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凭借鲜明的语音、语义特征和独特的审美属性,文艺语体词在文艺语体的交际中形成了描绘、怡情、指称三种主要功能.分别是指文艺语体词所具有的能够描绘审美客体色、形、声、动、味等特征的功能,传达审美主体优美、壮美、凄关等情感体验的功能,指称审美主体所面对的审美客体或客体属性的功能.前两者可视为文艺语体词的个性功能,后者为其作为实词所具有的一般功能.  相似文献   

2.
论"味"的美学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味本是一种生理感受,后来发展为美学概念.作为美学概念的味论,由一个静态的表达审美心理感受的滋味之"味",发展为动态的审美体验的辨味之"味",然后又回归为诗性言说的创味之"味".其内涵演变与其美学意义相辅相成,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3.
李天道 《天府新论》2011,(5):138-142
中国文艺美学主张审美创作中,审美者必须心"合于妙""妙悟天开"强调审美体验中的心领神会与"妙机其微"。"妙",具有微隐的意思,指人的生命的一种隐微物质,是生命的原初构成状态,具有原初构成之美。"妙"是宇宙自然的生命节奏和旋律的呈现,故不可道破,不落言诠。审美主体只有用心灵俯仰的眼睛去追寻与感悟,于空虚明净的心境中让自己的"神"与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万物之"神",即"妙"汇合感应。  相似文献   

4.
在明代"身"与"道"崩裂的时代难题下,泰州学派标举知行合一、践履儒家道统、突出士人之"身"的自觉反思意识,在"身""道"互动中重塑士人主体的审美感知经验——自任于道的担当意识、恃道持道的自尊自信以及觉民行道的极致乐感.而越是自觉地践履儒家审美理想的"身""道"一贯性,则"身""道"两难带来的风险累积越盛,"任道"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害身""杀身".在对"任道"后果无法回避的自觉体认中,泰州学派反向强化了"爱身""保身"的私性自主意识,从而加速了任情纵欲等自然情性话语的"旅行",促成了中国审美现代性独特的双重指征:任道与任情共生.  相似文献   

5.
借鉴脑科学成果的中国认知神经美学提出了"认知模块论"假说,可以与康德美学阐述相互印证。对鲍姆嘉通和康德所使用的"埃斯特惕卡"概念,不能理解为"美学""审美"或"感性""感觉",其深层含义应该是"内隐感性"即内隐认知。康德《判断力批判》的实际意图是借助审美活动来阐述人类心灵中的无意识内隐认知能力。康德所谓"埃斯特惕卡基准理念"大致相当于认知模块中的形式知觉模式;所谓"主观合目的性",体现的是客体事物(埃斯特惕卡表象)与主体认知模块(埃斯特惕卡基准理念)之间的适应匹配关系,即主客体之间的内隐审美关系。主客体之间只有结成了内隐审美关系,才可能结成现实审美关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在汉语语境中,严格讲,客体属于认识论范畴,对象的使用范围则要广泛得多;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客体指独立于意识之外的某种自在之物,对象则指在意识活动中与意识行为相对的意识相关项。审美客体主要属于认识论哲学范畴,它与审美主体一道构成美学领域中的认识论模式;现代西方美学之所以选择使用审美对象而避免使用审美客体,主要在于力图打破美学理论中的认识论模式,在存在论和价值论等理论视野中来探究各种审美现象。  相似文献   

7.
巴赫金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的关注,其实是他对创作者与他人的主体间关系的关注的反映。主体间性理论深切关注自我与他人、世界之间的平等关系,在审美领域里,作者与主人公相互之间不再是客体性的"我—它"关系,而是主体间性的"我—你"关系。创作者、接受者和主人公之间通过文本进行"审美交往",文本世界中回荡着不同主体间的异质共存的声音。  相似文献   

8.
贾巍杨 《河北学刊》2007,27(2):253-255
多媒体和网络使一种新型的文化现象——“交互”成为美学新问题。交互主体性理论以“主体—主体”模式或“主体—中介—主体”模式来确立人与人的交往关系;一种新型的审美客体——“仿像”进入美学领域;审美体验从“高峰体验”进入“虚拟体验”阶段。交互美学理论为建筑创作拓展了新的思路,建筑可以在虚拟空间中建造、理解和体验,人际交流不再受真实时空的限制。  相似文献   

9.
陶陶 《江汉论坛》2001,(2):77-79
在诗歌审美过程中,将佛学禅宗"现量"融入其中,形成了传统诗论和创作中强调直觉经验,寓目兴发,把握审美对象的特点.诗家常常将"天籁"化一"置于诗意最高审美境界,在思维方式上强调直觉体验和瞬间顿悟,超越名理,获得诗思,且具有特写感兴的真本状态,从而达到主体与客体的完美境界.  相似文献   

10.
古典模糊美     
模糊是一种审美型态主体对于审美对象的体认和传达,不可能是用精确的数学分析;即使是数学,也还有模糊数学。模糊体验和模糊表达,是审美的一种属性。在主体、对象、关系所构成的人类多边型审美活动中,对象世界的变动不居,审美型态流动性的特点,使得客体现象形态往往是模糊的。人们对客体对象的审美把握,只能凭借某一参照物,去加以相对的确定,这就带来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讲究休闲的国度,中国古代蕴含着丰富的休闲思想.把休闲仅仅定位于实用主义层面,无休不闲或只休不闲,只属于休闲的"致用层",是休闲境界中的较低层次;休闲的"比德层",注重在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建立以道德内涵、人格蕴藉和情感寄托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相互关联;而休闲的"畅神层"则是一个主体更加自在澄明、更加注重审美情趣和形上哲理意蕴追求的自由审美境界.由"致用"到"比德"再到"畅神",展现了中国古代休闲的不同境界,折射出古代休闲的追求之路与审美历程,更彰显出华夏民族对于休闲所持有的独特文化理解.  相似文献   

12.
在"主体一客体"二分式的形而上学主导下,人们在意识中将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在实践上表现为对自然的掠夺、对生态的破坏.从现象学视域来考查,可以通过现象学还原消解自然观上思维与存在的分裂,扬弃传统的"主体一客体"二分的形而上学思维模式,通过对生态的存在论解读,防止认识论领域的形而上学对实践领域的僭越,还能够恢复人与自然原始的亲缘关系,最终以人对大地的情感和审美判断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中国传统芙学为视角,从审美对象、审美手段、审芙理想三个层面重新审视钱锺书的"化境"理论.审美对象包含传统芙学中的"言"、"象"、"意",审美手段分别是"观"、"味"、"悟"."化境"理论侧重"意境"的转化,暗合于传统宇宙观,强调了审美主体的主体性.表达了传统译论的最高审芙理想.  相似文献   

14.
康德将美感共同性的生成,归结于人的先验的"共通感",未能合理地提示出共同性美感生成的根由。从"美生成于审美中介与客体之互动"的立场出发,不同审美个体面对同一审美客体的共同性美感,生成于审美交往之个体间的审美中介的约定。具有普遍现实意义的审美中介约定的基本规定性,表达为主体间性、整合性、历史性、民族性和实践性等。审美中介约定的基本形式,可以区分为"后喻"约定、"同喻"约定和"前喻"约定。  相似文献   

15.
着眼于审美认识活动中主客体的交融互动和主体的生成创造,将传统的审美认识论基础视为主客对立,进而否定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是当下学界颇为流行的强势话语.其实,中国古代审美认识论从未将主客体对立起来,也没有混淆主客二分,而始终强调"物"与"我"的相反相成,既有互动交融,又有主客之别.审美认识就是要分清哪些是对象本身的审美价值,哪些是审美主体的能动自造,既看到"好恶因人"、"憎爱异情"的主观"殊好",又肯定"妍媸有定"、"雅郑有素"的客观"正赏",从而克服主观好恶,达到对客体固有的普遍同然的审美价值的公正评判.这对于人们正确认识审美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反思当下盛行的取消主客二元思维的方法论缺失,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罗书华 《社会科学》2012,(3):166-173
长期以来中国散文学都是以文道、义法为主流,这从根本上规定了散文学的发展方向,限制了审美论的发展。林纾虽然以古文的衣钵继承人自居,但并没有坚守"文道""义法"传统,而是以情性为散文之本,这就使他在散文审美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其中,"意境"、"情韵"与"神味"三说最具代表性,突出地体现了林纾散文学的诗性特质。它们的出现为散文学增添了一抹新的色彩,也为近现代散文学的发展打开了一条新的通道。散文学领域里提出"意境"、"情韵"、"神味"诸说,对于源于诗国的这些美学范畴,也是一种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审美体验对文学创作来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审美体验使生活转化为作家审美体验的对象即文学创作的客体。审美体验使客体显露出生命意义和存在的价值。审美体验使文学作品的意蕴深化 ,获得读者认同  相似文献   

18.
高扬  李佳妮 《理论界》2012,(8):94-96
"气韵"成为中国独具特色的美学范畴。气韵之"气",指的是生气、灵气、神气;气韵之"韵",指的是韵味、风韵、神韵。气韵生动说,要求艺术作品生气贯注、气脉流转、生机盎然、活泼灵动、神清气奇、风韵飘逸、韵味隽永。气韵生动说在中国古典舞审美追求和美学的理解中,是以"气"为贯穿于艺术的一种动的心理体验,而"韵"是这种心理体验以外的感悟,事实上是审美理解的核心。气韵生动说的形成,导致中国古典舞传统审美特征"神"重于"形",而"韵"又在"神"外的生命审美理念,是一种超越"形神"之论的更精微、更深入的审美状态。  相似文献   

19.
刘颖 《阴山学刊》2010,23(1):32-35,39
马克思美学从“美的规律”(审美理想)和“异化劳动”(异化的审美现实)两条线索出发,提出了审美价值的发展观。这一发展观使审美关系实质上成为由审美主体、象征符号(文化生产机制)、审美客体三方面组成的结构性关系,这就意味着审美价值成为一个开放的发展系统。这一开放系统以审美价值标准的存在保有自己的独特性,即它是一种价值参考,一种对社会绝大多数人来讲,能够扩展审美自由度,丰富审美体验的意义参考。  相似文献   

20.
审美态度与审美诱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活动的发生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双向的作用。表现在主体则为审美态度,表现在客体则为审美诱导。审美态度与工作态度的功利性(意志)、科学性(理性)相对立,审美态度是非功利的,感性的。功利悬置是审美态度产生的前提。审美客体的作用在审美诱导。就自然审美来说,奇与险的风景具有极大的审美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