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祖先们留下的一份文化遗产。长期以来,由于自然的、历史的、社会的诸原因,直到当代,在我国西南边远山区的一些兄弟民族依然保留着刀耕火种,其中云南滇西北和滇西南的边疆山区,就是迄今保存这种原始耕作传统的最后王国之一。很粗略地估计,全省约有十余个山地民族(包括部分汉族)不少于一百多万人还不同程度地依赖 相似文献
3.
4.
薛贵笙,原上海文物商店副经理,现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当我们坐在这位有60年“识宝”生涯的回族老人面前时,老先生先和我们谈起了“识宝回回”一词的来历。 相似文献
5.
罗红光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20-27
韦伯(M.Weber)界定社会学是一门关于理解的科学,并试图建立理解社会行动的意义和经验的一般化过程。纵观人类学思想史,尤其是后来的解释学派继承了韦伯的衣钵,人类学也被定位于一种建立理解"他者"的学问。学习他者的世界是人类学的"田野工作",其成果形式是可供理解和分析的民族志。但问题是,在理解他者的世界之后,作为人类学家,还必须用人类学的解释呈现他(她)所理解的他者世界。这个再现他者文化的过程可以称之为"理解他者之理解"的知识性再生产的过程。从文化的解释学(如格尔茨的"深描"当地人的意义系统的民族志)到20世纪末开始的反思主义,人们发现,这种理解还涉及针对理解的道德判断及其针对自我的理解,问题直指知识的公共性与共建问题。它已经超越了传统人类学的他者观。此时人们已经不能将解释性理解还原到韦伯意义上的"理想类型"(德语:Idealt-yp)。那么人类学的理解何以可能?它的主体又将是什么? 相似文献
6.
吴爱月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6(Z1):205-207
把对话理论引入阅读教学,是新语文课标的新理念.这一理念的核心是对话的双方是平等的相互尊重的,教学对话中的师生是为实现教学目标的"学习共同体".对话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实施包括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师生间的对话,学生与学生间的对话等. 相似文献
7.
《西北民族研究》2017,(1)
宗教对话是增进互相理解和尊重,建立宗教间良性互动关系的主要渠道。清朝末期,云南伊斯兰经学大师马德新、马联元针对基督教的宣教攻势,写下《据理质证》和《辨理明证语录》,积极回应并与传教士展开宗教主张、宗教理论层面的学术争辩,开启了中国的"回耶对话"。学术界对这场宗教对话进行了多维度研究,但对其发生的内在原因解读不足。文章通过对清末"回耶对话"这一文明对话个案发生原因的深入分析,指出文化的空间相遇与频繁互动是对话的前提,承认对方存在的价值是对话得以实现的核心基础,强烈的文化反思、自觉意识和自我表述的愿望是对话的动力源泉,开放的学术视野和文化心理是对话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8.
本刊记者梁黎(以下简称“记”):刘老师您好!今年11月,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成立60周年的大喜日子。甘孜州是中国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州。对于甘孜,我最初是通过上个世纪30年代孙明经先生西康之行的摄影作品来了解的。孙明经先生的儿子孙健三先生曾经给我讲述过他父亲在西康的种种神奇经历和神秘体验,并将很多幸运保存下来的老照片给我分享。 相似文献
9.
《西北民族研究》2016,(4)
2000年,在苏州召开的哈佛-燕京学社校友学术研讨会上,杜维明先生提出的会议主题是文明对话:本土知识的全球意义。当时中国学者对文明对话并没有什么认识,对文明冲突也没有特别的敏感。会上杜先生详细谈到他从20世纪90年代前期既已开始的与穆斯林的文明对话。在杜先生的推动和直接参与下,南京大学与哈佛-燕京学社在南京、宁夏、昆明主办了四次中国穆斯林学者与非穆斯林学者的学术对话,大家共同研讨中国历史上和当前穆斯林与非穆斯林的交往和碰撞、借鉴和吸收。在文明对话的旗帜下,参与对话的中国穆斯林精英的文化认同有了非常积极的发展,中国非穆斯林学者也能够更加自信地与穆斯林相处。这是中国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最吸引人的一次互动,不仅为中国的伊斯兰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推动,也为全球各地非穆斯林与穆斯林的相处共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回顾15年的经历,成绩斐然,但仍然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1)如何将回儒文明对话从哲学和思想史领域向更多领域扩展,比如对中世纪伊斯兰地理学、历史学关于东方的内容与东方汉语文献的对比研究。这样的研究不仅更加具体地展现公元750年至15世纪末欧洲大航海时代前夕的世界文明史,而且让中国穆斯林和非穆斯林对伊斯兰文化的发展有更清醒的认识。(2)如何认识当前伊斯兰世界面临的紧迫课题,特别是中国穆斯林和非穆斯林学者应该有怎样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0.
11.
近十几年来,文明对话成为一个全世界的热门话题。如果在英文Google上检索一下“Dialogue be-tween Civilizations”(2005年10月5日星期三4:30pm),相关条目达104万①。而用中文Google在全部中文网页检索“文明对话”,相关条目为110万(同时间)。值得注意的是不仅这些条目大多与伊 相似文献
12.
Saheed Ahmad Rufai 《Journal of Muslim Minority Affairs》2014,34(3):330-333
13.
Wei Xing 《Journal of Muslim Minority Affairs》2014,34(3):303-314
This study discusses the marital assimilation of the ethnic Hui, the biggest Muslim minority group in China, with the Han majority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cities, using the 1% sample data of the 1990 Chinese Census. Unlike previous research which focus on demographical, social,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ethnic minority individuals on their marital choices, this study provides a community-level analysis scrutinizing local marriage market conditions on ethnic intermarriage rate in different geographical locations. Evidently, the Hui–Han intermarriage rate in different city units varies greatly, as high as over 80% while as low as less than 30%. Furthermore, the great variation in Hui–Han intermarriage rate has been found to be highly related to three aspects of local ethnically related structures, which are ethnic demographic compositions, ethnic stratification, and interethnic contact structure. This study adds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gration process of Muslim minorities in a host society of a different religion. 相似文献
14.
伊斯兰的宗旨--兼及与儒家文明的对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家经典《大学》给人们设计了循序渐进地实现理想人生和完美社会的宏伟蓝图,勾勒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条具有浓厚实践色彩的生命追求轨迹和精神升华阶梯。无独有偶,世界上还有另一条为人生铺设的进升道路,多少世纪来与儒家的道路平行递进。那就是伊斯兰为造就“善良的人类”而设计的“良好的个人、良好的家庭、良好的社会、善良的民族、良好的国家、善良的人类”这样环环紧扣、由小到大地实现人格完美和人类和谐的轨道。伊斯兰铺设的这条道路其起点和终点与儒家有殊途同归之妙。这就为伊儒两大文明的和平对话找到了适当的切入点,也为进一步合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关于开展文明对话、构建全球伦理的讨论,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学术界的重大议题,中国学术界也积极参与有关讨论,发表了不少独到的意见。但中国学术界对伊斯兰文明在开展文明对话、构建全球伦理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和意义尚缺乏必要的理解和研究。本文通过对伊斯兰文明及其内在精神的揭示,特别是从伊斯兰文明之源的《古兰经》和圣训的原则精神出发,指出倡导文明对话不仅是伊斯兰文明固有的人文精神,而且也是伊斯兰文明的历史传统;同时,构建全球伦理也是伊斯兰文明始终追求的重要目标,伊斯兰文明丰富的伦理思想为今天的全球伦理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开展平等的文明对话,是构建全球伦理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文明对话与大中东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伊斯兰世界在抗议和反对“文明冲突论”的过程中提出了文明对话的主张,美国在伊战后提出了全面控制和改造中东的大中东计划。本文从伊斯兰世界的宗教文化、改革文化和政治文化三个层面分析归纳了阿拉伯、伊斯兰国家在美国大中东计划出台前后,开展改革初期的文化观察点和当前处境,旨在引起我国回族学者的关心和兴趣,推动、深化和提高我国对伊斯兰文化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7.
两性对歌是上古至今中国传统民间音乐存在的常态。当我们立足于田野,重温被《诗经》记录的吟唱,并与两性对歌跨越时空地相遇时,它给予今人理解中国对歌传统以何种启示?比较研究或许可以让我们在古今间建立起共同的文化意识和跨越地理的象征性关联,寻找对歌文化观念体系的痕迹。本文的比较研究在设定的比较刻度中进行,即基于不同材料与个案的综合,以"仪式性歌唱"1的各类文化变量,对中国西南西北两地的两性对歌展开定性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8.
Shahram Akbarzadeh 《Journal of Muslim Minority Affairs》2016,36(3):323-333
Islamophobia has become a significant problem across the Western world. Australia is no exception. The emergence of far right groups and a political environment that allows anti-Islamic discourse has created an increasingly unwelcome environment for Muslims, even though multiculturalism has long been a fundamental marker of Australian daily life. The rise of Islamophobia has been damaging to Australia.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ise of anti-Islamic sentiments in Australia and the increasing marginalization of Muslim youth, showing that Islamophobia not only breaks the bond between Muslim youth and Australian society, it also polarizes relations within Australian Muslim communities.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回族语言和波斯语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回族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回族目前普遍使用汉语,但是在日常生活中还使用一些波斯语词汇。我们从研究回族先民语言到现代回族汉语代演变历程,来探讨回族语言和波斯语的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