克服上述弊端。 相似文献
7.
8.
9.
WTO文本翻译中的“充分性”与“可接受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慧珍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4):384-386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要保留原语的特征,做到对原文理解的“充分性”,而且要考虑到目的语的规范,即“可接受性”。从符号学特征来说,法律文本属于“所指优势符号”,追求统一性、一致性以及确定性的意义。WTO文本作为一种特殊的法律文本,具有规约性、准确性以及庄重性等特点。因此,翻译此类文本时,译者必须首先全面透彻地理解原文,并在此基础上,最大程度地追求译文的“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文献研究和例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传统翻译观对翻译的制约,并依据解构主义理论,分析了成语在不同语境中实现最佳翻译的解构策略。结果表明:传统翻译理论中所谓的"忠实"、"对等"概念实际上是建立在某种程度上对原文的扭曲和篡改的基础上,只有解构主义启示下的翻译可以为了解和欣赏异域文化和体现语言的多样性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张坤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83-85
语言是跨文化交际中最主要的手段。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时 ,会遇到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成语及其运用、翻译问题。翻译过程中文化因素对于跨文化交际研究有着特殊的意义。本文就以上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2.
徐芸 《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3):74-74
本文论述了英语习语的几种主要的翻译方法 ,其目的是为了解决习语翻译中的困难。运用直译法可以尽量保持原文的民族形式和风格 ;运用修辞法等其它方法可以避免字字对译带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汉语古诗的内在韵律与英译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杰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3(2):146-151
在诗歌翻译中,韵律的处理一直是困扰着译者的问题,尤其是汉语古诗的英译更是一个棘手的难题。对诗歌具有决定意义的是诗歌的内在韵律而非其外在韵律,判断译诗韵律处理是否得当的标准应该是译文是否有效地传达出了原作诗歌的内在韵律。极端格律派和散文诗派传译汉语古诗均不利于表达原诗内在韵律。 相似文献
14.
刘丰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4(2)
这是一个小规模定量和定性语料研究.我们收集了本校英语专业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的语料,在美国普渡大学征集到了65位英语母语志愿者,请他们对语料中的隐喻表达式的可接受性进行评价.结果发现,汉语和英语共享的概念隐喻在语言表征层面上有差异,即:共享的隐喻内核与异化的语言表征外壳之间存在差异.调查结果显示,英语母语者对这一差异的接受程度不同.我们提出概念隐喻的跨语言表征异化这一概念,基于根隐喻的跨语言表征异化与基于复杂隐喻的相比所造成的交际阻碍较小.我们探究了异化的原因以及对语言教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16.
德语成语的文化渊源及翻译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和文化两者紧密相连,语言不仅是单独的符号,更是一种文化载体。成语沉积了一个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成分,因此成语也被看做是一门语言中简练凝结的语用现象。只有当人们对成语的文化背景有了透彻的了解后,才有可能深刻理解这些成语的含义,这也是翻译活动的必备前提。文章以文化为视角,探究某些德语成语的来源,分析德语成语中文化因素对成语翻译的具体影响,针对这一过程提出建议,力求实现从原文到译文的成功翻译。 相似文献
17.
李静雯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2,(2):71-74
从可接受性的视角探讨对外宣传中汉语新词的英译,从理论和实例两方面说明,为达到翻译目的,汉语新词的英译需充分考虑国外受众的社会文化背景因素,在保证译文信息真实的基础上,就如何实现译文的可接受性而采取有效的翻译策略,达到对外交流、传播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19.
徐筠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文章分析了一般语用预设定义的不足,提出了研究预设的新角度:对受话人而言预设的可接受性。预设分为存在性预设与事态性预设,分别与现实世界、观念世界、词语世界中事物的静态与动态相关。以较清晰的层次论述了预设可接受性的判断问题:首先,预设触发语的存在有助于初步判断预设的可接受性;其次,各种语境(包括语言内语境、语言外语境)影响着预设的最终接受。最后指出了此研究结果在交际、教学与翻译三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