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这期开始,本刊将开辟“船山研究参考资料”专栏,不定期地发表一些对研究船山生平思想有价值的资料,热忱欢迎各界人士积极为我们提供这方面的材料。本期发表的这篇资料为陈墨西(1869—1960)先生遗作。先生原名贞瑞,号潜斋,清廪贡生,湖南衡阳人,两江优级师范毕业。历任甘肃省师范学堂监督、甘肃省军政府教育司长、北伐军总司令部政治顾问、广州大元帅府简任谘议、湖南宁远及广东惠阳等县县长。全国解放后,任湖南省文史馆研究员、湖南第一届人大代表。一九五四年,陈墨西受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之托,调查船山故居及坟墓之沿革。这篇文章是他调查以后写的,其中收集了不少资料,并就如何保护船山遗迹提出了意见,颇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符定一,宇宇澄(澂),号悔庵。清光绪四年十一月十九日(1878年12月13日)出生于湖南省衡山县瓦铺子罗家塘(今属湘潭县)。幼时聪颖,从叔父学《十三经》、《文选》。数年后,入衡阳府师范学堂。1903年考入北京京师大学堂学习英语。1908年毕业,任资政院秘书。后回湘从事教育工作。先后任岳麓书院院长、湖南省公立高等  相似文献   

3.
杨昌济是学贯中西的学者和著名的教育家,力行教育经世.他主张:"知行合一",即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正确对待中西文化,既要注重对西方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又必须结合中国国情.他还强调:成大事者,必须加强修身,要有远大的理想和为实现自己理想持之以恒的毅力.杨昌济将他的思想观念利用湖南第一师范的讲台不断灌输给毛泽东、蔡和森等湖南早期党史人物群体,对他们的成长与成熟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陈天华思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天华(1875—1905年)字星台,别号思黄,湖南新化县人。他幼年生活贫苦,十五岁开始读书,后随其父到新化县城谋生,不久考入提倡新学的新化学堂。这时,正值以康、梁等人为代表的改良派掀起的维新运动在湖南广为兴起之际。陈天华在这股新学之风的吹拂下,受益不浅,“慨然欲任天下事”。1903年,他被新化学堂资送去日本留学,开始走上民主革命道路。1904年,他同黄兴、宋教仁等在长沙组织华兴会。1905年  相似文献   

5.
廖磊传略     
廖磊,字燕农,广西陆川县清湖乡上坡村人,1891年(光绪十七年)2月2日生。幼年时家贫,仅在私塾读过三年书。1906年,廖十六岁,到桂林考入广西陆军小学堂第二期,与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为先后期同学。1911年在桂林陆军小学堂毕业,转入湖北陆军第三中学堂第二期。是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在武昌起义,廖磊与陆军中学第一、二期同学一起组织学生军参加起  相似文献   

6.
白薇(1894~1987),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原名黄彰,湖南资兴秀流人.她于1918年远渡日本,后考入东京御茶之水高等女子师范,主修生物,并自修了美学、佛学、心理学等科目.  相似文献   

7.
赵尔巽与湖南近代教育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尔巽(1844-1927年),字公镶,号次珊,又号无补,汉军正蓝旗人.原籍辽宁铁岭,世居山东泰安.署户部尚书、盛京将军、湖广总督、四川总督、东三省总督等职,是清末满洲贵族中少有的干才,也是当时比较有见识和作为的封疆大吏.赵尔巽于1903年4月至1904年6月担任湖南巡抚,是清末湖南颇有影响力的巡抚之一.抚湘期间,他励精图治,厉行新政,并把发展教育作为新政的"首务"、"急务"、"第一要务",大力进行书院改制、整顿原有学堂、开办新式学堂等活动,极大地推动了湖南近代教育的发展.而且,赵尔巽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具有鲜明的特色,在清末新政时期的督抚大员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对我们今天发展教育事业仍不乏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宋绍唐(1877-1921),字尧臣,鲁西南曹州府菏泽县(今山东菏泽市牡丹区)人,清末拔贡。1902年9月考取山东大学堂师范馆,次年6月获派公费留学日本。在日本东京,宋绍唐经徐镜心介绍,于1905年10月9日加入同盟会,成为菏泽县乃至曹州府所辖11州县第一个同盟会员,同时也是山东地区早期同盟会员之一。回国后,宋绍唐以培养革命人才为己任,约集同志,先后创办了东阳寺小学堂、曹州普通中学堂、南华女塾等多所新式学堂。其后,宋绍唐更与王鸿一等人成立了曹州同盟会员组织,创办了  相似文献   

9.
黄兴谱名黄仁牧,学名黄轸,字岳生,号杞园、廑午,又写作竞武、堇坞、堇午、庆午、琴五、近午等,后改号为克强。1874年10月25日(清同治十三年九月十六日)出生于湖南省善化县龙喜乡(今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黄兴镇)杨坨村凉塘。1912年10月28日,因为从事革命活动而背井离乡达八年之久的黄兴,从武汉乘船返回湖南,船过洞庭湖岳阳楼时赋诗一首:"借得唐人诗一句,洞庭秋水远连天。中流自有擎天柱,明月多情照客船。"与中流  相似文献   

10.
段德森教授     
段德森,男,1937年生。湖南华容人,毕业于湖南常德师范专科学校。现为岳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主讲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训诂学、逻辑学等课程。曾任中文系主任、教务处处长等职。从1992年10月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主要研究方向是古汉语语法学、词汇学。出版和发表论著300余万字。主要著作有:《实用古汉语虚词详释》(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80万字。1990年更名为《实用古汉语虚词》再版。获湖南省语言学会优秀成果奖),《简明古汉语同义词词典》(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92万字。获湖南省第二届…  相似文献   

11.
刘大白传略     
<正> 刘大白在“五四”初期,便投入新文化运动,是新诗的倡导者之一。他既是一个文学史家和文艺批评家,又是一位文学家和音韵学者,著作很多。这样一位在我国现代文化史上具有多方面才华和成就的学者,我们无论如何不能遗忘。刘大白于1880年10月2日出生在浙江会稽县(今绍兴)平水村一家读书人的家里。大白原姓金,名庆棪,孛伯贞,号清斋。从三岁起,就由祖父教他读书识字。六岁时从孙旿堂先生读书。祖父管教严格,大白九岁时就学做诗。后师承陈莲远先生习试帖律赋之类。他求学勤奋,于旧学功底扎实,曾膺拔贡入京揭选。时适逢父丧,遂罢。后曾任绍兴师范学堂及山会小学堂教员。课余研究数学,考释算学名词,有其独到之处。著有《未见书室算稿》数种  相似文献   

12.
皮锡瑞(1850-1908)字鹿门,长沙府善化县人。他早有经世大志,力主“通经致用”,不仅是中国近代今文经学的一代大师,也是晚清湖南新政运动中一位重要的宣传家兼实干家。在积极参加戊戌维新和清末兴学的实践中,他认真思考中国应如何变改旧法、学习西方,提出不少深有见地的改革主张,反复强调要以“实事求是”作为变法的指导思想,体现出鲜明的理论特色。本文综合皮锡瑞的有关言论,对其变法思想的两大特色加以评述。一、反对“扫地更新”的渐变论皮锡瑞早在1873年的《王安石论》中,就提出“琴瑟贵乎更张,而猝然更之,则弦绝”,主张改革要谨慎从事,…  相似文献   

13.
陈中凡自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于1888年9月29日生于江苏省建湖县上冈镇七里庵乡。父亲以教私塾为生。我原名钟凡,字斠玄,号觉元,现名中凡。童年时在家乡随叔父陈玉澍和二哥读书,1903年(十六岁)到镇江承志中学堂求学。次年转学淮安中学堂。1909年(22岁)入南京两江师范学堂读书,周末常在会陵刻经处听讲佛学,遂引起对哲学的兴趣。1912年(25岁)在上海沪江大学补习英文一年,旋考入北京大学文科哲学门学习。当时崇仰蔡元培先生的自由主义,偏于唯心学派。1917年夏毕业,  相似文献   

14.
湖南时务学堂创办于1897年,是湖南近代最早的新式学堂。《湖南时务学堂略志》载:“湖南之有学堂,以此为最早,丁酉、戊戍(897~1898)间,有最高学府之称。”时务学堂既是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的一个重要阵地,又是旧式教育向新式教育转变的一个典型代表,它还是戊戌维新期间全国屈指可数影响较大的几所学校之一。梁启超说:“国中学校之嚆失,此其一也。”时务学  相似文献   

15.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清同治初),为政治外交方面的需要,洋务派官僚陆续创办了一些培养翻译人才的专门学堂。这是中国近代新式学校的始祖。但是,直到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朝廷才正式发布“上谕”:“除京师已设大学堂应行切实整顿外,著将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各府厅直隶州均设中学堂,各州县均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著名该督抚学政切实通筹认真举办。”  相似文献   

16.
马勇 《晋阳学刊》2011,(2):101-107
湖南时务学堂在不太长的时间里培养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知识人,为稍后开展的维新运动以及后来的一系列政治运动输送了人才。首批40名学生在此后10余年大半死于国事,为中国社会进步立下了不朽功勋。这是湖南时务学堂值得夸耀的成就。然而遗憾的是,湖南时务学堂并没有坚持办下去,随着梁启超等新势力的介入,学堂内部矛盾逐渐显现,与外部的冲突,特别是与湖南省内各种力量的冲突也日趋严重。过去的研究将这些冲突一概归并为新旧势力的冲突,以为湖南旧势力无法容忍梁启超等人的新思想。其实,平心静气重新检讨各派势力的言论与主张,我们不难发现时务学堂内外冲突可能并不像过去所描述那样,新者皆新,旧者全旧,而是别有原因在。  相似文献   

17.
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鲁迅,在他战斗的一生中,贡献是多方面的,在教育工作上,也同样给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一九○九年从日本留学回国以后,先后在杭州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绍兴府中学堂、绍兴师范学堂等校任教。到北京以后,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世界语专门学校、集成国际语言学校、黎明中学、大中公学、中国大学等八所学校兼课。后来由于军阀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南方,由厦门到广东,仍然从事教育工作。他先后教授的课程有生理学、化学、博物学、中国小说史、文艺理  相似文献   

18.
周谷城(1898—1997),湖南益阳人。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杰出的爱国民主战士和政治活动家。1932年秋至1942年,周谷城受聘于暨南大学,担任教授,并一度兼任历史地理学系主任。1913年周谷城进湖南长沙省立第一中学读书,1917年考进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英语部就读。在北京读书期间,他积极投身“五四运动”。1921年大学毕业后,周谷城回长沙担任湖南省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英文和伦理课教员,与在该校小学部担任主事的毛泽东成为知交,他们相互交换、借阅马列主义和进步书籍。周谷城还参加湖南农民协会,参加湖南农民讲习所,并担任讲师。1927年周谷城受毛泽…  相似文献   

19.
夏明翰(1990-1928)字桂根,系湖南省衡阳县洪罗庙礼梓山人.1917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三甲种工业学校.五四运动时期,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曾任湘南学联负责人.1920年秋,与封建家庭决裂,奔赴长沙闹革命.在以后的革命生涯中,曾任中共湘区执委委员兼农运书记、全国农民协会秘书长,展转湖南、湖北等省城乡,发动和组织群众,开展革命斗争.1928年3月,因叛徒告密,夏明翰在汉口被捕,3月20日英勇就义.夏明翰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和大革命时期的革命活动家,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其爱国主义精神是屹立在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丰碑和永远激励后人前进的思想典范.  相似文献   

20.
《学术界》2004,(2)
历史上,东南大学曾有“学府圣地”和“东南学府第一流”之誉,这是对东南大学百年来兴学创业的最好诠释。东南大学前身是创建于190 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高等学府之一,后历经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工学院等重要历史时期。从两江师范学堂“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理念,到“民族、民主、科学”的南高精神;从国立东南大学“止於至善”的校训,到国立中央大学“诚、朴、雄、伟”之学风,一种为发展科学、振兴中华而自强不息、不懈奋斗的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东大人创造了辉煌的业绩。东南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