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你有好奇心吗?其实,每个人多少都有,只是有的强烈,有的不明显。美国有一位大科学家,叫做爱迪生。电灯、留声机、电动机、自动收报机等等都是他发明的。他小时候,有一次看母鸡在孵蛋,过了些天蛋壳里就爬出一个小鸡崽儿。爱迪生反复琢磨,他也  相似文献   

2.
谁错了     
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教师。各位父母你可知道错误的教育是一种多么深刻的伤害!一位父亲刚刚买回一块金表,结果不到5分钟就被他5岁的儿子给拆得四分五裂。父亲当然是怒不可遏,狠狠地把他的宝贝儿子揍了一顿。当这位父亲把这件事情告诉大教育学家陶行知时,陶先生诙谐地说:“中国的一个爱迪生被你打了。”  相似文献   

3.
略论因果句     
对于因果句,每本语法书都有所论述,但又都浅尝辄止,因而,许多问题还很含胡。比如:(一) 语法上谈的因果关系和逻辑上所说的因果联系有何异同?(二)因果句在结构上有什么特征?(三)因果句究竟应该怎样再分类?(四)原因和结果的表达要注意些什么?这些是应弄清楚的。一先看各家对因果句的说明。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凡表因果关系的复句,无论语气重在因或重在果,一律以表果的为主句,表因的为从句”。  相似文献   

4.
任何一个语言片断内部的组成单位,都不象书架上排列着的书那样,平列在一个平面上,挨个依次发生关系,而是通过一定的次序按照一定的层次组织起来的.用吕叔湘先生的话说,就是“任何一个语言片断都是由若干语素组成的,但又不是一次组成,而是比如说,先有两个语素组合,然后再跟第三个语素组合;或者再跟别的语素的组合相结合,这样一层一层地组织起来的.”(《汉语语法分析问题 》55页).例如:“他弟弟特别喜欢看打乒乓球”这个句子,不是由“他+弟弟+特别+喜欢+看+打+乒乓球”  相似文献   

5.
0.引言 0.1 汉语句子的谓语动词(包括谓语形容词,动词、形容词短语,统称VP)前头,可以出现好几个名词性成分(NP)。对于这些名词性成分的句法性质,有不同的看法。有人一律看作主语;有人主张分化,把它们看成几种不同的成分,主语不过是其中的一种。本文拥护后一种主张。 0.2 胡裕树先生在《试论汉语句首的名词性成分》(载《语言教学和研究》1982年第4期)一文中指出:VP前的名词性成分都属于句子,但它们之间有分别,有的属于句子的内层结构,即句子的核心部分,有的属于句子的外层结构;句子的内层结构是区别句型的根据。例如:  相似文献   

6.
1.引言 1.1 先看下面两个句子: (1)我们打了敌人的埋伏。 (2)我们中了敌人的埋伏。(1)句是我们所要讨论的句式,它可以变换成:敌人被我们打了埋伏。  相似文献   

7.
定期清零     
正有一位北大的朋友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哈佛大学的校长来北京大学时,讲了一段自己的亲身经历。有一年他向学校请了3个月的假,然后告诉自己的家人,不要问他去什么地方,他每星期都会给家里打个电话,报个平安。然后这位校长就去了美国南部的农村,去农场干活,去饭店刷盘子。在田地做工时,背着老板吸支烟,或和  相似文献   

8.
连谓句浅说     
现代汉语中的句子是很复杂的,人们根据各种句子的结构和意义上的特点,划分出了不同的结构形式.如:①:我出去看个朋友。②:他取出一本书看.我们发现,这些句子的谓语中有两个动词连用,而且这两个连用的动词都是陈述同一主语的。因此,有人就把具有这种结构特点的一类句子叫“连动句”。  相似文献   

9.
正案例:马年是小刘的本命年,春节吃年夜饭的时候,刚参加工作不久的他自然受到了亲戚的大力关注——有的亲戚给他张罗相亲事宜,有的亲戚不停地问他工作情况,还打听他拿了多少年终奖……小刘显得疲于应付。回到家里以后,小刘觉得终于可以自由自在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了,于是他把平时来不及打的游戏、看的  相似文献   

10.
如果说徐志摩是资产阶级诗人,大概没有人反对,但是进一步问:徐志摩是怎样的资产阶级诗人?回答就很不一样了。有的认为,徐志摩是反动的资产阶级诗人,说:“徐志摩的诗较之胡适的诗有更恶毒、更迷人的地方。恶毒在于他的诗的思想,迷人在于他的诗的艺术。”①也有的把他说成是资产阶级革令民主主义诗人,认为他的诗“有三条积极的主线:爱祖国,反封建,讲人道。”②还有的说,六十年来“中国只有三个半诗人”,徐志摩是其中的一  相似文献   

11.
模仿点总分结构的段就是先从总体上讲,然后分别从几个方面讲的段。这种结构的段通常有三种形式:一、总分式,也就是先总述,后分述。二、分总式,也就是先分述,后总述。三、总分总式,也就是先总的描述,然后分述,最后再对上文做个总结。仿写总分段时,要注意分写的内容一定要围绕总写的句子,否则内容就会松散。  相似文献   

12.
语法学界通常认为的主谓谓语句主要有以下几类:A:那个人我认识。B:他一句话也不说。C:他工作积极。D:这件事,我有不同看法。E:这样的好同志,我们喜欢他。F:他写的字,有的大,有的小。G:咱们俩谁也别忘了谁。H:明天我们去游泳。I:公园里,孩子们在做游戏。J:①他身体健康。②战士们眼睛熬得通红。 上面这十类句子,到底哪些属于主谓谓语句,各家意见分歧很大。有的从形式出发,有的从意义出发,有的试图从形式和意义相结合出发来讨论解决这个问题,但都没有找到  相似文献   

13.
记叙文是记人、写事的文体。人物的思想性格和事件的发展过程,都是因果相承、环环相依的。要把人物写得真实可信,要把事件写得合情合理,就必须通过铺垫的方法,有呼有应,有因有果地安排情节。这就像赛跑的时候,发令员不能举起发令枪,不管三七二十一“啪”地就放一枪一样,而要先喊一声:“各就各位,预备——”好让运动员心中有数,准备起跑。  相似文献   

14.
<正> 前因后果,即原因在前,结果在后,这是因果联系的一个特点。对此,陈昌曙同志的《前因后果说质疑》一文(见1981年4月23日《光明日报》。以下简称陈文)提出了异议。陈文认为,“前因后果的观点在理论上是有困难的。”有哪些困难呢?陈文讲了三点。我想仅就这三点谈点不同的看法。第一、陈文认为,“因果关系是表示相互作用的范畴。既是事物之间的作用,总有相互间的某种‘接触’。如果只讲引起者(原因)与被引起者(结果)分为一前一后,不讲二者的接触,怎么谈得到相互作用?……承认因果关系表示相互作用,又不承认作用的发生要以作用者和被作用者同时存在为条件,是讲不通的。”这里,首先应指出,这段话前后偷换了论题。先说是“事物之间的作用”,因果关系是表示(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范畴,紧接着又说,引起者(原因)与被引起者(结果)之间的相互作用。悄悄地把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偷换为因果之间的相互作用了。把因果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看成是一回事,由此才导出所谓“承认因果关系表示相互作用,又不承认作用的发生要以作用者和被作用者同时存在为条件,是  相似文献   

15.
播种温暖     
《北方人》2006,(7)
有个故事挺迷人。有两个中学生,一个叫麦克,一个叫杰西,两人一向挺好。有次考试,麦克将自己的试卷交给杰西抄,老师发现了,就决定惩罚他们,其做法是:先亮出了一根长长的松木板,然后让他俩头向外分别趴在一张长木板的两头,不许相互看。惩罚开始了,先是麦克听到了杰西挨打的声音,然后是杰西听到了麦克挨打的声音。叭!叭!叭!每一声,都打在俩个孩子的心上。突然,麦克心疼地抬起头,苦苦哀求道:"不!您不能打杰西!他是怕我考不及格才把试卷递过来的!"杰西也突然抬起泪光闪闪的脸:"不!要打就打我!是我硬把试卷塞给麦克的!"而此时此刻的老师微微一笑,说:"我的好孩子,你们都听错了!我刚才打的是靠背椅的坐垫!"麦克、杰西都吃了一惊.而老师也就恰倒好处地说:"你们如此珍惜友  相似文献   

16.
陈宏德 《老友》2009,(8):42-42
先讲个故事:有个英国人到瑞士出差,办完事后,便打算尽快起程回家,可他到邮局给妻子发电报时,身上的钱已花得差不多了。于是他把拟好的电报交给营业员小姐,让她为他算算价。小姐算了字数并报了价,他发现身上的钱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语言学家很重视书面语中因句法方面的原因而产生的歧义现象的研究,本文讨论的是另一类歧义现象——书面语中因语义方面的原因而产生的歧义现象。产生这类歧义现象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两种:一是句中至少有一个成分是多义的,二是句中至少有一对成分语义关系是多解的。本文讨论的重点是后面这种情况。先看一个因含有多义成分而产生歧义的句子:(1)他一天不吃饭也不行。句中的“饭”至少可以表示如下三种意思:  相似文献   

18.
中午,溜溜的肚子饿得“咕(gū)咕”直叫。于是,他直奔拉面馆。刚到拉面馆门口,他发现“天天超市”慕(mù)名而来订购拉面师的面,但小货车装不下那么多的拉面,拉面师直挠(náo)头。溜溜眼珠骨碌(lu)一转,想了个好主意,便喊道:“拉面师傅,我有办法压缩一下!”拉面师忙跑过来:“溜溜,你要能帮我,今天我就请你吃拉面!”“真的?好,一言为定!”“一言为定!”拉面师和溜溜的小手指拉在了一起。“拿一把面来!”很快,一把“句子拉面”摆在溜溜面前——“强强的爸爸是实验小学的校长”。“先将这‘句子拉面’压缩一下,把‘强强的’和‘实验小学的’都…  相似文献   

19.
当前,社会上有的只讲按劳分配,不讲各尽所能,有的片面理解按劳分配,甚至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只能讲按劳分配,不能讲各尽所能,等等。对此,很有必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研究这一问题。我们认为,不能离开各尽所能去讲按劳分配。这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必须正确认识、全面理解按劳分配原则当前,有些人不是同他人比各尽所能争贡献,而是斤斤计较争金钱,钱多多干,钱少少干,无钱不干,还美其名曰:“此谓按劳分配”;有的企业不  相似文献   

20.
被感知的连续和连续的感知我希望我已把在我看见 e 和看见 e~*之间的因果连结阐述得清楚并令人可信了,因而我在见到e~*之前见到 e。我已经尽量详尽地对这种因果连结作了阐发辩解。因为我对时间方向的非时态解释有赖于这一说明:先和后之间的不同终究要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