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慧能《坛经》以明心见性的方式在理论上解决了生死与涅槃、世间与出世间的矛盾,并且将这种圆融的智慧付诸实践,主张明心顿悟,行住坐卧皆是禅道,而所谓涅槃不过就是无舍无著,心无挂碍的心灵解脱之境。禅宗的解脱论宗旨即是将佛教圆融思想还归于现实,在具体的、践履的生活世界中体认佛教真理,在现实的生活世界证得涅槃。  相似文献   

2.
中国佛教从魏晋时期的大乘般若学发展到南北朝的涅槃与般若相融合以后,其哲学的中心就转到了心性论方面,由慧远、道生开其端,中国佛教对心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至隋唐天台宗、华严宗,特别是禅宗,都把心性哲学作为其宗立论的根据,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命题。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佛教哲学乃至整个中国哲学的发展,这是中国佛教哲学有别于印度佛教的重要特点之一。  相似文献   

3.
佛教价值观是中国文化价值观的有机组成部分.依据价值观的基本理论结构,在“缘起说”、“四圣谛”、“涅槃说”等佛教义理的基础上,本文尝试将佛教价值观概括如下:“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一切皆空”的“超主体(人)”意识;“一切皆苦”、克己忍耐、业报轮回的价值取向意识;虚无性、相对性、差异性的善恶标准和评价标准;“止持戒”与“作持戒”相辅相成的价值规范意识;注重获得“慧解脱”的修习、践行等的价值实践意识;断除妄惑、灭尽烦恼、求得“涅槃”的价值理想境界.当代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建设,须在汲取佛教价值观的“合理性精华”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创新.  相似文献   

4.
涅槃是佛教中一个核心概念,佛教修行实践的最高目标就是证得涅槃.中国佛教学者历来都重视涅槃问题,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涅槃概念作了阐释,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东晋佛教学者憎肇的涅槃观是综合般若学涅槃观念与老庄玄学圣人境界理论的结果,是佛教中国化过程中一个杰出的理论创造.  相似文献   

5.
超个人心理学是以超越性精神体验为研究对象,它吸收东方许多传统的哲学、宗教理论.涅槃作为佛教修行所要达到的最高目的,是佛教的核心理念之一.超个人心理学的意识理论与涅槃有相同之处,两者在人性基础、通往超越性精神体验的方式上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分歧.  相似文献   

6.
欧阳竟无以"体用简别"思想为依,认为无住涅槃是用,无余涅槃是体。在"即用显体"思想下,重在以无住涅槃彰显大乘佛教的特质。在"即体摄用"思想下,则重在以无余涅槃含摄无住涅槃。在"即体求体"思想下,无住涅槃的地位被不断贬落,无余涅槃则成为唯一宗趣。如果以经典为据,可知欧阳竟无所理解的涅槃义,不仅违背了唯识学教理,也不是受般若中观学或涅槃学影响而有,而是他出于一己之见的理论创说。  相似文献   

7.
张勇 《河北学刊》2007,27(2):32-34
“心死”和“心如死灰”是庄子哲学体系的核心范畴,是解读庄子思想的一大关键。“心死”是指无分别、无对待的本然之真心的丧失,造成“心死”的原因在于对待意识的产生、物欲的诱惑、时空的拘限和道德的束缚等。“心如死灰”的内涵表现为一动静、合虚实、超时空、绝对待等方面,它与佛教的“涅槃”有许多相似之处,又有实质上的区别。从“心死”到“心如死灰”,庄子为人类指出了一条从枷锁到自由的解脱心路,这在今天仍有其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8.
周黄琴 《船山学刊》2013,(4):127-132
不论庄子的“道”,还是原始佛教的“涅槃”,都给人展示出了一个全新而又神圣的高远世界。这个世界不仅可以使人的精神获得安顿,而且还是反思人类社会弊病的重要镜子。庄子正是通过“道”的建构来不断化解人为制造的各种束缚,并批判本性迷失的走向,以求回到人的本真状态,因而看似高远而又神圣的“道”最后还是化归到现实世界之中。而受《庄子》影响,禅宗在演化的过程中,亦逐步把原始佛教的神圣“涅槃”不断拉向现实世界,以致高远之解脱亦回落到人世间。  相似文献   

9.
“寂静”论     
“寂静”是佛教哲学概念,指达到涅槃状态的解脱境界,是一种宗教修行实践的终极体验.作为源于佛教哲学的诗学范畴,寂静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首先,寂静是一种终极性的审美体验;其次,寂静意味着对现实社会和世俗功利的超越;第三,寂静体验伴随着审美愉悦;第四,寂静诗学关于动静关系的理解体现出辩证思维特点.  相似文献   

10.
大乘涅槃学经典的传译使得般若学被视为低于涅槃学的方便学说,学者的研究重心很快地转向了涅槃学.作为罗什重要弟子的僧叡,在其中表现出来的思想状态和努力程度值得我们思考.文章对当时僧叡所处时代的思想背景作一论述,并探讨僧叡在晋宋之际的涅槃学思潮转向过程中所做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