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柳飞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6(6):63-66
文章以《论语》中有关音乐的记述为主要线索,透过“礼乐相成”、“乐节礼乐”、“中和为美”及“尽善尽美”等视角探讨孔子音乐思想及其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2.
李茜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5(3):60-64
孔子是春秋时代最著名的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中有很多记载孔子教育主张和教育活动的篇章,对孔子的教育思想作了详细的阐述。这些思想,对我国的传统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也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丽萍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7(12):144-147
对人伦关系的探讨是孔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朋友关系是人伦关系的重要内容。本文仅就《论语》而言,从朋友的作用、交友的准则和与朋友交往时的标准等方面简述孔子丰富的交友思想。 相似文献
5.
陈良琨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3):5-8
《论语》是孔子思想的体现,研读《论语》,感悟孔子的治国思想主要有:领导者提高自身修养是治国的起点;领导者规范自身行为是治国的关键;领导者施行开明的治国政策是治国的核心。孔子认为领导者提高自身修养方法有重学,立志,力行,自省;领导者规范自身的行为主要是正己和尽职两个方面;治国政策主要有仁治,礼治,德治,孝治,名治,贤治,诚治,育治和革治。 相似文献
6.
韩冰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4):39-42
孔子十分重视交友。孔子认为朋友间的相互切磋、相互择善可以增进彼此的学业,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孔子乐于交友但不主张滥交友,提出了择友应该遵循的原则:有仁德,品德高尚;遵礼循义;中庸之道;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在朋友之间如何相处的问题上,孔子提出如下几条法则:诚信为先;义之与比;宽以待人,恭敬有礼;适度中节。这些交友原则和方法对当今社会人际交往仍具有指导作用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7.
君臣父子关系是儒学系统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孔子在这方面谈得比较多。本文拟从《论语》中孔子有关君臣父子关系的言论出发 ,从政治、人性、社会等多个方面重新审视孔子的君臣父子观。 相似文献
8.
吴婷婷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6):105-109
上博竹简关于孔子诗论资料的整理使孔子诗学研究有了新的发展,<论语>与<诗论>二者除形式上有所不同外,其本质内涵都是如出一辙的.<诗>在孔子眼中并不是作为文学作品来研读的,它主要是用来修身养性,达政专对的,作为孔子"内圣外王"的政治工具,伦理教化的手段,因此孔子诗学的本质是功利主义的. 相似文献
9.
道德修养有其内在的逻辑联系和内容.本文基于对<论语>的理解,梳理了孔子道德修养的终极目标,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以及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邓巍伟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29(2):13-14
孔子致力于道德教育,但孔子不认为美德是知识。他采取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等教学方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理论,被后人尊崇为"万世师表",他的有关教育的方法和精神流传至今,对今天的教育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刘姗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也是儒家许多政治主张的创造者和开拓者,他有其自成体系的治国方略并且一生都在推行。他创立的以“仁、礼、德”为核心的政治思想被后世所信奉和推崇。通过解读《论语》来对孔子政治思想进行宏观的把握与微观的分析,得出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体现在“为人以仁”“为国以礼”“为政以德”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陈岳芬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0(1):49-52
从传播学的角度解读《论语》,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孔子丰富的传播思想,内容涉及:传播与政治、伦理、人际关系,传播的内容与形式及其相互关系,传者修养,传播与反馈,传者与受者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耿冠静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6):276-277,282
《论语》中共11次提及"耻"或"耻辱",孔子有强烈的耻感取向,形成了明确的耻感思想。本文主要分析了孔子耻感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实质,由于历史的延续性和儒家文化的渗透性,耻感思想于现今社会,尤其是对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靳新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41-142
《论语》中有孔子关于文学的大量的阐释思想,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孔子关于文学批评的首要的和基础的观点。孔子提出了“文质论”、“尽善尽美”说,多次论及《诗经》诗歌的内容和乐曲的艺术特点,并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主张。 相似文献
15.
乔燕冰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8(6):130-134
通过对《论语》这部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儒家经典作品的文本进行研究,可以见出,在生命、个人价值实现和情感伦理三个层面中,都蕴含着孔子哲学思想中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意识与悲剧意识的超越精神。正是这种精神的影响,使中国人的悲剧意识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自我消解,也铸就了中国人自强不息、刚柔并济的品格。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高兵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2):38-43
孔子在政治生活中对礼的践行主要体现在遵循礼规礼仪上朝、处理公务等方面;在社会生活中对礼的践行主要体现在根据不同政治等级、不同社会群体的情况施以不同的礼规礼仪,形成了中和有度的社会关系方面;在家庭生活中对礼的践行主要体现在按礼规礼仪的要求和无过无不及的原则处理衣食住行和祭祀等活动方面。 相似文献
20.
试论孔子的富贵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春雷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4):26-28
《论语》中的富贵观念是孔子仁学的组成部分,是以人为本位的人本主义富贵观。它既肯定富贵是基于自然情感的"人之所欲",也要求谋求富贵时坚持遵"道"、循"义"、守"信"的原则。富贵具体可以分为君子富贵和小人富贵。富贵不是终极的人生目标,"富贵,然后学",这为通达完善的人格和充实的精神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