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中国民族》2007,(3):29-29
《普洱茶》云南的一家普洱茶道馆里生活着三个女人,60岁的“普”是茶道馆的女主人;35岁的“洱”来茶道馆学习茶道。18岁的“茶”在此打工。三个女人似乎都对茶道馆的男茶艺师“风”有着不同的情感,三个女人的命运也从此纠缠在一起……  相似文献   

2.
<正> 聚居在湘鄂西地区的土家族,民族风情别具特色,其饮食习俗反映了土家人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鲜明的民族性格。那么,这种饮食习俗的特点,文化意义及社会原因何在?发展方向如何呢?本文就此谈一点浅见。饮食,既“饮”又“食”。土家族的饮食习俗可概括为茶、酒、食三大部分,其中茶、酒同属于“饮”。土家族聚居地多为山区,气候温和,盛产茶叶。土家人最喜欢喝油茶汤,民间  相似文献   

3.
咂酒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普遍流行的一种独特的饮酒习俗。在鄂渝边区的“茶盐古道”上,土家族也有咂酒的习俗。说到土家族的这一习俗,不得不提李方庆,正是因为他的努力才使土家族的这一古老饮酒习俗得到发掘。  相似文献   

4.
第一次见强田发奎时,简直难以相信,这个温文尔雅、文质彬彬、慢条斯理的土家族中年汉子,就是人们口中的“拼命三部”。然而,在龙山县甚至湘西自治州,熟悉他的人都说他是个典型的工作狂,被誉为“土家族文化护根壮枝人”。  相似文献   

5.
风和日丽、草长莺飞的二月天。河岸边、田埂下、山坡上,铆足了劲儿的白蒿噌噌地拔节,每一片鲜嫩的叶子都滚动着晶亮的露珠、跳跃着春阳的绚烂、弥散着沁人的芬芳。妇女们已经忙碌起来。她们挎着竹篮提着布袋,采撷鲜嫩的白蒿茎叶,筹备等待了一年的“蒿子饭”。“蒿子饭”,又名为社饭,是土家族、苗族、侗族聚居区最走心的美食。社饭,“社”字在《说文解字》释义为“社,地主也”,最初特指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场所,可见,社饭最初是用来祭祀社稷,祈求年景顺利、五谷丰登的。  相似文献   

6.
<正> 一、唐宋时期湘西土家族地区的羁縻政策史学界一些学者认为:土司制度和卫所制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的“道制”,“道”是封建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机构。明万历《慈利县志》载:“汉,县邻夷名之日道。惟彼慈阳,逼近獠峒。屏翰靡固,踯躅何妨。”唐宋时期建立的羁縻州县制度可算土司制度的前延。“土司”一词最早见于《文献通考》记载的宋徽宗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王祖道的奏议。关于土家族地区土司制度的形成过程,一般认为形成于唐宋时期的“羁縻州县”,作为制度滥觞于元代,而完善于明朝。永顺、保靖土司把其始祖追溯到五代溪州刺史彭士愁。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一《土家族简史》明确指出:“大量的历史资料证明彭士愁不是汉人,而  相似文献   

7.
《民族论坛》2012,(10):68-68
近日,从第三届中国民族节庆峰会传来消息,湘西州土家族合巴节在报名参评“最具特色民族节庆”的200多个节庆中位脱颖而出,在被评选的10个“最具特色民族节庆”位居榜首,成为该州及中国土家族第一个“国字号”节庆品牌。  相似文献   

8.
“一一日无茶则滞,三目无茶则病”,这“茶”便是为边疆少数民族分解脂肪、舒畅肠胃、增加热量,每日不可或缺的“边销茶”。  相似文献   

9.
土家饮食“三绝”与民族地区旅游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强 《民族论坛》2001,(6):47-48
集中分布于湘鄂川黔毗邻地区的土家族具有悠久的历史,他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习俗和文化传统。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旅游业的纵深发展,极具民族个性、内涵丰富的土家饮食文化日益显现出重要的人文魅力和旅游开发价值。挖掘、整理、探讨土家饮食文化中的精华,不仅富有历史文化意义,而且对于民族地区的旅游建设无疑有重大促进作用。  土家族传统的“饮”和“食”表现出鲜明的特色。本文着重探讨土家传统饮食文化精华所在,即号称“土家饮食三绝”的土腊肉、咂酒和罐罐茶。(一)土腊肉制作的程序…  相似文献   

10.
2007年是施土家族确认单一民族五十周年。经国家民委批准,5月26日,中央民族大学承办了“纪念土家族确认单一民族五十周年暨土家族牛王节庆典活动”。本次活动得到了北京市民委、湖北省民委、湖南省民委、重庆市民委、湘西州政府、恩施州政府的大力支持,两个土家族自治州,24个土家族自治县的代表和北京8372名土家族的代表一千余人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1.
藏族有句谚语“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痛”,由此可见,茶是藏族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近年来,随着藏区经济的飞速发展,藏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也随之提高,能喝上有质量保障的“低氟藏茶”更是藏区人民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12.
<正>关于茶叶,最早的文字记载应该是《神农本草经》中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这里的“荼”是茶的古体字。“荼”是苦菜的意思,这个字诠释了远古人们对茶叶的基本认识和茶叶的保健医疗功效,也从侧面对《神农本草经》中的故  相似文献   

13.
客来献茶,是我国人民的传统习俗;而云南省白族人民款待嘉宾的“三道茶”,却尤具有民族特色。在白族人家,每幢房屋内部一般分为三间,左右两间作为卧室,中间为客厅。客厅里备有一个铁火盆,上面支着一个三条腿的铁架子。客人来了,不管到哪一家,都会受到点火煨水、烤茶敬客的礼遇。白族烤茶,风格独特。主人架好火,将一只专作烤茶用的小砂罐放在炭火上预热后,再放人适量纯净的绿茶,用手不停地抖动砂罐,待茶叶的颜色呈微黄并冒出焦香的气味时,立即冲入少量沸水,便可献客,俗称“一道茶”。白族人民献茶的礼节也很讲究。自古以来“一  相似文献   

14.
“川”字砖茶是湖北赵李桥茶厂生产的老青砖茶,并非四川所产。它以香气纯正,滋味浓郁而深受蒙古族同胞的欢迎。这种“川”字砖茶煮饮能去肉食之腻,解青稞之热;能提神醒酒助消化,能恢复疲劳增加营养。故此是内蒙等地区的牧民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湖北老青砖茶生产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据《湖北通志》中记载:“同治十年,重订崇、嘉、蒲、宁、城、山六县各局卡抽派茶厘章程中,列有黑茶及老茶二项。”这里讲的老茶即老青茶,川字砖  相似文献   

15.
羁縻时期的土家族政治概况曹毅在土家族历史上,经历了巴国奴隶制时期、羁縻州县时期、土司时期和“改土归流”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这样几个主要阶段,而羁縻时期的时间最长,上起秦汉,下至唐宋。这一时期又是经过民族大融合形成稳定的民族共同体土家族的过渡阶段,“...  相似文献   

16.
关于虚幻四相境修习,包括两点,即进入印象智大坛城和本性智慧灌顶。第一,进人印象智大坛城,就是到山巅既偏僻又阳光充足的地方去,向会供曼茶罗敬献丰富的食子和祈幡,向上师敬奉金刚曼茶罗,然后虔诚祝告:“殊胜喇嘛金刚持,为了解脱我轮回,金刚萨隆密乘法,给我智慧大灌顶。”如此连续祝告三遍后,众师徒光明智遮蔽就会揭开。此时,两眼注视上师心中的蓝色一问”字,心绪不可散逸,口发“嘘”声。当听到导师最后加持之声时,必须专心致志。当上师口两“哺”决时,马上连说三遍“何谓心思,”在学生说‘甚无定准”而后张口哈气时,未…  相似文献   

17.
《民族论坛》2012,(2):31-31
“三尖”是指天尖(又名湘尖一号)、贞尖(义名号)、生尖(湘又名尖三号)。“三尖”又叫“湘尖茶”,一、二、三号的总称。  相似文献   

18.
王蒙说张炜的作品:“是从民间寻找人情味,寻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爱情、对大地、对人的肯定”。读湖北恩施州土家族作家唐敦权的中篇小说《门前有条弯弯的河》(见作者的小说集《刘维根的乡下生活》,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也给人以同样的感觉。小说通过“我”的追忆,用了7万余字的篇幅,娓娓讲述了“我”勤劳朴实的父母亲如何含辛茹苦,殚精竭虑,把“我”三兄弟培养成才——金哥当上教师,银哥当上了兵,而“我”则成了小溪沟里的第一个大学生——的情真意切的感人故事。读者从作品所描绘的土家人的历史和当代的生活画卷中,不仅可…  相似文献   

19.
<正> 中国南方的土家族,历史上也曾建立过与满族八旗制度类似的旗镇制度,学术界对此鲜有关注,本文仅述其略。旗镇制度,或称旗制,在土司统治时期,广泛存在于土家族地区。史载:湘西永顺土家族地区,“各乡在土司时,为五十八旗,……以七字为句,每一字一旗,共为五十六旗,后添靖、谋二字,共为五十八旗。此外更有戎猎镶、苗米房、鼓吹手六旗、伴当七旗、长川旗、散人旗、总管旗”。在与之相邻的“保靖土司,旧设虎、豹、广、智、谋、勇、威、驱、彪、胜、亲、利、飞、良、先、镇,共十六镇,共十六旗。”直到清代改土归流很久以后,“居民相称,犹语某人为某旗者”。在鄂西土家族地区,情况亦大致相类。如容美宣慰司等地  相似文献   

20.
一、“撒尔嗬”及其内容 在清江流域土家族聚居的崇山峻岭之中,至今流传着一种独具特色、以欢乐的跳舞形式悼念亡人的民族民间舞蹈,当地人俗称之为“跳丧”。跳丧舞,又叫跳撒尔嗬、跳丧鼓,是土家族古老的丧葬仪式歌舞,在清江流域土家族聚居区有着极其久远的历史。丧鼓有“跳丧”与“坐丧”两种形式。跳丧为亦歌亦舞,因其唱时多用衬词“撒尔嗬”,故又叫“跳撒尔嗬”。坐丧是只歌不舞,有的地方叫“闹灵歌”或“闹丧歌”等。不管是跳丧或坐丧,均需击鼓而歌,其歌词统称丧鼓歌。鄂西士家族地区的史志对丧鼓歌均有记载,其中以巴东和长阳的记载较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