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孙逸仙演说》与《灭汉种策》是日本档案中两份重要的反满文献。它们有助于了解同盟会成立前后,在东京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的思想状况。前者应是当时出版的原件,经若干改动后录入《孙中山全集》中,改动前后略有差异。后者作为一份珍贵而奇特的反满文献为坊间所未见,特将全文附录于后。  相似文献   

2.
布什政府上台后,加紧研究部署NMD,以达到威慑中俄、控制盟国、防范敌手、刺激经济的目的。2001年底,布什政府宣布美国决定退出《反导条约》,为其发展部署NMD扫除了一个重要障碍。美国这一行为将对国际军控事业与世界的安全和稳定产生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君子固穷”这个传统观念,一向被士人作为道德标准所坚守。通过对《黄英》中主人公马子才和黄英姐弟的形象分析,可以看到这一传统观念在新观念的冲击下逐步动摇、瓦解的过程,可以肯定带有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色彩的新观念的力量和作家反传统的叛逆精神。  相似文献   

4.
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的缔结与终止,从宏观层面上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从敌对到全面正常化的曲折历程。此间美台双方围绕这一条约的具体运用所产生的互动,则在微观层面上折射出美国对台政策的实质。在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理念中,谋求对美友好的中国政府不仅带有旧式的殖民主义色彩,而且还兼具冷战政治学的意识残留。  相似文献   

5.
王书才 《中州学刊》2005,(3):220-222
公孙罗的<文选钞>将引文为注和随文加注融为一体,在<文选>研究发展史上有较高的地位.<文选钞>的释词通俗浅易,解说文句意思更加详明,不仅单纯引书为证以明词语典故出处,而且阐明句意章旨,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词义字意,同时还对全篇旨意进行归结.但是,<文选钞>的体例驳杂,未能得李善注之长,而其自身长处又被后出的五臣注吸纳和替代,这也是其于唐宋之际在中国本土散佚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燃油公约》自2009年在我国生效后,对如何理解和适用公约以及确定燃油污染损害赔偿责任限额等问题国内存在很多分歧。应从燃油污染损害的角度,以燃油公约为基础,结合相关国际条约,对适用范围、燃油污染责任赔偿、责任限制类型及强制保险金额确定等问题进行论证和分析,厘清《燃油公约》与其他条约的关系,找出解决上述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现存的几大宗教中,只有道教是由本土的传统文化孕育而生的,故而它在教义、教理和教规上,与外来的世界性宗教,尤其是基督教相比差异最大,因此可资相互借鉴之处也最多。在本文中,我们分别以葛洪在《抱朴子·内篇》和阿奎那在《神学大全·第一部》中的相关论述为例,对魏晋道教和中世纪基督教在心身观念上的思想分际及其对科学文化的交叉影响进行了尝试性的比较。  相似文献   

8.
童恒萍 《中州学刊》2004,(5):162-165
<庄子>中有多处对墨家的理论和行为给予了批评.而墨家在<墨经>中也对庄子给予了反驳.两千多年前庄子与墨家的这场争论与他们的学术取向的差异是分不开的.庄学作为境界型的内圣之学,注重的是人生心灵自由的追求,而作为知性形态的墨学注重自然科学知识的追求,它体现出的工具理性精神正是庄子最为反对的.因此,墨家与庄子之争归根结底与他们的学术兴趣分不开.  相似文献   

9.
陈涛 《理论界》2009,(11):104-106
依存与冲突是抗战时期中苏外交关系的一个主要特点。本文以《苏日中立条约》的签订为例,采用国际化的视角,从苏联签订《苏日中立条约》的背景、中苏在该条约中的收益、中苏在该条约中体现的外交敏感性和脆弱性以及该约所蕴含的中苏外交的不对称性等四个方面来解读战时的中苏外交关系。本文认为,战时中苏外交依存与冲突的本质就在于维护中苏各自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明了这一本质,对于理解今天我国开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和谐多边外交关系也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次对《黄石公三略》西夏译本中一部分注释的来源进行了考察,将其与盛唐的《长短经》中所保留的《三略》古注作了逐一对比,结果证实了西夏本注释多袭引古注,但在文字上又常加以扩充,还在以前未见有注文的正文后新加注释,这使得注文的篇幅较之古注大大增加。  相似文献   

11.
<能源宪章条约>是一个在加强国际社会能源领域合作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的多边协议.可持续发展是该条约的目标之一.该条约的投资规则着重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对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有着潜在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为了确保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并吸引更多国家的加人,该条约应该进一步增进其透明度并给予发展中国家差别待遇.  相似文献   

12.
胡晔 《北方论丛》2022,(2):57-65
《中导条约》是冷战国际核秩序的产物,它反映了美苏想要维持核平衡与核霸权的目标,体现了冷战国际核秩序的内在矛盾。随着冷战结束,冷战国际核秩序的内在矛盾不断发酵,《中导条约》赖以存在的主客观条件都已改变,不能维护核平衡与核霸权的问题不断凸显,这导致了《中导条约》的解约,也标志着冷战国际核秩序的最终解体。重构国际核秩序就要抛弃冷战思维,加强多边协调;以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要目标,抛弃核民族主义;探索全球核安全治理的新模式,多层主体、多种措施地构建符合核形势发展的新规则、新机制。  相似文献   

13.
1843年上海开埠后,逐渐成为中国最大的通商口岸城市,其内外贸易、近代工商业和交通运输业等城市经济主干部分的较快发展,直接带动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农村经济的演进,促使后者的生产内容、技术手段和经营方式等发生相应的变革,上海与这一地区彼此间城乡经济的联系和互动,也因此日趋紧密.  相似文献   

14.
马学强  张秀莉 《社会科学》2007,(12):119-131
买办是近代中国通商口岸显赫的、有较大影响力的社会阶层。在以往的研究中,较多关注十九世纪买办的兴起及其社会状况,而一般认为到了二十世纪以后买办逐渐走向衰落。从三四十年代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中国征信所等所进行的调查中整理出大量有关买办的资料显示,在二十世纪前期买办呈现更为复杂的样态,在社会经济生活领域仍具有一定的势力与影响。  相似文献   

15.
《战国策》作为战国典籍,在思维上具有发散特征,主张注重对形势的顺应和改造,言辞上磅礴恣肆,较之战国时代其他典籍,有着鲜明的个性特色。作者由《战国策》4种“势”的情况中的地势,引出了“地理势能”这个新概念,认为地理的分裂造成了这种潜在的蓄势力量,从而形成了战国中的外交合和力与张力,对策士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了影响,并因此造就了《战国策》中的一系列特征。同时还分析了地理势能与4种“势”的关系,其中地理势能与时势、事势是并向的,与人势是对向的。  相似文献   

16.
日本吞并朝鲜、对中国台湾进行殖民统治经历了一个野蛮、狂暴的征服过程,充满了欺骗和血腥,激起了朝鲜、台湾人民的坚决反抗。征韩、征台是日本推行大陆政策的两个有密切联系的具体步骤。对韩国的征服和对中国台湾的占领,不仅极大地刺激了日本的军国主义气焰,也为日本积极筹划更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提供了战略物资基地和兵员库。  相似文献   

17.
解读困境:美国决策体制中的民主与效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琦 《社会科学》2003,(3):37-41
本文探讨了民主与效率的关系 ,进而对当代美国决策体制中民主与效率的困境进行了新的解读。民主在可能导致决策效率低下这一消极后果的同时 ,也包含了许多积极的因素。这是因为在现代社会 ,民主已经成为政府统治合法性的基础 ;广泛的政治参与在程序上有利于公共利益的界定 ;民主政治可以使社会在稳定的基础上进行渐进的变革 ;因此 ,不能因为强调效率而否定民主。决策效率不高既是美国民主政治的体现 ,又是民主政治所付出的代价  相似文献   

18.
为了加强道德教育的时效性,我们不仅要从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创新,还必须与其他国家的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进行比较借鉴。笔者将我国的中美道德教育的比较研究分为三个发展阶段:90年代初期的起步阶段、90年代中后期的发展阶段和2000年以来的突破阶段,并对以上各阶段的研究成果进行概况和总结。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中国的重大事件至今仍受到历史学者们的关注.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肯定中国战场上的军事行动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的重大意义.中国进行的抗日战争是反法西斯同盟与轴心国进行斗争以及太平洋战争的制衡因素.对其形成的原因条件进行研究将帮助我们修正一些在史学界已经形成的关于国际对华政策的观点,以及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国内外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固有认识.通过研究史料我们可以看到,1943-1945年间,抗日民主统一战线成为中国政府坚持抗击日本侵略斗争的保障,因此维持国共统一战线的问题不仅成为苏联外交工作的重点,也居于美国外交活动的首要地位.我们认为,以往的史学研究没有充分揭示这一点.  相似文献   

20.
日裔小说家石黑一雄第三部作品<长日留痕>题材与前两部大相径庭,然而主人公史蒂文斯身上表现出的"管家性格",与日本传统的"武士道精神"仍保持一致,在这个形象背后是作者对民族与历史更为客观和立体化的审视,体现出了"国际化小说"的倾向与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