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江积海 《管理评论》2005,17(9):38-42
动态能力指企业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整合、建立和重构内外竞争力来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本研究分析了后发企业动态能力从吸收能力、转移能力、整合能力到创新能力的演化路径.从知识单元、知识联系、动态知识网络和知识创新等视角探讨能力深度演化机理,最后通过韩国三星电子的案例研究佐证能力演化的机制和路径。  相似文献   

2.
采用纵向多案例研究方法,以4家中小型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基于组织原型和吸收能力均衡模式视角,探讨其创新绩效提升和演化路径。研究发现,企业在不同技术能力发展阶段,组织原型的演变是影响吸收能力由游移均衡向双元均衡模式发展,进而带动中小型制造企业创新绩效提升的重要因素,并呈现出3种不同的作用机制;同时表现出由市场驱动原型和能力驱动原型出发,实现创新绩效提升的2种路径,以及游移均衡和双元均衡2种吸收能力均衡模式。  相似文献   

3.
基于组织内部沟通与整合能力的内外部知识整合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发展基础的知识整合受到理论和实践研究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将企业内外部知识有效整合并创造新知识成为企业在新竞争环境下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本文从企业内部组织沟通和整合能力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个企业内外部知识整合的概念模型,并利用585家企业的知识管理数据验证了该模型.本文的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组织内部部门间的沟通与交流以及知识整合能力为企业内外部知识整合提供了有利的组织环境,外部知识获取本身并不能导致新知识的创造,只有在有效的部门间沟通交流以及发达知识整合能力的条件下,外部获得的知识才能与企业内部知识有效的结合起来创造新的知识.  相似文献   

4.
中国企业吸收能力对竞争优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企业资源基础理论为基础,从企业吸收能力这一概念入手.剖析企业吸收能力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研究组织管理机制对企业吸收能力构建和发展的影响.依据吸收能力经典文献对吸收能力的前因进行重新梳理和归类,对现有文献中各种思路有一定的整理和明示作用;通过模型的构造和分析,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在286个中国企业样本的基础上进行统计分析;通过研究两种吸收能力的4类影响因素,辨识出中国企业在吸收能力培养和发展方面的优势和弱势,通过实证方法全面衡量和验证潜在吸收能力与实际吸收能力两者之间以及两能力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潜在吸收能力和实际吸收能力均是中国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其中代表创新的实际吸收能力对竞争优势的贡献更大.探讨中国企业应用外部知识的特点和规律,为中国企业如何提高知识学习效果和效率提供理论根据与实践建议.  相似文献   

5.
知识是企业动态核心能力的基础,企业为保持长期竞争优势,就必须构建基于知识的动态核心能力,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知识的动态核心能力演化模型。指出动态核心能力的出现和发展是企业的经营性惯例、学习性惯例、知识说明以及知识编码四种因素共同发展的结果,认为动态核心能力的演化主要是围绕变异、内部选择、传播和保持四个阶段循环进行。然后本文结合万科集团动态核心能力演化发展战略进行案例分析,从而得出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知识管理战略、组织能力与绩效的关系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归纳出描述和测量知识管理战略的六个主要维度:外部导向、内部导向、显性导向、隐性导向、探索导向和利用导向.基于397家中国企业的问卷调查所得数据,本文检验了知识管理战略、组织能力和企业绩效三者的关系,发现知识管理战略能显著地提升组织能力,而组织能力对企业绩效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组织能力在知识管理战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动态能力演化的知识模型与一个中国企业的案例分析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组织知识的动态能力演化模型。在建立了基于知识的企业能力模型,并提出企业能力改变的18种纬度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动态能力的演化主要是围绕变异、内部选择、传播和保持4个阶段循环进行。在这个过程中,组织的经营性惯例和学习性惯例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交织着企业的认知性努力与行为性努力。随后,本文结合湖北京山轻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案例分析,并得出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基于资源基础理论,将信息技术能力分为资源和能力构建2个层次,通过对166个组织样本的数据分析,探讨了不同层次间信息技术能力的关系以及信息技术能力与组织竞争优势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资源层对能力构建层的信息技术能力有着显著正向影响,从而积极影响组织的竞争优势。解释了信息技术能力增强组织竞争优势的作用机理,为组织获取竞争优势,同时,研究模型解释了信息技术能力。  相似文献   

9.
江鸿  吕铁 《管理世界》2019,35(5):106-125
复杂产品系统的技术追赶难度远高于大规模制成品,其成功与系统集成能力的发展和政府主体的影响紧密相关。高速列车是中国技术追赶最为成功的复杂产品系统产业之一。本文采用演化理论,突破了传统的"制度安排—企业能力"分析范式,将政府与企业视为两类能力主体,通过对该产业技术追赶的纵向案例研究发现,政企能力表现出鲜明的共演化特征,且这种共演化是产业技术追赶的基础机制。具体而言,政府能力塑造了企业能力的变异方向、选择标准与复制概率,企业能力又影响了政府能力的选择标准和复制难度。政企能力经历了替代、互补、分化的共演化过程,在产业层次上相互迭加,形成了完备、先进的系统集成能力结构,进而实现了技术追赶。  相似文献   

10.
林梅 《管理学报》2009,6(3):401-405
从资源基础观出发,引入学习-能力-战略的递进逻辑来解释竞争环境下不同中国企业类似战略成效的差异.通过采用比较案例研究方法,剖析了联想集团和TCL集团国际并购战略中知识积累、能力培育和战略发展之间的关系,并以异质性知识和能力发展的路径依赖过程解释了二者并购后国际化战略演化的分歧,指出实施国际化战略的中国企业应提早为未来战略转型做准备,优势的内生性决定了异质性知识和能力的长期培育是中国企业国际化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public organizations to contribute to research on knowledge management processes, a field that until recently has focused primarily on private entities. Specifically, we analyse the mediating role of knowledge transfer and knowledge absorption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ternal networking created in university research groups and innovation ambidexterity. Based on six hypotheses, the conceptual model is tested through a structural equations model with mediation effects. The data analysed come from 249 directors of Spanish public university research group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ternal networking formed in university research groups has a positive and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to knowledge transfer and knowledge absorption, but we obtain different results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nowledge transfer and knowledge absorption in the presence of innovation ambidexterity. Only knowledge absorption has a positive and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innovation ambidexterity. The most interesting results involve the mediating role of knowledge absorption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al networking and innovation ambidexterity. These results support the conclusion that directors of university research groups should promote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 absorption processes in order to stimulate innovation ambidexterity and thus to achieve ambidextrous innovative performance.  相似文献   

12.
企业内外部IT能力对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企业能力理论,对内外部IT能力与企业绩效的关系问题展开研究,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外部IT能力对企业的内部IT能力有正向的影响,组织学习在内外部IT能力对企业绩效作用的过程中起到了完全中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管理创新效力机制研究:基于动态能力观视角的研究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理创新逐渐成为企业竞争优势最重要和持续的来源,但其复杂性及其对组织绩效影响的滞后性使得学者和实业家对管理创新效力提升问题倍感困惑。为此,以普遍存在的引进型管理创新为研究对象,尝试从企业动态能力观视角提出提升管理创新效力的思路或研究框架,并进一步从管理者个人和组织双层面阐释动态能力的提升路径,旨在为管理创新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4.
本案例以信雅达系统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的13年发展过程为背景,通过为期九个月的蹲点调研的方式来跟踪企业创新的全过程,并采用深入访谈和二手资料收集的方式采集数据,进而分析其创新能力提升的动力机制.访谈对象的范围跨越公司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我们认为,第一,创新具有全面性,企业绩效的提升需要以各要素能力的提升为基础;第二,政府政策、企业家、新产品开发、创新者、IT技术是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推动者;第三,企业的战略协调能力是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战略、文化、技术、市场等要素之间的动态匹配程度决定了企业创新的效率和效果.  相似文献   

15.
技术能力如何转化为竞争优势:组织动态能力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创业型公司拥有雄厚的技术能力,然而并不表明这些公司也具备相当的竞争优势.技术能力转化为竞争优势的过程中受到组织动态能力(知识整合能力)影响.技术创业型公司的组织动态能力包括两个方面的具体知识整合能力,即来自市场/客户的需求信息与组织技术能力之间的知识整合能力以及公司内部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知识整合能力.技术创业型公司组织动态能力过程是影响技术能力转化为竞争优势的关键过程.本文通过对三家典型的技术创业型公司案例研究来解释有关理论假设.  相似文献   

16.
创新能力与创新型企业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建洪  贺昌政 《管理学报》2011,8(2):248-253
将创新能力在创新型企业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作为研究基础,认为创新能力是创新型企业的本质及生存发展的基础,因此,在评价创新型企业时,必须将创新能力的评价置于核心地位。在专家访谈和因子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对这一假设进行了验证,发现创新能力的一些基本维度,如创新资源与投入、创新过程管理与激励控制等都能够进入创新型企业的评价体系。最后,给出一个基于创新能力形成过程的创新型企业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7.
为了有效解决云制造创新生态系统知识共享不通畅的问题,分析不同情况下,关键因素对创新主体策略选择的影响及演化路径。基于有限理性和利益最大化原则,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分析云制造服务集成商与供应商在知识共享激励过程中的策略选择,得出不同参数限制条件下的演化均衡策略,并对知识共享激励这一动态合作过程进行演化稳定性分析。研究表明:①云制造服务集成商的知识存量转化的收益、知识共享意愿、对供应商的信任程度、激励成本越大,云制造服务供应商的知识吸收能力越大,系统越倾向于向(不激励,参与)的路径演化;②云制造服务供应商的知识共享成本越大,系统越倾向于向(激励,不参与)的路径演化;③云制造服务供应商缴纳的罚金越大,系统越倾向于向(激励,参与)的路径演化。依据以上研究结论,提出了一些提升云制造创新生态系统知识共享绩效的对策建议,为云制造创新生态系统成员间的知识共享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8.
丁慧平  傅俊元  罗斌 《管理学报》2009,6(5):615-621
对企业成长能力形成及演进机理开展了研究,从企业的成长演化进程分析入手,研究了建筑企业应对市场环境变化,沿着经验环和创新环,通过企业层、项目层和企业间3个层面的组织学习与互动,将知识整合成市场开拓流程、组织管理流程、技术创新流程和网络合作流程,进而复合形成建筑企业成长能力的演进过程.运用基因(DNA)模型对各子流程形成的子能力之间的复合进行了分析,对建筑企业成长能力的复合过程进行了诠释,进而解释了建筑企业在各成长阶段中的能力特征.  相似文献   

19.
转型升级阵痛中的中国制造业企业,唯有基于人力资本"视线"实施差异化战略、推进激进式创新,才能变革成功,进而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并形成核心竞争力。以天津市各大工业园区154家中小制造业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为样本,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制造业企业创新逆驱战略转型的人力资本"视线"进行统计检验。结果显示,战略层面的"视线"有一个:外部环境竞争性、差异化战略、激进式创新与企业绩效。资源层面"视线"有两个:差异化战略、HRM系统、人力资本、渐进式创新、激进式创新与企业绩效;差异化战略、HRM系统、知识共享与企业绩效。这三条"视线"为中国制造业企业指明了战略转型、创新变革的具体方向。  相似文献   

20.
庞长伟  李垣  段光 《管理科学》2015,28(5):31-41
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为了构建竞争优势,获取更好的绩效,开始利用整合能力和商业模式创新应对多变的外部环境。然而,当前研究对于两者之间存在何种联系的认识是模糊的。针对理论研究的缺陷,基于动态能力的理论视角,通过分析商业模式创新对整合能力与企业绩效的中介作用,揭示企业整合能力和商业模式创新促进企业绩效提高的内在机制,采用中国6省1市319个企业样本数据,运用线性回归的统计方法对理论假设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整合能力和商业模式创新都对企业绩效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同时整合能力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中间机制。整合能力通过提高组织变革和价值创造效率两个方面促进商业模式创新,而商业模式创新作为中间纽带将整合能力与企业绩效联系起来。企业的整合能力越高,越有利于开展商业模式创新,进而促进企业绩效的提高。研究揭示了整合能力和商业模式创新共同促进企业绩效提高的内在理论机制,打开了能力与绩效间关系的“黑箱”,对于中国企业开展商业模式创新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