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实施紧急状态往往会带来对于宪法所确认的人权和公民权利的冲击 ,我国有必要进一步在宪法中完善紧急状态制度 ,不但赋予实施紧急状态以宪法依据 ,也应为在紧急状态之下维护和保障公民权利提供法律支持 ,从而进一步丰富我国宪法的人权内涵。  相似文献   

2.
突发的严重自然灾害和人为造成的灾害是导致一般紧急状态的主要因素。我国现行应对紧急状态的法律、法规 ,由于缺少宪法依据 ,存在着法律适用中的矛盾。因此 ,完善我国现行应急法律制度需要有宪法依据。《宪法修正案》所确立的紧急状态制度是完善我国应急法律制度的宪法依据 ,依据宪法制定专门应对危机的《紧急状态法》 ,是解决现行应急法律适用中矛盾的根本办法  相似文献   

3.
从非典时期的法律问题着手,通过比较各国宪法文本,剖析了紧急状态制度的起源、概念和基本特征,并阐述了在我国建立这一制度的必要性,对紧急状态入宪提出了具体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对公民权利的保障是宪法和宪政的宗旨和精髓。与前三次修宪相比,本次修宪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加强和完善了公民权利的宪法保障制度。本次修宪有五条关涉公民权利宪法保障问题的加强和完善:尊重和保护人权、私有财产权的保护、社会保障制度、紧急状态以及土地征用制度,本文具体分析了其原因、具体内容及其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的发展,突发事件不仅频繁发生而且日益呈现出复杂化及危害加重的趋势,这些突发事件随时可能致使国家进入紧急状态。当国家处于紧急状态时,若不行使国家紧急权迅速整合资源应对危机,不但公民的生命财产和正常的社会秩序无法得到保障,甚至国家自身的生存都受到巨大威胁。紧急状态的本质就是国家紧急权的行使及公民权利的限制与克减,其要求国家采取非常态的突破常规法律限制的紧急权及措施应对危机。紧急状态下国家权力尤其是行政权急剧扩张可能会侵犯公民权利,甚至有把国家推向独裁专制的危险。建立紧急状态法律制度已成为了当代民主宪政国家的必要,我国也应在宪法框架内逐步建立完善的紧急状态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6.
在法治框架下建立紧急状态法制体系,是现代社会应对紧急状态的重要途径,紧急状态法制体系也因此成为宪政国家法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四个层次的内容:宪法中关于紧急状态的条款;统一的紧急状态基本法;戒严法、公共卫生应急法等单行的紧急状态专门法;一般法律和国际条约中的紧急状态条款。  相似文献   

7.
另一类法制:紧急状态法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完整意义上的法制应该是常态法制与非常法制的结合。紧急状态法制是消除紧急状态的需要,更是克服法治危机的必需。紧急状态法律制度以权力(利)关系为核心范畴,构建起一个以宪法规范为最高层级的开放的法制体系。这一非常法制追求着不同层次的价值,以此为基础,形成了内涵丰富的紧急状态法制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8.
当国家面临各种政治危机和重大自然灾害的特殊情况,为保证政府充分调动一切社会资源应对危机,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公民权益,需要有统一的紧急状态法或相关法规来规范危机防治行为。现代意义上的紧急状态法律源于“一战”前后的德国和奥地利,两者均在宪法中明确规定紧急状态应对制度,此后,英、美、法和俄罗斯陆续制定相关法律。  相似文献   

9.
美国建国以来数次遭遇的国家危机,也可以说是美国宪法遭遇的严峻考验。如何在宣告“国家紧急状态”之后充分利用紧急权力应对危机,又如何用法律约束紧急权力以防止行政权力过大而侵犯个人权利,这是美国制宪者思考的关键问题。当美国总统通过宣告“国家紧急状态”,并以此获得紧急权力克服国家危机的同时,美国宪法精神在此期间不断地被重塑。本文通过对美国历史上国家紧急状态的梳理,揭示国家紧急状态下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的权力运行模式,指出美国宪制下政治权力与法律规范之间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10.
法治国家在面临突发的紧急的危险状态下,遮蔽民生,限制和克减基本人权应当遵从一定的法律和准则。从紧急状态下的宪法视角来看,国民基本人权保障与受限,限制国民基本权利和相关人权保护的理据,应遵循紧急状态下公益性条款对基本权利的限制原则、紧急状态下基本权利的法律保留原则、紧急状态下基本权利受限的比例原则。  相似文献   

11.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对中国宪法的发展提出了挑战 ,传统的主权、民主、人权等宪法理论受到质疑。加入世贸组织后的中国必须进一步更新宪法观念 ,完善宪法规定 ,以顺应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通过发挥宪法最高法的指导作用 ,以法律制度的现代化促进整体性的国家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王兆刚 《东方论坛》2008,(4):87-91,104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等国颁布了不同于传统资本主义宪法的新宪法。1920年代中国知识界对此进行了及时引介与热情宣传,当时出台的多部宪法文本也大量移植了世界新宪法的内容。1920年代中国对世界新宪法的宣传与移植,是对前一阶段学习西方制度不成功历程的反思和改良;反映出知识界与立宪者希望借助立宪避免和消除西方社会种种弊端的愿望;也是五四时期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的结果。世界新宪法对民国的宪法观念与宪法编纂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宪法修改是解决宪法规范与社会现实冲突的基本方式之一,但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对其修改应有所限制。对宪法内容修改的限制是修宪限制之一,世界各国的宪法典明文规定了宪法内容修改的界限,我国宪法对此没有明文规定,但历次修宪也呈现出对人民民主专政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内容修改的限制。借鉴他国对宪法内容修改界限规定的立宪经验,以完善我国的修宪制度。  相似文献   

14.
在大陆法系,具有代表性的犯罪构成理论体系有许多种,其中构成要件符合性、违法性和有责性的体系居于通说的地位。与此相应,犯罪的形式概念可表述为:犯罪是符合构成要件的、违法的、有责的行为。大陆法系犯罪构成理论体系结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其缺陷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5.
宪法与人权关系密切。宪法作为人权的保障书,其主要职能是为了保障人权。我国现行宪法是对已有人权的确认,但同时在人权的规定上仍存在不少有待完善之处。因此,要通过实施宪法,确认人权范围、确立违宪审查制度来实现宪法的人权的保障功能。  相似文献   

16.
论老年人基本权利之宪法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权利的时代话语下,对老年人权利予以宪法上的保障,具有充分的正当性基础。保障老年人基本权利,乃老年人自我生存之需要;对老年人基本权利的保障,乃社会正义之体现;对老年人基本权利的保障,乃维护宪政秩序良性运行之必要条件。各国宪法对老年人基本权利的保障形成了不同的体例和较为统一的权利内容体系。  相似文献   

17.
宪法:民主之法——论宪法学的研究对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主是宪法学的研究对象 ,宪法产生发展的历史、宪法的内容及宪法发展目标揭示了宪法学这一本质特征。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 ,宪法含义经历了从规定政权组织结构到规定公民权利 ,从规定公民权利到保障宪法中公民权利实现的变化 ;从现实世界范围内各国宪法内容考察 ,它们在形式上都承认主权属于人民 ,确认了一系列民主制度和民主原则 ;从人类发展趋势来看 ,民主是人类社会不懈的追求 ,由于需求的无限性 ,人类对民主的追求也没有止境。据此 ,宪法学研究范围具体应包括 :宪法基本理论、宪法制度、国家、公民及国家与公民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宪法对中国而言是不折不扣的舶来品。从1908年清政府颁布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钦定宪法大纲》到1946年南京国民政府的《中华民国宪法》,几十年间,宪法随着政府的更迭在中国大地上如走马灯般变换。这些宪法都或多或少地结合了中国当时的实际情况;同时,宪法的交替也反映了宪政在中国发展的某种必然规律。  相似文献   

19.
“公民不服从”是基于一项历史悠久的自然权利,即所谓的不服从权。尽管这一权利在理论上源远流长,但在规范层面受到争议。不服从权的概念、特征和分类是不服从权理论体系的基石。结合权利的各项基本构成要素,可以先明晰前两者,进而结合具体特点将不服从权划分为四大组共八种类型,最终实现对不服从权这一尴尬人权的“拨云见日”,还其本来面目,以规范在事实上无法回避的公民对不法公权的抵抗。  相似文献   

20.
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其价值的实现取决于公民在宪法上所享有的基本权利以及这些权利能否得到切实保障。中、日、美三国宪法均规定了公民的宪法权利,但是,由于宪政发展的不同历程和立宪所处的特定时期等诸多原因,三国宪法中关于公民宪法权利的规定各有差异,对公民宪法权利的保障以及救济手段也不尽相同,这反映了不同的宪政理念。因此,比较美、日宪法关于公民权利的规定及其保障对中国有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