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姜珣  郑小莲 《社区》2010,(16):33-33
家里漏水是件麻烦的事,一时找不到人来修,就会想到去找马路上的“补漏大军”,可真找了这些“游击队”,却往往被“敲竹杠”。笔者发现,在我们衢州,居民家里要小修小补的,通过社区找修理工是一条比较安全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李渔以“一人一事”为“主脑”的剧情结构理论,突破了戏曲“首重音律”的惯例,揭示了这一文体的基本规律及其艺术蕴藉。然而,李渔以之分析《西厢记》之“主脑”的“一人”为“张君瑞”,“一事”为“白马解围”的观点,却不尽合乎情理。其实《西厢记》所立“主脑”之“一人”当是“崔莺莺”,“一事”当是莺莺的“自主择婚”,并以此建构“许婚”与“望配”、“赖婚”与“私会”、“改配”与“团困”的三组二元对立剧情结构。  相似文献   

3.
孟谦 《社区》2008,(31):1-1
今年夏天,北京的社区居民过得不一般。最重要的事是奥运会绚丽登场,让市民们在家门口圆了"百年梦想";还有一件事同样牵动社区人的心,就是"魅力社区评选"活动。这一活动从4月开始,到9月底结束,产生了本年度的北京“10大魅力社区”。虽然奥运是北京今年夏天的绝对主题,但作为一项已经持续了3年的民间活动,“魅力社区评选”仍然可谓“魅力十足”,而今年许多的参评项目设计,  相似文献   

4.
李姗姗 《社区》2012,(33):25-25
内蒙古通辽市霍林郭勒市珠斯花街道创业社区管辖的范围多半是老楼区,“4050”人员、无业人员,60岁以上老人所占人口比例偏大,这些居民平日里没有事做,整天以打牌、打麻将度日。如何将这些人员整合在一起,让他们有事做、有钱赚,成了社区工作中的一个大问题。之前,社区已经通过企业帮扶、发布用工信息等多种方式解决了一些人的工作问题,但剩下的一批无技术人员,  相似文献   

5.
金建陵 《金陵瞭望》2005,(23):54-54
本文提及的两对主人公与南京有着紧密联系,读他们的“事”就是读他们的“人”。但愿生活在幸福生活中的我们,不要忘记他们当年的革命奋斗和生活激情。  相似文献   

6.
杜吹剑 《社区》2014,(18):13-13
在计划经济时代,城市社区由一个个“单位”组成,所有的城市居民都是“单位人”,城市社区居民自治扮演的基本是“拾遗补阙”的角色。改革开放后,单位制逐渐解体,如何加强对无所属单位的人口的管理,成为城市基层政府面临的新问题,于是,单纯从便于管理的角度出发,块状网格人为划分成“社区”,“社区化管理”由此应运而生。旧有的行政色彩较浓的居委会,在某种意义上也被“激活”并实现更新换代,基层政府对社区建设的热情也逐渐高涨。  相似文献   

7.
杜贵晨 《南都学坛》2012,32(1):50-62
"三而一成"用指中国人观念中处事的过程或成物的要素,只要是达至三次或三个的组合,就可以成功了。表现于史传、小说、戏曲等叙事的艺术,主要有"三复情节"、"三变节律"、"三极建构"、"三事话语"、"一事三结"等五种模式。五种模式各有典型,能够清楚地区别开来,但某些个案却可能同时具备不止一种模式的特征。"三而一成"诸模式是中国叙事艺术最合乎中国人审美理想的造型,同时合乎普遍的美学原理,是中国古代叙事艺术广泛应用的情节模式和一个具体而鲜明的民族特色,作为古代叙事艺术的典范,至今仍有可资借鉴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依据李渔关于戏剧叙事应以“一人一事”为剧情枢纽的“立主脑”理论,可以认定洪《长生殿》中杨贵妃一人,“密誓”一事,是其“主脑”,可见李渔“立主脑”的结构理论是符合戏剧艺术的叙事规律的。  相似文献   

9.
黄志强 《社区》2009,(25):40-40
6月26日,家住大龙新村65幢的朱阿姨到对面邻居任金林老伯伯家串个门,说起那天她被反锁在家,任伯伯为她开锁、修锁解难的事。朱阿姨感慨地说,到底是老相邻,遇到困难一喊就应,立马帮助解决,感觉往日住在老屋的那份邻里情仍然还在。  相似文献   

10.
司法人员职务犯罪案件是一种典型的立案难、侦破难、取证难的"三难"案件。该类犯罪案件因其多数罪名都是结果犯,犯罪事实容易暴露,但该类犯罪责任分散,犯罪嫌疑人不易锁定。针对这些特点,检察机关应转变传统的单纯"以人立案"的做法,积极探索"以事立案"模式,切实确立"以事立案"为主,"以人立案"为辅的综合立案模式。"以事立案"模式是提高侦查效率、降低办案风险的内在要求,是促进侦查模式从"由供到证"向"由证到供"转变的关键。运用"以事立案"要确立一条立案原则、把握两个立案条件和掌握三种立案技巧。  相似文献   

11.
朱荣根 《社区》2012,(34):40-40
在社区工作有好几年了,经历的事情真的是酸甜苦辣俱全,个中滋味难以言表;印象最深的还是我经历的那些“惊险”事。  相似文献   

12.
编读往来     
《社区》2011,(15):1-1
江苏读者骆昌芹:看了今年3月的《社区(下)》杂志,一组关于父母亲情的文章让我感慨颇多。老年人,尤其是“空巢”家庭的老年人,最怕三件事:生了病怎么办?日常生活无法料理时谁来帮助?精神上感到孤独时谁来安慰?  相似文献   

13.
李沅  吴军 《金陵瞭望》2006,(10):54-55
对于如何构建和谐社区.尚无一定之规.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城区街道基层工作者.都在积极地探索。什么样的社区是和谐的?每个人都能说出点想法:干净的、美丽的、邻里和睦的、生活安定的……可落实到具体建设上.未免要犯难,光有想象,没有标准。如何打造?  相似文献   

14.
奉永成 《社区》2013,(4):35-36
每到新年,《社区》的编者总会与社区工作者多聊聊,送祝福、聊家常,更主要的是了解他们的“心”动向。说到过去的一年,以社区工作者为主的社工群体对《社区》大倒苦水,倾诉诸如待遇低、自身价值得不到体现,等等,让他们对未来充满了困惑……但仍有很大一部分人选择坚守,他们在企盼春天的到来。  相似文献   

15.
姚启国  董书瑜 《社区》2009,(34):40-41
江苏省宿迁市建市13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社区承担的任务也日益繁重。为扎实推进城乡和谐社区建设,最近,笔者深入县(区)民政局、部分乡镇(街道)和社区居委会,就如何加快推进城乡社区建设这一课题,认真开展了调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彭辉 《金陵瞭望》2006,(20):60-60
社区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基础和重要依托.社区档案是社区党组织、社区居民委员会等组织和居民在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随着社区功能的不断完善.更多的“单位人”、“企业人”变为“社会人”。需要由社区管理的事情越来越多.反映到社区档案中的社会信息也就越来越全面.因此。建好社区档案就显得越来越重要。根据笔者多年在社区工作的经验.结合上级要求和现在的实际情况.就如何推进社区建档工作作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7.
韩全永 《社区》2004,(18):28-29
“居民”的定义问题不能孤立来看,它关系到哪些人自治什么领域。首先应与社区利益群体联系起来,否则跟过去一样,把互不相干的人按户编制管理意义已经不大。社区不只是一定地域的人口,更重要的是人群要有组织。传统社区居民是“自组织”起来的,促进现代社区融合需要找到居民的结合点。从现行法律来看,没有很好解决这个问题。现行法律竟然没有对“居民”的定义,而是通过规定“居民”的  相似文献   

18.
徐冉 《百姓生活》2013,(9):57-57
在“文革”时期,出现过许多奇怪的事和人,李庆霖就是一个。李庆霖(1936~2004)福建莆田人,1952年任福建莆田县某中学校长,1957年被划为“右派”,受到降职降薪处分,被分配到莆田县城郊公社下林村小学任教。  相似文献   

19.
“行事”是南朝地方行政制度中一项特殊的设置,产生于东晋末年,在刘宋初年已出现相对固定的称呼。它除“行府州事”之外,还有“行郡事”、“行国事”等类型,与以前的“行某官(事)”及北朝的“行某州事”有明显的区别。“行事”是在南朝出镇宗王普遍年幼的情况下设置的,对出镇幼王兼有辅佐和防范的职能。“行事”的设置,对皇权具有两面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张鹰 《百姓生活》2012,(9):25-25
●没有亲眼所见,就不用急着用你的嘴巴来证明。 ●对不知道的事,直接说“不知道”才是最轻松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