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王宗杰 《学术交流》2007,(9):163-165
在当代日本小说中,很少有作家像吉本芭娜娜这样集中、多元地在作品中阐释死亡的主题。她的小说以现代城市生活为背景,描写了当代人对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的不适应;对就业竞争的无奈;对名牌消费潮流中的物欲愿望的反思,等等。作品阐释了后现代思潮冲击下城市青年在懒散、平凡的表象之下,内心世界的彷徨、孤独、奋争,表述了日常发生在身边的现代社会的多元化的死亡现象和面对死亡向死而生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2.
村上春树(1949-)是当今日本文坛倍受瞩目的小说家、美国文学翻译家。他的小说凸显着"日本抒情式的美国小说"的特征。而村上的成功与一位美国作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就是菲茨杰拉德。本文通过对村上春树与菲茨杰拉德的比较研究,特别是从菲茨杰拉德对村上春树创作风格的影响的角度,探讨在东西方不同文化语境下,异域文学间的接受与融合。  相似文献   

3.
《1Q84》是日本当代作家村上春树给自己的花甲之年的一份世界级作家的证词,无论是在小说精神还是文学技巧上,这部作品都无疑是村上30年功力的集大成者。主人公青豆和天吾所承载的是一种充溢着独创性的思想寄寓,所企及的是一种游刃有余的艺术境地。村上有意识地参与到与社会文化文本的对话与循环之中,以解读现代日本人的精神危机的内涵。国家体制、宗教组织、学潮记忆、文坛黑幕、家庭暴力、黑社会的现代形态、晚婚与婚外恋的时代潮流等现实介质,遂根据人物塑造的需要纷纷涌入,形成村上春树特有的"人学"观与小说模式。  相似文献   

4.
在村上春树的文学世界和现实生活中,"寻找"都是其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方式.在文学与生活的交融中,村上春树以一种执著的态度默默寻找着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和社会整体应有的价值取向.当村上春树在不断地探索和寻找中开拓自己的生活和文学之路的同时,他也逐渐收获了富足的精神家园和自由的灵魂.  相似文献   

5.
周阅 《日本研究》2012,(1):63-69
从上世纪80年代耀眼地登上文坛以来,芭娜娜曾经在90年代以《甘露》 (1994)为界,将自己的创作分为第一期和第二期.这两个时期, “疗愈”已经成为挂在芭娜娜胸前的标签,然而,中日学界众口一词的阐释定论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芭娜娜创作的延展性,从而也就在无形之中束缚了读者对芭娜娜作品的理解.在近10年之后, 《尽头的回忆》(2003)又宣告了前两期的结束.就《尽头的回忆》而言,尽管同样是关于幸福的思考,但作品已经开始走出“疗愈”的阶段,进入到了一个更深的层面.这一点,借助对作品中“隐合作者”的分析就可以清晰地看到.  相似文献   

6.
被传统文学批评遗忘的村上春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8年 ,《失乐园》风靡中国 ,让普通的中国大众认识了日本文学 ,也让日本作家渡边淳一在中国大红大紫了一回。然而 ,就在人们还在回味“久木与凛子双双殉情“余热的同时 ,另一位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代表作《挪威的森林》又在中国的图书市场上掀起了一股强劲的“村上春树热”。  自《挪威的森林》开始 ,村上春树的小说在日本、港台、新马等地倍受青睐 ,90年代以来 ,在中国大陆市场上也是一路人气飙升。《挪威的森林》一书 ,于 1989年首次由漓江出版社翻译出版以来 ,已经再版多次 ,每次都被抢购一空。同时该书也成为盗版书市场的抢手货 ,这…  相似文献   

7.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在日本军国主义残酷压抑下长期沉默的传统派作家重新活跃起来,从事创作;进步作家继承战前无产阶级文学传统,积极开展民主主义文学运动;一批30岁上下的年轻作家以崭新面貌推动战后派文学的成长。由此形成日本文坛三足鼎立的局面。  相似文献   

8.
明治时期诞生的日本帝国主义自1894年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到1945年太平洋战争战败,在这五十一年间一直战火硝烟弥漫。而在日本文坛,一些与战争密切关系的作家及其创作构成了日本战争文学的历史。在侵华战争开始以后,作家在无法实现"反战和平"的时代,被组成笔部队直接加入到战争协力的国策中去。笔部队等征用作家们在日本侵略战争期间大量炮制的战争文学多数俱为日军侵略战争摇旗呐喊之作,鲜有具备文学价值的佳作。根据自身的战争(战时)体验捕捉战争的真相,在此基础之上站在尊重人类的立场剖析战争的非人性的战争文学只能在战争结束以后,当人们普遍获得表现自由、思想自由的权利以后才能够出现。  相似文献   

9.
倾听作家最后的诉说──大冈文学对话录东北师范大学日本研究所尚侠,徐冰著名作家大冈升平(1909~1988)是日本第二战后派文学的旗手之一,评论界又将他与三岛由纪夫和井上靖一起,并称为日本现代文坛的三杰。1987年3月8日至1988年6月15日,我们有...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文学史上曾先后出现过汉魏"三曹"父子和宋代"三苏"父子,同时占据所处时代文学的高峰,成为文坛佳话并早已为人熟知。但清代震动华夏文坛的"漠南五宝"却鲜为人知。一清代末期,在华夏大地北方的漠南地区,出现了"一门父子五作家,文章千古耀华夏"的文学现象,堪称又一个文学奇迹。这就是生活在卓索图盟吐默特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诗把"时序感"种植到田园之中,超脱了政治、历史,自然主义为其基本主题.自然就是自己生存的家园,他与田园为邻,从事劳作,饮酒赋诗.陶公作诗执持一种"欲辨已忘言"的玄学态度和"但使愿无违"的个体追求.既无须在诗中汲汲于抒情,也不必刻意表现自我,且不再调用"比兴"来高扬道德人格.陶诗对自然和人生取珍视当下、目前的观法,是庄子的逍遥哲学和玄学的独化、顺化哲学相结合的产物,正是此一观法,要求把自然和人生视同一篇自然主义散文.散文化已然成为他的基本世界观及生活态度,它表现为一种平等的对话,陶诗描写邻居饮酒过从,体现了自然和知音之双重关系,而其诗中大量出现的群鸟日常生活意象即此关系之镜相.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将"小说"放置在传统目录学文类系统发展过程中,全面系统地梳理总结了"小说"与"杂家"之间的种种联系、区分及其流变,力求回归"小说"文类原有的文化语境来把握其非叙事类作品的文类规定性.  相似文献   

13.
刘昌安 《唐都学刊》2004,20(1):134-138
《诗经·周南·麟之趾》中的“麟” ,应是《山海经》中的怪兽“犭婴如” ,其生活时代久远 ,活动范围在陕南秦巴山林中 ,类似长颈鹿。从历史地理角度进行考察 ,“二南”诗的地域应在汉水中上游地区。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与"东突"、"藏独"之动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肃元 《社科纵横》2005,20(3):70-71
受经济全球化、民族主义、恐怖主义浪潮国际性互动影响,民族分裂型和宗教极端型恐怖主义在我国西部边疆地区时隐时显。受猖獗一时的“东突”势力暂时进入战略蛰伏期;“藏独”势力暴力恐怖倾向凸显。  相似文献   

15.
16.
艺术讲究"气韵"、"气脉"、"气骨"、"气象",讲究"风气"、"意气"、"神气"、"逸气"。并将"气"纳入艺术美学范畴,成为艺术评论的一个重要标准。其中艺术的中"气"与"空白"经营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长期的艺术设计与创造的实践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存在于这些特质材料之间及其周围的"空白"也在积极参与着艺术创造,而且发挥着奇特的作用。艺术设计中的一、"透风漏目"的虚实处理、"借景移光"的整体留白、"烘云托月"的蓄势铺垫、"取法自然"的借景抒情等都是这种空白运用。  相似文献   

17.
徐福来 《浙江学刊》2007,1(5):121-126
马克思的自由概念是扬弃了"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的"自由个性"。由于柏林不懂得,马克思是从否定的方面去理解物化的现实的,并且强调的是"抽象的自由"和"现实的自由"之分,从而把马克思的自由概念误解为"积极自由"。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中,澄清柏林对马克思的误解,科学地阐释马克思的自由概念,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政治的"纯化"与"泛化":也谈"中国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布斯给了我们一个政治的"利维坦",外在的、反自然的国家权力,于是在洛克那里就有了作为"利维坦"的对立面的社会;到康德,再讨论社会的"伦理秩序"与"政治秩序",认为生活在一个"伦理共同体"中是人类的特殊义务,或者说只有人类才可能生活在人与人的伦理关系之中,但这种关系又应该以健全的政治秩序为前提.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国家(政治)与社会(伦理)的关系,认为就世界范围里的现代性而言,"组织"这样一种社会化形式综合了国家与社会的特征,并进而取代了政治与伦理,使得人们更愿意以放弃公民的政治身份与伦理义务为代价而扮演一个更令人满意的"组织成员"的角色;而这一点,至少有助于我们对什么才是当今的"中国模式"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杨中华  林琳 《社科纵横》2010,25(8):36-37
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倡导低碳生活与节能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低碳生活就是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节能就是应用技术上现实可靠、经济上可行合理、环境和社会都可以接受的方法,有效地利用能源,提高用能设备或工艺的能量利用效率。低碳生活与节能是人类的深度思考。  相似文献   

20.
谭明方 《浙江学刊》2001,(3):107-111
社会学要回答"单个的人怎样组成了社会"这个问题."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这两个范畴,对把握"单个的人怎样组成了社会"的问题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可以说,"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的相互关系",就是"单个的人怎样组成了社会"这个问题的理论表述形态.考察西方社会学发展史上形形色色的具体理论,归纳起来可以看作,一是人文主义社会学流派主张的"社会行为"决定"制度文化"的研究范式;二是实证主义社会学流派主张的"制度文化"决定"社会行为"的研究范式.因此可以说西方社会学的发展史,就是关于"社会行为和制度文化相互关系"的两种不同研究范式的学说史.另外,从范畴的学科属性看,"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的相互关系"是社会哲学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范畴在社会科学层次上的具体表达,它属于社会科学层次的范畴.将"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的相互关系"定义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有利于解决我国社会学对象研究中一直困扰着研究者们的以下问题"社会学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的同一性"问题,"社会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在研究角度上的关系"问题,"研究对象和范畴体系的内在联系"问题,"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有机结合"的问题,以及"西方理论和本土理论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