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1 毫秒
1.
杨红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3):110-112
依据Langacker“认知语法”中动体-陆标、意象图式和Lakoff的空间隐喻理论,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分析in,on和at的空间意义及其映射的空间隐喻拓展意义。指出in的意向图式为容器图式,投射的目标域主要有时间、状态、方式和趋势等;on的意向图式是平面图式,投射的目标域主要有时间、依靠(依据)、目的等;at投射的目标域主要有方式、状态和频率等。 相似文献
2.
英语UP和汉语上的空间隐喻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康芬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9(4):69-73
认知语言学认为,空间隐喻是一种意象图式隐喻,它将作为源域的空间概念投射到抽象的目标域,是给一个概念空间意义。在所有隐喻中,空间隐喻对人类的概念形成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许多抽象概念都必须通过空间隐喻来构建。因此,空间隐喻在帮助人们理解许多非空间概念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常被用来构建范围、状态、数量、感观、时间和社会等级等抽象概念。 相似文献
3.
宁笳 《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5):36-38
本文从认知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空间词汇的隐喻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二者映射结果存在着一致性。这反映了英汉两种语言中对空间词汇认知的一致性,也反映了两种语言文化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陈勇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2(1):72-76
隐喻,是把某种空间关系或性状投射到非空间的关系和性状之中,从而把握非空间事物或概念的性质的方法。空间隐喻模式主要分为容器隐喻、距离隐喻、前后方向隐喻、整体部分隐喻。空间与英语中的空间隐喻模式之间的意象图式和理据,为空间隐喻提供了认知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5.
论介词空间隐喻的认知理据及其现实意义——以at—on—in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勃然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4):359-362
隐喻是两个认知域的概念之间的映射,是人类用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解释或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空间隐喻是有理据的,而不是任意和约定俗成的,介词在其空间概念的基础上通过从具体到抽象的隐喻投射产生了大量不同的义项,发展了丰富多彩的隐喻含义,并最终形成了介词的多义性网络.介词at-on-in构成了一个"点面体三位一体"的微观系统,它们的原型义及在时间、动作和抽象概念等方面的意义延伸,值得进行系统性地研究分析.从认知学的角度运用空间隐喻对介词惯用法作出合理的解释,对英语教学尤其是词汇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7.
8.
论UP和DOWN的方位性隐喻和隐喻拓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宜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7(3):27-30
隐喻是从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的结构映射。人类的活动是处于时空的活动,人类在多维空间的身体体验是最直接的经验,也是最容易理解、最容易体会的。所以,以空间概念意义UP和DOWN为始发域,向其他认知域映射而获得抽象意义的认知方式,是最直接、最有力的认知方式,它揭示了认知思维和语言表达之间本质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周梅芳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22(3):20-23,40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文学创作中的修辞现象,更是一种思维认知方式,在人们进行思维和叙述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隐喻是目标概念域和始源概念域中两个相同意象和意象图式互相映射的结果.情感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借助于空间方位或有形的物体来表达抽象复杂的情感概念. 相似文献
10.
郑晓岚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3):123-125
空间隐喻在人类的认知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许多抽象概念都必须通过空间隐喻来建构。以Lakoff和John-son提出的空间隐喻理论为框架,对《雨里的猫》中不同的空间隐喻认知模式进行分析,以揭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解读小说隐晦的主题内涵。 相似文献
11.
12.
13.
何向妮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6)
以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为指导,对英语和汉语在语言层面体现出的隐喻思维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隐喻式思维普遍存在于两种语言之中,而且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从一个侧面证明了隐喻是人类"语言无所不在的原理".同时,通过对英汉隐喻思维差异的比较,说明了隐喻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带有民族烙印,对隐喻意义的诠释离不开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4.
从认知角度看英语介词within的空间隐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毛智慧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18(4):46-50
以意象图式为支点,拟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讨方位介词w ith in的空间隐喻意义及其心理认知过程,从而揭示人类的自身经验在形成抽象概念意义中的作用和心理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15.
吴克炎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8(12)
英汉习语的对比与双向翻译研究不是一个新课题,但是利用隐喻认知研究英汉习语之异同及翻译还不曾有专题讨论.利用隐喻认知有利于对习语求本溯源从而深入分析掌握英汉习语的语源及语义,有利于把握英汉语习语之“形”“义”的辩证统一关系,有利于把握翻译的生成路径,更好地指导翻译研究. 相似文献
16.
孙鸣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4):93-97
"输入假说"认为,语言习得是一种下意识行为,过分强调语言输入的重要性,忽视了学习者的主体以及语言输出对语言习得的作用。对此,文章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并从语言认知的角度加以论述。笔者认为:在语言学习的认知过程中,语言认知与人的意识是不可分开的,语言的习得是学习者主体与环境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他们积极主动加工输入信息、建构意义的过程。文章指出:有输入未必一定就有输出。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输入假说中的某些观点对我国外语的教学仍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孙鸣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3,2(4)
"输入假说"认为,语言习得是一种下意识行为,过分强调语言输入的重要性,忽视了学习者的主体以及语言输出对语言习得的作用.对此,文章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并从语言认知的角度加以论述.笔者认为:在语言学习的认知过程中,语言认知与人的意识是不可分开的,语言的习得是学习者主体与环境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他们积极主动加工输入信息、建构意义的过程.文章指出:有输入未必一定就有输出.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输入假说中的某些观点对我国外语的教学仍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刘路平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18(3):80-83
从隐喻认知的角度探讨法语的条件式及其用法。法语条件式运用时态的递减产生时间上的差距,映射到空间的距离,进而映射到现实与非现实的距离以表虚拟,映射到心理距离从而表达礼貌、怀疑、不满等情感。对隐喻认知模式在语法结构中起作用的路径和方式的研究又反过来说明,语言的运用是非语言学自足的。 相似文献
19.
黄鸣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8(6)
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中隐喻概念运用的分析比较,发现隐喻作为人类基本的认知活动具有普遍性和共性.但是隐喻的主要表现形式还是语言,英汉两种语言作为不同文化的载体,反映了人们不同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不同的文化模式.由于两种思维和文化模式的不同,在隐喻的生成和理解上都存在着不可忽视的一些差异.在此,我们将对由于生活环境、生活经验、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不同所导致的英汉两种语言中隐喻的生成和理解上存在的这些差异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唐燕萍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2,18(4):103-105
本文分析了英语植物词汇的隐喻认知意义 ,总结归纳出植物隐喻的三种基本形式 :名词隐喻、动词隐喻和名词转动词隐喻 ,说明了隐喻的生成和理解来自于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和过程 ,阐明了隐喻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认知活动这一理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