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冯芳萍 《南都学坛》2007,27(1):19-22
汉代号称“以孝治天下”,朝廷通过不遗余力的孝治教化,企图达到“以孝劝忠”的政治目的。就当时在汉代社会结构中占据中心地位的士人宗族的状况而言,一方面这种广泛教化政策使得宗族内部对于孝悌的德行非常重视,同时使得家族内部形成了以士人为核心的比较强的凝聚力、向心力;但是另一方面,每当关键时刻需要在忠与孝、国与家之间做出选择的时候,士族的趋向往往会是首先维护本宗族的利益。正是这一点,成为两汉政权两次倾覆的重要因素。国家“以孝劝忠”、巩固政权的良苦用心并没有发生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自汉代以降,儒家“孝治天下”的政治原则逐渐演化成为以孝选官、以孝施法、以孝求忠、以孝训民等一系列制度化的行政措施或施政行为。纵观中国古代“孝治天下”的施政历史,不难发现,以“孝”施政在巩固封建皇权、维护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统治秩序的同时,也给封建社会带来了政治上或道德上一系列不良的社会现象。这些涉及朝廷人事铨选、司法刑律、官德伦理以及孝教训民方面种种不良社会现象的产生,表明封建国家“孝治天下”施政原则有其严重的政治弊端与道德缺陷。  相似文献   

3.
汉代工商官营政策虽然起到了打击工商豪强的作用,收到“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之实效,为汉武帝的内外丰功提供了巨大的经济支持,但其负面效应也不能低估。该政策对汉代政治由“蒸蒸日上”向奸弊丛生的下滑着实起到了催化与推波助澜的作用。官吏及其家属从商争利,吏治腐败程度加深;官吏及其家属为人起债、放贷,加剧了社会矛盾;官吏犯赃现象日益普遍,西汉政权摇摇欲坠  相似文献   

4.
简讯     
《新天地》2007,(1)
日前,“孝道文化”学术报告会暨第二届“嘉祥杯”山东省十大孝星表彰大会在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举行,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会长、全国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活动组委会主席李宝库,山东省老年学学会会长苗枫林,省老龄委员及济宁市和嘉祥县的主要领导同志参加了这次典礼。会上宣读了第二届“嘉祥杯”山东省“十大孝星”表彰通报,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与养老思想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以孝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传统养老思想是我国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传统养老以家庭养老为主,它要求子女不但要细心奉养父母,而且要孝顺、孝敬,使父母心情愉快,儒家还提出了孝丧和孝祭的要求。汉代“以孝治天下”,历代统治者为维护统治,纷纷仿效,制定了一系列的养老制度和措施。传统文化中的孝与养老思想的合理成份对当代养老事业仍有借鉴意义,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  相似文献   

6.
“孝”是中国文化最显著的特征。以“孝”的历史变迁为纵轴,以不同时代的社会结构为横轴,全面分析了“孝”的起源、演变及其当代转化。自殷商的祖宗崇拜产生“孝”为始,经周代为利于宗法统治而将祖先崇拜向人伦秩序转化,到孔子把“孝”与“敬”、“养”、“礼”结合起来,才完成孝道的伦理构建。后经汉代“移孝作忠”的发展,“孝”的含义不断得到扩展,由调整自然亲情的伦理秩序转变为具有政治教化和宗教信仰等多种功能的普遍道德。此后一直到清末民初皆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和民间所认同。历史上发挥巨大作用的“孝”,在面对现代社会变迁的冲击之时,也不得不顺应时代变化而发生转化。提出孝道伦理应顺应时代变迁的要求,由原来适应家族主义的传统孝道转变为适应个人主义社会的现代孝道。  相似文献   

7.
儒家经学思想倡导“仁”政和“德”政,极力推崇孝亲的行为。儒学思想体系在汉代社会居于统治地位,汉代“以孝治天下”,统治阶级也极为推崇孝的思想和行为,“举孝廉”制度就是这种思想的产物,这导致了汉代社会厚葬之风的盛行。厚葬之风也导致了汉代画像石的繁荣,汉画像石是汉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厚葬之风是汉代画像石艺术兴起的原因,而厚藏之风的思想根源则来源于儒家经学思想,因此,对于探询画像石艺术产生的最终的思想根源来说,儒家经学思想不能不说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中国社会正步人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生存和生活境遇日益成为社会公众所关注的问题。基于改善老年人生存境遇的追求,“孝”文化建设就成为和谐文化建设中的重要议题。“孝”文化建设乃老龄社会中和谐文化建设的题中之意,这是因为中国社会的基本构成仍然需要“孝”文化作为维系情感的精神纽带,“以人为本”的代际和谐也需要“孝”文化的支撑。“孝”文化建设的不要误解或曲解或简单地肯定传统“孝”文化,用科学的态度和思维理解传统“孝”文化。在和谐文化背景下建设“孝”文化,要以“孝道派”与“孝治派”作为解读传统“孝”文化的一个落脚点.摈弃政治价值的专制和愚孝,抛弃迂腐陈旧的理念和繁文缛节,用西方“博爱”思想启发人们,“孝”文化不仅仅存在家庭伦理文化中,还可延伸至社会公德层面,从而在提倡平等、提倡正义的社会中扩展孝的影响范围,并使其得以可持续地传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9.
孝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自然亲情为基础。在中国社会,孝是最基本的社会伦理范畴之一,是中国社会所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孔子对孝予以特别关注,从“奉养”、“孝敬”、“谏诤”、“父慈子孝”、“亲亲”、“仁爱”多层面全新建构了一套完整的孝伦理思想体系。正确认识孔子孝论,发掘儒家“孝文化”的科学内涵,对汲取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当今和谐社会建设,意义重大而深远。  相似文献   

10.
汉代社会孝行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以孝治天下,把孝这一家庭伦理道德推广至社会各个层面。本文分别论述了汉代皇族、士大夫和平民阶层孝行的具体内容及其不同孝行准则,并分析了三个阶层孝行的特点及联系。  相似文献   

11.
新民谣作为民众评价活动从正反两方面诱导着“孝”的实施.它以诙谐讽喻的方式记录着双向“反馈”模式中单向错位的孝道观;以平易幽默的形式诱导着积极向善的“孝”.新民谣对“孝”的诱导是通过道德之力来弥补自然本能的不足,以亲子双方的精神需要和子女的自力要求发生作用.在当代工商社会中,对“孝”的诱导可以弥补社会养老的不足,在和睦家庭和稳定社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以安徽省庐江县白湖镇金湾村为个案,探讨了农村中“孝”文化危机:长幼地位颠倒,子辈“剥削”长辈,养儿不防老,等等。分析了“孝”文化危机的社会和文化根源,指出了“孝”文化合理内核在当代的价值,并且提出了建构新型“孝”文化的有关对策。  相似文献   

13.
陈延斌史经伟在《齐鲁学刊))2005年第1期撰文指出,父子之道是中国传统家庭伦理观的核一1、5,部分,“父道”和“子道”是其基本内容。“孝”是为子之道的核心内容,成为支配子女行为的基本道德原则和评价其德行的根本标准,也是传统家庭伦理的基本范畴。孝作为一种从子女角度来处理父子关系的道德原则,包括以养事亲、以顺悦亲、以功显亲、以义谏亲、以祭念亲、以嗣继亲六个方面的内容;从父辈角度来处理父子关系的、以慈为主要内容的为父之道可概括为父义母慈、正身率下、爱子贵均、端蒙重教。这种以孝、慈为中心的传统父子之道对国人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至今仍对我国当代的新型家庭代际伦理的建构产生着深远的影响。首先,传统父子之道为家庭稳定和睦提供道义支持。其次,可以起到激励人们重视道德修养、发挥社会教化的积极作用。再次,由于中国传统社会的“家国同构”,使得“治国之道,实由家治也”,从而还对国家治理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唐代书法与颜筋柳骨崔延和唐代,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是中国历史上光辉灿烂的时代。唐代在国家制度上对书法比任何时代都更为重视。以书为教,始于汉代;以书取士,始于汉代;置书学博士,始于晋代;专门设立“书学”,则始于唐代。“书学”即是专门培养书法人才的学校。...  相似文献   

15.
汉武帝“独尊儒术”后,经学的古今观已重新构建 。在历史的教训下,经学对原有的古今观作了反思,并有了明显变化,很快得到汉王朝的认 可和采纳。这种新的古今观的特点是强调古今社会及其统治政策的变化,而所以变化的原因 则是缘于所谓“时异”,亦即历史条件的变化。虽然汉代经学的古今观有着厚古薄今、往往 比较保守的一面,但总的来说,它对顺应汉代统治政策的调整和强化皇权都发挥了极其重要 的理论作用,并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孝起源于上古先民的宗教祭祀活动,其内涵本义经历了由敬神祭祖、祛祸除祟的功利性祈福向事亲养老、骨肉相亲的人道意义转化。春秋时期,孝在理论谱系上开始政治化并最终以战国时期《孝经》出现为标志,形成融道德伦理、政治伦理于一体的儒家孝道形态观念。汉代以降,儒孝伦理被封建国家奉为施政圭臬,演化成为一系列治国安民的制度化行政措施,传统中国孝道文化,通过“孝治天下”的历史途径和历史实践,获得了极其丰富的社会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17.
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中有不少渔业生产图像。它反映出汉代的捕鱼方法有:徒手捕鱼,以网捕鱼,叉鱼,钓鱼,以罩捕鱼,鱼鹰捕鱼,水獭捕鱼。从而可以看出,汉代渔业生产有四个特点:一是渔业生产分布范围广;二是渔具和捕鱼技术比前代有了进一步提高;三是捕鱼涉猎范围广;四是汉代鱼种类较多。另外,从其它实物资料来看,汉代已专门养殖鱼类。汉代的渔业生产显示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社会的法律与妇女地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传统社会的法律,在很大程度上,是依据儒家的礼教观念即“法律的儒家化”。中国妇女的地位,尤其是在法律上的地位,决不能简单地、笼统地以“男尊女卑”的公式化的概念来理解。“男尊女卑”的确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大格局和基本原则,但要真正了解中国妇女的社会与法律上的地位,还需进一步把握儒家“孝”的文化逻辑以及“长幼有序”的礼教观。在刑法的构成原理中,“孝”与“长幼有序”的“例外条规”冲淡甚至排除了“男尊女卑”原则的适用。因此,中国社会和法律上出现了一种可以名之为“母权”的现象,而妇女的地位就不能一概以“卑下”视之了。此为中国文化造成的特殊现象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儒家文化影响的大传统下 ,家庭成为了农民伦理秩序的核心。家庭成员关系 (即人伦角色关系 )的主轴表现为“父子轴”的家庭观念 ,究其根源在于封建父家长制的社会结构。于是出现了统治者以“孝”立国 ,而百姓以“孝”立家和立身。民间故事中所反映的家庭伦理观也就围绕着“孝”的问题展开了。  相似文献   

20.
汉代尊老养老制度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养老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汉代的养老制度和政策具有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不仅给老年人以物质和法律上的优惠,而且大力奖赏孝事老人者,倡导全社会养老的良好社会风尚.授予"王杖"是汉代颇具特色的养老措施之一,在今天,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