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网络公共领域中的微博媒介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共领域与传播媒介的关系历来受到高度重视,微博的出现更是给公共领域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并最终形成了网络公共领域.微博是草根媒体中最耀眼的明星,具有其他媒体所不具有的优越性.以梳理公共领域理论发展脉络为基础,提出网络公共领域的概念,从低门槛效应、交流开放平等、传播速度快、舆论放大等方面探讨微博作为网络公共领域的媒介的可能性,同时也从微博信息口水化、公众消逝速度快、数字鸿沟、娱乐倾向方面论证微博在形成网络公共领域方面的弱势,确认微博可以作为网络公共领域的媒介. 相似文献
2.
刘继荣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8(5):123-127
作为公共领域发展史上一个特殊存在形式的网络公共领域实现了公共领域的"大众化"转型,较之于传统公共领域扩大了参与主体,讨论内容也更加多样和全面。它不仅催生了中国公民的参与意识和权利意识,而且通过舆论压力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政治强制行为的发生和国家权力的肆意延伸,对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公民合法权益和释放社会压力、缓解社会矛盾等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发展远不够成熟,需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提升网民公共理性和公共情怀,突显其"公共性"本色。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项政策工具,网络实名制在推行过程中引发了各方议论。这些议论背后,实质上是涉及多方的政治诉求,也隐藏着建构我国公共领域的风险。以网络实名制为切入点,梳理中国近年来实名制政策的变迁历程;以政府、公众和网络运营商三方为分析视角,探讨各自背后的利益诉求与风险。作为哈贝马斯语境下典型的"公共领域",实名制无法将虚拟网络的公共性和批判性有效发挥,反而对其成长产生负面影响。基于对我国网络公共领域构建中的责任和困境的论证,总结网络实名制推进过程中的三种错误,即绝对自由主义,实名与匿名对立和推进过程中的一步到位;提出建构虚拟公共领域的两条路径和三个关键。 相似文献
4.
李传军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3):284-288
当下网络公共领域呈现“主体独立性”消解、“交往理性”缺失和“公共性”异化的状态,因此,建构网络公共领域的基本秩序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建构网络公共领域的基本秩序应从以下方面着手:完善互联网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实现政府业务流程再造,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增强政府驾驭新媒体的能力,构建政府与民众沟通的新平台;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正面引导作用;培养网民的公民意识和公民素质。就网络公共领域的治理而言,合作治理是一种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5.
网络事件、网络话语与公共领域的重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3年以来,我国发生了一系列的网络事件.这些事件的共同点是,事件最初通过互联网引起公众的注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网络开始搭建起一个公众自由言论的平台,成为一个针对社会问题的公共讨论空间.网络话语已经成为公共讨论得以延伸到各个领域的重要力量,并对社会现实产生广泛影响.一个基于网络虚拟空间的话语力量的兴起,正在塑造出我国公共领域的新型结构,改变着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格局. 相似文献
6.
郭玉锦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6):1-6,16
网络舆论和网络公众舆论是理解网络公共领域的关键概念。文章通过对舆论和公众舆论、网络舆论与网络公众舆论的诠释和辨析,厘清了舆论与公众舆论不同、网络舆论与网络公众舆论不同。文章指出,网络舆论是上网者随意、随感而发的话语;其中带有"良知"及成见且带有情绪化倾向。而网络公众舆论要求参与批判讨论并赋予了公共精神和批判性的含义。这有助于网络公共领域建设和适宜发展。 相似文献
7.
8.
郭彦森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15-19
剔除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中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具体内容,把它抽象为普遍适用的真理,然后类推网络公共领域的涵义、特征和作用,是对哈贝马斯理论的过度依赖和简单套用。深化对网络公共领域的研究,需透过网络回到现实生活中,对其所指对象、内外部边界做出明确的区分。客观认识网络公共领域特征的复杂性,既肯定其优点,也不否认其不足。尤其是应从更宽广的视野来认识网络公共领域的政治参与功能,批判、抗争的方式虽必不可少,但不是也不应成为最主要的形式,合作性参与及其转化形式才代表网络政治参与的趋势和方向,也才能真正充分发挥网络政治参与的优势和建设性作用。 相似文献
9.
吴曼迪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196-197
网络的出现提供了一种新的媒介形态,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的话语霸权地位,其双向、互动性的传播模式,开放、自由的传播平台,对公共领域的建构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旨在以网络论坛为例透析新媒体在公共领域建构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所谓网络公共领域,就是具有独立、理性评论能力的网民以社会公共事务(特别是公共政治事务)为讨论内容,以网络论坛、博客为主要载体形成的一种公共领域。当代中国的网络公共领域主要具有三方面的政治功能: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协调空间,维护社会稳定的政治参与新路径,推进协商民主的新方式。 相似文献
11.
翟嫦娥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4):393-395
网络传播是一种新型的大众传播模式,传播过程具有迅捷、自由、互动的特征。在此传播模式中形成的公共事件是网络舆论膨胀的产物,是群体意愿和力量的体现,具有强烈的现实干预功能。公共事件的形成受诸多因素的综合制约,其中新旧媒体的联合报道是主要推动力,决定着公共事件的社会影响力;网民的娱乐心态亦是贯穿始终的心理机制,对公共事件的性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陈丽江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0(2):44-46,89
由Mouton de Gruyter出版社2008年在德国柏林出版的《应用语言学》系列丛书之四一一《公共领域中的交际》,涵盖了公共领域中语言和交际的方方面面,从公共领域传播研究的理论基础到具体的商业、政治和媒体公共领域,囊括了(批评)话语分析学者、语类研究学者、媒体研究学者以及政治学和社会学研究学者们从不同视角涉及公共领域中出现的话语交际诸问题的研究,充分体现了丛书的跨学科性质和以“解决语言交际和传播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提高交际能力”为目的的新型应用语言学研究特色。 相似文献
13.
搭建人文关怀的社会平台--从公众需求看大众传媒作为公共空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福平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4):24-31
公共空间是随着现代公民社会的产生而出现的,是现代化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表征。与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不同,大众传媒作为公共空间,能彻底改变过去那种事实上的单向传播(灌输)模式,使双向对称传播(互动)得以落实,从而真正成为公民与政府、政权政治与政权外政治联系的桥梁与纽带,即通过体恤民众,满足民众的精神诉求,培养民众作为现代人应具备的自主意识和责任意识,在沟通协调中促进政府与公民相互间的了解、理解和信任,争取公民对政府的自愿合作与对政治的自觉认同,在社会上树立起公共精神品格,使自身成为引导民众、促进民主的"文化场"。大众传媒作为公共空间既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又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与发展:大众传媒作为公共空间更为关注人本身,更有利于满足人们的交往需求、尊重需求与认同需求;大众传媒作为公共空间着眼于让公众舆论发出自己真实的声音,更有利于满足公众政治参与的需求;大众传媒作为公共空间更为关注人的生存与处境,更有利于公众缓释精神压力,增强社会联系。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公共领域的嬗变与有限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建华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6):65-68
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分野是现代生活的一个基本状态。从阿伦特对公共领域的提及和关注到哈贝马斯对公共领域的历史追溯,从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公共领域的孕育到嬗变,从社会转型中对公共领域的呼唤到网络社会崛起中公共领域的有限建构,公共领域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渐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赵亿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0(2):101-104
网络论坛因其自身的技术特征被众多的学者认为是构建理想公共领域的良好平台。本文引入“公共领域”理论,在分析“公共领域”构成要素的基础上,将网络论坛置于传播学、政治学与社会学框架中,并结合“重庆钉子户”事件,对强国论坛、网易、天涯杂谈三个不同类型的网络论坛中关于此事的言论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网络论坛呈现“公共领域”的雏形,但与“公共领域”还存在很大差距,无论是官方型网站、商业型网站还是在民间型网站都无法承担构建理想“公共领域”的重任,而且网络论坛中,“理性精神的欠缺”、“广泛参与和有效对话之间的二难”、“共识与民意的差距”、“知识分子与网络论坛中话语霸权的呈现”等都是网络技术自身无法克服的困难,也是构建理想公共领域的“瓶颈”。 相似文献
16.
刘继荣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2(6):196-200
良好的政治生态是政治发展追求的目标.公共领域作为公众话语表达和舆论监督的政治参与平台,对国家政治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当下中国,“私民意识”“顺民意识”和“官本位意识”等因素严重制约了民众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并产生了不利于政治生态建设的消极影响.作为一种公众“在场”的参与型民主政治,公共领域就是要使决策者接受公众的审视,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为此,党和政府应该大力提升公众政治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完善公众话语表达的制度保障和法律保障,主动加大政务公开力度,积极利用舆论监督优化政治生态. 相似文献
17.
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中提出了"公共领域"一词,并指出了公共领域与大众传媒、公共关系千丝万缕的联系。他曾明确表示大众传媒和公共关系的发展挤压甚至侵占了公共领域的空间。哈贝马斯的推论适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社会现实,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到了21世纪这样一个网络大领风骚的时代,公共领域不是转型了,而是回归了。 相似文献
18.
陈堂发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7-40
网络媒体具有的聚众与动员网民的强大能力,使得网络舆情的调控理念更需谨慎:基于政治意识形态呈现形式或政治意识形态问题已经生活化,舆论主管部门应该以常态化思维敏锐识别与把控现实事件与冲突在网络场的呈现与演变。网络媒体在以"恶"的社会价值观腐蚀、消解并取代"善"的社会价值观方面具有不言自明的威力,遏制"恶"的社会价值观内容充斥网络空间,应强化行政监管力度。危及国家主权利益、政权利益的非法网络言论应该依法严格禁止,对于具体事件或个人过失行为的批评言论应该给予适度自由,对其监管以民事侵权责任的约束为限制条件。 相似文献
19.
网络时代科技传播的碎片化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道才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2):56-60
网络时代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传播的碎片化。科技传播要发展,就必须适应这一新的传播环境,实行碎片化传播策略。文章论述了科技传播实行碎片化策略的背景、必要性和当前存在的问题,重点探讨了碎片化策略的具体方法:运用与调动多种传播媒介来传播、普及科学知识,将传播对象细化,按照不同类别、不同层次和要求进行传播,将科技知识和信息穿插在不同版面(栏目)空间进行传播,运用不同途径和方法进行传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