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1 毫秒
1.
传统的民主观念把民主等同于多数人的统治,这种主张多数统治的民主理论在当代又被称为"多数主义民主"。英国式两党竞争、"胜者通吃"的决策模式和权力集中的政治制度自产生以来就被视为多数主义民主"范式"的典型代表,备受西方学者的青睐。然而,随着当代民主理论研究的推进和民主实践的发展,多数主义民主的理论和实践之间不仅出现了矛盾还产生了脱节,引发了多数主义民主范式的危机;同时,把民主直接等同于多数统治被认为是错误的观念而且已经对民主的实践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由此,一种旨在改变传统民主理论学科中心的错误认识,主张终结多数主义民主范式的呼声逐渐成为当前政治学界尤其是民主理论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2.
多数民主与共识民主——利普哈特的民主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传统的民主理论是多数民主论,多数民主模式被视为西方民主国家的主导性模式。古典的民主理论强调人民的统治,而在人民偏好不一致的情况下,多数民主被认为是最接近民主政治的民治原则的。西方许多民主国家的多数决选举制、两党制、议会制、内阁制等基本的政治制度是依照多数民主模式来安排的。作为当代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利普哈特在对政治制度的比较研究中,发现了多数民主模式存在的诸多缺陷和弊端,提出了不同于多数民主模式的共识民主模式,比较分析了多数民主和共识民主在行政机关——政党政治和联邦制——单一制两种维度下的十个制度特征,并将其归结为两种主要差别:其一,多数民主模式是集中性的权力结构,共识民主模式是分享性的权力结构;其二,多数民主模式是排他性、竞争性和对抗性的权力结构,共识民主模式是包容性、协商性和妥协性的权力结构。利普哈特还以统计分析实证研究为基础论证了共识民主在民主品质和政府绩效上优于多数民主。共识民主理论的提出是利普哈特对当代西方民主理论的重大贡献,是对西方民主理论的一个重要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人类社会中,有关民主理论的争论与民主的实践历史一样久远,古典民主与现代民主的争论占据了当代民主理论的核心领域。阿伦·李普哈特在梳理民主观念发展流变历程的过程中,发现民主的古今之争过多地集中在民主究竟应当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这个问题上,人为地夸大了古典民主和现代民主之间的隔阂,忽视了从古至今大凡主流的民主论者均把民主等同于多数人的统治,只不过古典民主的多数统治是多数人直接统治.而现代民主中则是通过“代议”这种方式来代表多数人的统治。由此,一种新的民主类型学,即“多数主义民主”把古典民主和现代民主又一次连接到了一起,重构了人们思考和研究民主的方式,并在民主观念史和民主类型学研究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平等、自由和民主从来都是不可分离的,作为民主政治的多数原则,也离不开平等和自由.多数原则,既是民主政治运行的基础性条件,也是民主政治的最核心原则,这一点毫无疑问.但是,多数原则在不同的情况下有着不同的含义或规定,尤其是要防止民主暴政,保证民主的真实性,更需要将多数原则建立在平等和自由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5.
中国网络民主中的多数暴政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中国网络民主的发展,网络多数暴政现象屡屡出现,这严重损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并背离了民主的价值取向.网络空间中容易产生群体极化,网络舆论形成过程中会出现"沉默的螺旋"现象,现阶段中国网民的非理性和不成熟,以及数字鸿沟的存在,是中国网络多数暴政产生的主要原因.为了减少和避免中国网络多数暴政的产生,应加强网民的道德自律,引导网民理性看待网络舆论;正确认识网络民主,适时消解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缩小数字鸿沟,并保障反论权的实现;建立健全网络法制,增强网民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6.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沿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中古思想家、启蒙思想家、美国联邦党人一脉学者的思路,讨论了美国民主中的"多数"与"少数"、"民主暴政"等问题,提出了"多数的无限权威"、"民主政体立法不稳定"等概念和结论。但这些研究缺乏应有的缜密和确当,有些论述恐只是逻辑推理而难以符合实际,有关历史资料的使用也缺乏严谨性或历史感,一些分析甚至似是而非。而由于深存贵族心结,作者的理论还带有感情色彩。我们的使命则应是在继承他的思想精华的同时,弥补不足,修正错误,以一种建设性的新型理论设计,推动当代政治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民主是处在动态发展中的人类伟大试验.但国内学界流行一种静态的和以偏概全的民主观,把民主的某个特征等同于民主本身,又忽略民主自我丰富的潜力,结果导致对民主的许多误解.本文从决策层面的多数裁定原则、多数暴政危险、民主基于对人性的多侧面认识、民主与宪政的关系四个方面阐述民主的要义.  相似文献   

8.
民主是处在动态发展中的人类伟大试验。但国内学界流行一种静态的和以偏概全的民主观,把民主的某个特征等同于民主本身,又忽略民主自我丰富的潜力,结果导致对民主的许多误解。本文从决策层面的多数裁定原则、多数暴政危险、民主基于对人性的多侧面认识、民主与宪政的关系四个方面阐述民主的要义。  相似文献   

9.
现行的民主国家实行的是多数人的统治,以保护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但多数人的选择不可能总是正确的,多数人的权力也不应该是无限的."教条式民主"主义者认为,只要是多数人的意见就是正确的,这种认识较为偏颇,实际上,多数统治有其局限性,现在之所以还在盛行,是因为还没有更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论政治民主中的"少数"与"多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数与多数的关系及其处理是政治领域里进行民主建设经常要遇到的重要问题。“少数服从多数”原则虽是民主决策的重要原则 ,但有其特定的范围和局限性 ,使用不当会造成“多数暴政”或妨碍少数人的自由 ,不能简单地加以对待和处理。本文结合现实对其进行了论述 ,并指出 ,在实行多数统治的同时 ,关键是保护少数人的权利  相似文献   

11.
多数原则是民主政治的一项最基本的程序共识.从可操作性角度,多数原则使得民主政治能够正常运转.但多数原则之所以具有合法性和神圣性,在于民主理念所持有的特定政治观和公民所具有的公共理性.  相似文献   

12.
民主与法治是"魂形结合"的关系,民主必须以法治的形式实现;超越法治的无限民主、大民主是危险的,最终可能走向多数人的暴政,一旦权力被僭越,又必然回到专制;一个国家的民主化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选举制度的有无和优劣;在平稳安定的秩序中有序渐进地推进民主,避免社会动荡、暴力和流血,是实现民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民主及其运行内含着多重矛盾,既存在本体与程序的矛盾,又存在多数与少数和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社会主义民主的建设不能无视或取消民主的内在矛盾,而必须使之在观念上得到深悟和破解,从而才能在实践中寻找自身特定的存在方式和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4.
美国自1786年建国经历了200多年民主宪政历程,而美国宪政中的"反多数难题"近年来逐渐成为美国宪政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试图从"反多数难题"的产生过程以及原因分析等方面对美国宪政中的反多数主义的合理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李鹏 《理论界》2012,(4):25-29
政府形式和选举制度是新兴民主国家制度选择的主要内容。议会制和总统制是现代政府的两种主要形式,选举制度主要分为多数获胜制和比例代表制。长期以来,有关多数制和比例代表制、总统制和议会制之间的论争久而不绝,从争论的双方来看,二者势均力敌,造成了新兴国家难以抉择的制度选择困境。共识民主重新思考了民主的要义,分析了选举制度和政府形式的不同匹配在民主品质和民主绩效方面的差异,为新兴民主国家的制度选择提供了有益的镜鉴。  相似文献   

16.
论追求法治基础上民主原则的和谐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主基本原则来自于民主的内在规定性和本质要求 ,它们既是指引民主发展的指南针、鉴别真假民主的试金石 ,同时也是民主发展规律的集中反映。惟有对民主原则认真审视 ,并在法治的基础上加以统一 ,民主才会如人们所一般理解的那样 ,成为自由和人权的卫士 ,而不是它们的敌人。民主的逻辑和历史表明 ,民主在多数决策中生存 ,在遵循正当程序中发展 ,在保护少数中鉴别 ,在法治中升华。  相似文献   

17.
协合民主是比较政治学的重要理论模式,它根据多元社会的结构性特点设计政府机制,将具有分裂政治文化特征的民主制转变为稳定的民主制.协合民主由大联盟、相互否决、比例制和局部自治四项原则构成,提供了批判多数民主的制度模型.基于社会结构和行为过程研究的融合,协合民主模式申明了制度选择对权力分配和政治稳定的重大影响.根据协合民主的逻辑,具有多元社会特征的发展中国家应规范政治竞争的范围和强度,通过制度建设促进民主发展.  相似文献   

18.
自19世纪民主在宪政体制内表现为一种制度以来,西方宪政思想的主题就从防止个人专制独裁问题转变为如何防止多数专制的问题。作者以19世纪的三位自由主义宪政思想家贡斯当、托克维尔和密尔为分析对象,主要考察他们有关控制民主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亨利·亚当斯在自传中以自己的成长经历为背景,说明了他对19世纪后期美国社会文化的反思。随着美国大众民主的发展,民主社会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如何看待精英与大众、多数与少数之间的关系?如何区分民主时代的政治家与政客?亨利·亚当斯通过讲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提供了他对这些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20.
作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民主形式,聚合民主与协商民主都宣称以公共利益为价值取向.仅仅依凭票决方式和多数原则汇聚个人偏好的聚合民主理路难免陷入公共利益表达失灵,而协商民主通过互惠性、责任性、包容性等民主原则,实现个人偏好的公共转换来满足公共利益.在公共利益的民主表达上,协商民主相较于聚合民主而言更具说服力.然而,协商民主并非万能的民主形式,它有着一定的适用范围,一旦超越限度则无法达成共识,但经过充分协商之后再来聚合个人偏好,将使公共决策更符合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