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维峻(1854——1925)字晓峰,号槃阿道人,甘肃秦安县人。光绪己卯进士,光绪十九年(1893)任都察院福建道监察御史。不欠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国家的政局黑暗透顶。此时他不顾个人安危决计“披肝胆,昌斧锧”直言上奏拯救国家,他在短短的一年多的任期  相似文献   

2.
广西最后的一个状元是刘福姚,他原名福尧,字伯崇,号守勤,一号忍庵。清末临桂人。其父济清,是一名诸生。刘福姚光绪八年(1882)应郡邑之试,屡冠其曹,施以第一人获售;是年秋中为壬午科举人,鹿鸣宴之后,才名藉甚,倾动一时。光绪十五年(1889)  相似文献   

3.
松年、字小梦,号颐园,蒙古锒蓝旗人。姓鄂觉特氏,生于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六月廿九日(见《奉直同乡齿录》)。其祖上系驻防天津的八旗四翼蒙古人。幼年入八旗“官塾”读书,在三十二岁那年才正式拜当时名画家如山(字冠九、满族)为师,系统全面地学习了中国绘画的理论和技法。他是否应过举,抑或是“捐纳”得官,现不可考。据《榆园画志》中说他“曾官汶上知县”,《八旗画征录》则说他“官游山左,曾任范县知县”,而《奉直同乡齿录》说他“清光绪间以知县来山东候补,曾睾单县”。《八旗画征录》又说他“不阿权贵,不久罢官,流寓济南,以书画自娱”。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殁于济南,享年七十岁(《奉直同乡齿录》作享年七十五岁,恐误)。六十一岁(光绪丁酉年即公元1897年)脱稿所著《颐园论画》一书,多甘苦有得之言。  相似文献   

4.
黄遵宪(1848——1905年),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他是近代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外交活动家,杰出的、诗界革命的爱国主义诗人。他早年先后三次参加乡试,都名落孙山,到光绪二年(1876年)始考中举人。后经别人推荐,曾任我国驻日本、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地的使馆官员近二十年,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赞成变法维新。一八九七年六月,黄遵宪近年五十,由翁同龢推荐,被光绪皇帝委任为湖南长宝盐法  相似文献   

5.
在晚清文论中,小说理论占据着十分突出的地位。自严复、夏曾佑的《国闻报馆附印说部缘起》(1897年)和梁启超的《译印政治小说序》(1898年)问世之后,小说理论遂逐渐出现。康有为的《闻菽园居士欲为政变说部诗以速之》和梁启超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特别是后者,作为改良主义小说的主要理论基础,为其中之力作。  相似文献   

6.
福建省华侨历史学会同北京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及新加坡南洋学会联合主办的“战后海外华人变化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89年4月25日至28日在厦门市鼓浪屿举行。参加学术讨论会的有来自美国、加拿大、西德、荷兰、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及中国大陆的北京、上海、广东、福建等省市和香港等地区的专家学者共134人(其中国外学者38人)。会议得到国际及中国华人历史及现状研究学术界的关注。大会收到论文78篇。现将会议主要研讨的观点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林则徐与福建学人李彦章关系甚密,颇值得探讨。李彦章(1794—1836),字则文、蘭卿,自号榕园。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他是鸦片战争之前我国地主阶级改革派的一个重要成员,又是以闽学“真传”自许而热心经世致用之学的福建学人。他的主要著作,收入《榕园全集》。其“生平著述不独以诗鸣,而诗尤为世所重”。他的诗作有《榕园诗钞》、《载酒堂集》、《出山小草》、《双石斋诗草》、《双石垒唱和集》、《小红桥唱和集》等  相似文献   

8.
清德宗载湉(光绪)的宠妃——珍妃,姓他拉氏,满州镶红旗人,生于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其父为礼部左侍郎长叙。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她十三岁时,与异母胞姊瑾妃同选入宫。次年,姐妹俩被册封为瑾嫔、珍嫔。二十年(公元1894年),珍嫔晋封珍妃。珍妃年轻美貌,性情活泼,知书达理,聪慧贤德,初入宫时甚得慈禧喜爱。后因她常与德宗帝互换装束,女扮男装,喜欢慈禧所厌恶的摄影照相等新玩艺,加上隆裕皇后嫉妒,常在慈禧面前说她的坏话,遂使她逐渐失去了慈禧的欢心。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六月,德宗帝接受了以康有为为首的变法主张,颁布改革命令,推行新政。珍妃积极赞助德宗帝变法维新,  相似文献   

9.
一、历史缘起及学科意义 “华侨”一词通常被译成英文Overseas Chinese,意为“飘洋过海的人”,也就是“中国的旅居者”。在中文里,“侨”字包含“旅行”和“暂时居住”的意思。据国际著名历史学家、香港大学校长王赓武博士考证,“华侨”一词的使用始于清末光绪30年(公元1914年)外务部一份为在海外设立领  相似文献   

10.
丘菽园作为新加坡唯一的举人,被誉为“南洋才子”、“南国诗宗”。他一生中创作了1500余首诗歌,康有为曾赞曰:“谓可争长中原,北方之学者莫能先也,或与黄公度京卿骖靳联镳焉。”其中咏史诗125首,占了近十分之一,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无论从数量上,抑或从质量上,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但在新加坡首屈一指,在中国诗史上也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高澍然(1774-1841),字时埜,号甘谷,晚号雨农,福建光泽人.嘉庆六年(1801)举人,授例授内阁中书、摄侍读.著有<抑快轩文集>、<韩文故>等.高澍然是古文著名古文家建宁朱仕琇的再传弟子,陈寿祺卒,高澍然为<福建通志>总纂.林树梅(1808-1851),福建金门人,将门子,自幼随从父亲出入风涛,镇守海疆,折节为儒,著有<啸云诗钞>、<啸云文钞>等.本文简要考订树梅拜高澍然为师始末.高澍然的古文主张和对树梅的古文评价另文论述.  相似文献   

12.
<正> 鲁南作家王思玷,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繁荣和发展,曾经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但他的名字一闪即逝,至今不大为人所知。当年,文学研究会代机关刊物《小说月报》在十二卷五号,用“风雨之夜”的题目,征求短篇小说和长诗。当时正在鲁南的王思玷,起而响应,写出了他的第一篇作品《风雨之下》,用一个老农的自述倾诉了暴风骤雨给农民造成的灾难。这篇小说作为应征作品,发表于《小说月报》十二卷九号,被评为入选的优秀作品之一。茅盾同志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以下简称《导言》)中说:“作者对于农民生活的熟悉,在这里已露端绪。”自此之后,王思玷又连续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六篇小说:《偏枯》(十三卷十一号)、《刘并》(十四卷二号)、《归来》(十四卷五号)、《瘟疫》(十四卷十二号)、《一粒子弹》(十五卷七号)、《几封用S署名的信》(十五卷八号)。  相似文献   

13.
周亮工(1612-1672)字元亮,号栎园,河南祥符(今开封市)人.明崇祯十三年(1640)进士,曾任山东潍县令和浙江道试御史.明亡降清.顺治四年至十一年(1647-1654)周亮工在福建先后任按察使和布政使.1654年秋擢为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调离福建,赴京任职.顺治十二年(1655)七月浙闽总督佟岱以"贪酷"诸款弹劾周亮工;周被革职,自京"赴闽质审",在闽"质审"前后达四年,后被解押返京,继续受隔离审查,于顺治十八年(1661)终以案情不实,无罪释放,调任他职.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研究的百年回顾及展望陈洪陈宏一19世纪末,在反清排满的浪潮中,小说评点家金圣叹因其遭遇而重新受到人们的注意。开始,关注的热点主要在于“哭庙案”,完全着眼于政治斗争的需要。后来,渐有论及其评点成就者,其中以邱炜援的《菽园赘谈·金圣叹批小...  相似文献   

15.
马叙伦传略     
一马叙伦(1884.4.27——1970.5.4)现代著名教育家、语言文字学家。字彝初(又作夷初),号石翁、寒香,晚年号石屋老人,浙江杭县(今余杭)人。马叙伦高祖是农夫,曾祖是鞋匠,祖父三考出身,其父承继书香。不足四岁时,其父便延师为他破蒙。从此,便开始学“小学韵语”、“大学之道”。读书之外,亦写描硃字。十岁,字就写得相当好了。这年,父亲逝世了,母亲把他交给他父亲的好友带到苏州拜刘题为师。此人教学方法很好,要  相似文献   

16.
公元1848年,正当我国最后的第十三名三元及第的状元陈继昌逝世之时,另一个状元在广西临桂的一个书香门第呱呱落地。他就是张建勋,字季端,号愉谷,一号愉(厂卢)。曾祖父张其禄是清代广西有名望的学者,著有《悦云诗草》二卷。祖父张烜也是诗人,著有《巢捷吟稿》二卷。其父张麟虽不见诗作,但曾佐治吴宣江观察守太平南宁兵备江右达十五年之久,享有政声。以上这两部诗稿,张氏均家刻于光绪十五年  相似文献   

17.
胡适(1891~1962年),幼名嗣糜,字适之,号冬友,绩溪县上庄村人,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十二月生干上海。其时他的父亲胡传在台湾任代理台东直隶州知州,光绪十九年二月随母等人自沪抵台。因中日甲午之战爆发,光绪二十一年初母亲带他离台回到绩溪故里。同年八月其父病故厦门,这时胡适还不满4岁,此后便由母亲一手拉扯成人。在家乡厚重的徽州文化浸淫下,11岁时,胡适已能自己看古文。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近代史上,严复和曾朴都是名人。和他们两位比起来,在今天的读者中陈季同的名声要小得多。然而陈季同,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地位实在不可小视。他精通法文,不仅最早翻译了法国小说和法学著作,而贡献尤大的是他向法国和西方世界传播了中国文化。陈季同(1852—1907)和严复(1853—1921)相识是在福州船政学堂时期。陈、严都是福建候官人,少年时代均在福州船政局附设的求是堂艺局学习,同乡又是同学。后又一起赴欧洲,严复入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校学习,陈季同后入法国巴黎政治学堂。出国时,严、陈二人身份不同:严复是学生,陈季同已是文案之…  相似文献   

19.
《黄绣球》是晚清比较著名的一部小说。共30回。最初连载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三至十二月《新小说》第15至24号,刊出前26回,标“社会小说”,署“颐琐述,二我评”。光绪三十三年(1907)新小说社出版单行本,续足30回。颐琐显系笔名,其人为谁?人们不详其生平事迹,历来付之阙如。经笔者考证,颐琐当为梁启超的化名。《黄绣球》一书,不仅是梁启超的改良维新思想的产物,而且,文本研究的  相似文献   

20.
从《教育研究》1979年第二期上读到了潘菽同志在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讲课稿——《漫谈心理学》,得益非浅。但,同时也遇到一些疑难问题,感到有必要提出来向潘菽同志请教。 (一) 潘菽同志在《漫谈》中指出:“恩格斯断言,意识(在他那时就是指心理)是物质的一种高级运动形式”。《漫谈》又引用了列宁的教导:“心理的东西、意识等等是物质(即物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