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在文化觉醒和文化自觉时代背景下中国学术话语体系重建的内在动因:中国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逐渐摆脱它对于外来学术话语框架的制约,从而提出植根于自身文化土壤的学术话语。在此基础上,阐释了促进中国文化传统在新时代的重建和面临的三重思想任务,进一步探索中国学术话语体系重建可能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在文化觉醒和文化自觉时代背景下中国学术话语体系重建的内在动因:中国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逐渐摆脱它对于外来学术话语框架的制约,从而提出植根于自身文化土壤的学术话语。在此基础上,阐释了促进中国文化传统在新时代的重建和面临的三重思想任务,进一步探索中国学术话语体系重建可能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方光华 《浙江社会科学》2012,(12):108-113,163
国学原指国家设立的教育机构及其所教育的内容,目的是使贵胄子弟接受礼乐文化、军事技能、驾驭技术、政治典章、自然科学等方面的教育,成为社会精英。近代以来,国学的含义有所变化,有的认为国学是本国固有学术及其包含的独特精神,有的认为国学是中国传统学术体系,还有的认为国学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及研究它的现代学术形式。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国学在中国重新出现热潮,既是"人文忧思的盛世危言",又是民族文化价值体系建设迫切需求,更是全球化进程中文化价值互补诉求的反映。它越来越聚焦在中华文明独特的核心理念。国学研究能否深入开展,取决于能否真正了解中华文明在过去、现在和将来对人类文明已经做出和可能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稿约     
《江苏社会科学》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大型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本刊设经济学、法学、政治学、哲学、文学与文化、历史  相似文献   

5.
中国学术刊物的发展与学术为本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刊物应当在建构中国学术传统和实质性地推进中国学术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它应最大化地支配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和方向,亦应在学术生产和学术传统的建构方面不遗余力。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刊物在一定意义上丧失了其作为研究者个人学术研究的知识参照作用和引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实质性作用,其根本问题在于整个学术界还没有充分意识到学术论文以及刊载这些论文的学术刊物所具有的知识意义。因此,中国学术刊物应建构和加强明确的学术自主性和学术责任感,能够在学术刊物和学术发展之间明确定位,以期推动中国未来学术传统和学术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6.
经世实学与中国学术的近代转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长义 《江汉论坛》2005,(12):86-92
近代学术在中国的发生发展,固然深受西学的刺激和影响,但它毕竟不是西学的简单位移,而是中国人在近代历史环境中所作的一种文化创造,中国传统学术文化本身就蕴含着由“旧学”走向“新学”嬗变更新的内在动因——经世实学。因此,我们在考察中国近代学术的特点及形成史时,既要注意“西学东渐”这一横向运动历程,更要探索中国古代学术与近代学术这一纵向运动的历史联系。  相似文献   

7.
稿约     
《江苏社会科学》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大型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本刊设经济学、法学、政治学、哲学、文学与文化、历史  相似文献   

8.
近现代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变革的历史反思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根深蒂固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近代以来虽历经冲击,但其影响至今仍不绝如缕,成为中国走向全面 现代化的深层障碍。本文在对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演变作—历史反思的基础上,从政治制度建构、文化 启蒙、商品经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再认识以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久化的科学评价等若干方面,提出了实现传统 政治文化的创造性更新和转换的若干思路。  相似文献   

9.
尹保云 《学术界》2008,(1):127-133
前些年学术界关于人文底蕴与学术创新的关系的讨论,是在概念模糊的基础上进行的.本文指出,人文底蕴概念的核心是历史时间上的区分,即有"传统的"、有"现代的".现代人文底蕴主要以个人权利与自由的原则、方法怀疑论的精神和现实历史图式的原则为标志,它不仅与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的基础理论直接相连,也通过影响学术环境、学术气质与治学方法而决定整个学术创造.国内学术界90年代以来的有些创新的探索与尝试其实是违背人文底蕴原则的,中国学术振兴需要等待现代人文底蕴的奠定.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现有的全球发展观念,对各种西方理论和学说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为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为回应时代的挑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推动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体系的建构,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先后与西北大学、黑龙江大学联合举办了第三届中国社会科学前沿论坛(2009年9月,西安)、第四届中国社会科学前沿论坛(2010年8月,伊春),围绕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当代建构这一话题展开讨论。根据两届论坛的研讨情况,我们组织了这组专题文章。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邴正教授认为,当代哲学主题与话语系统应随文化发展的要求及时转变,应从文化反思与批判入手,从建构具体的文化理念入手,从文化承传与文化创新入手,探索新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1.
和谐文化的核心问题及实现路径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是文化的两种基本形态,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关系问题是破解现代文明发展困境的时代主题,也是和谐文化的核心问题,和谐文化应该体现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只有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比翼齐飞”,才能突破传统文化的藩篱而实现文化现代化,发挥和谐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和谐文化的特质为和谐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即从思想层面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和谐文化建设的指导原则,从实践层面到教育层面,努力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统一。  相似文献   

12.
"钱学森之问",点中了我国创新人才成长的命门,事关中华民族的长远未来,具有极深的思想文化内涵。现代科学与人文关系在中国的产生,是其产生的思想背景;科学和人文在我国近现代历史上的聚散离合,则蕴育了其产生的整个过程。透过历史的表象,从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角度深入思考可见,"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有待解决的问题;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的实用化取向,是我国文化现代转型亟待完成的任务;而正确处理好中西方价值观念之间的关系问题,创新与构建适应时代要求的新文化与新观念,则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3.
现代科学技术对现代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科学技术已成为影响现代文化的最主要因素 ,其表现为 :现代科学确立的新的世界观影响着文化 ;现代科学技术产生了双重的社会意识及文化效应 ;科学技术在文化中的含量日益增大 ,已成为人的教育和发展中的首要因素 ;现代科学技术创造的新的生产模式和生活方式与文化结合 ,形成了新的文化式样 ;科技与文化的联姻 ,大大增强了文化的影响力 ;现代科技成为促使文化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相似文献   

14.
社会科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在学科归属、方法论特征和时代性关联上面临被不同的视野加以分割的遭遇,从而也陷入了划界的困境。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之后,一种超越分割性的划界而走向融合的趋向正在成为当代社会科学中显现出来的新特征。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一样,也在走向大科学的新时代。其中主要的方面,包括在学科归属上超越科学与人文的分裂,在方法乃至本体论特征上超越实在论与建构论的隔阂,在时代关联上超越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区划。一部社会科学的历史,正在成为超越视界的局限、超越学科的藩篱、超越划界限制的历史;而实现了这些超越境界的社会科学,无疑可以在社会发展的伟业中产生更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西学东渐过程中,中国近代学术思想逐渐完成了从"文学的"到"科学的"的转变。科学以其"分科之学"的名义,给中国带来了现代的知识分类体系——前此本为经学之附庸的各类学科,逐渐变为独立学科。然而,在此过程中,人文学科为了反抗经学的压制,明显表现出社会科学化的取向,由此也导致中国学术研究人文传统的失落。时至今日,无论是学科的自我追求还是学科的评价机制,都已将人文学科推到"两头不靠岸"的尴尬境地——既无法达到自然学科、社会学科的严谨精密,又丧失了人文学科自我的主体性。面对人文学科边缘化、人文研究失去学科自信的现实境况,人文学者应该而且可以凭借自己的研究和思想创造力,为社会提供新的思想、理念和价值理想,以重建文化,重建价值理想。文学研究尽管可以用史学考证来丰富其研究方法,但也要恢复精神体验的诗学传统;史学不但要以史料学来夯实研究的基础,也要致力于把握中国社会过去的脉络、当前的性质和未来的走向;哲学不但要经受现代科学和逻辑的洗礼,也要致力于对时代精神框架的批判和建构。只有认识到人文学与社会科学有着不同的学科价值取向,肯定人文学"体验之知"的学科致思方式,以及它在特定空间范围内探讨人类本质和价值信仰的特质,才能确立人文学的独立性与主体性,才能站立于"学林群雄"中不为其他强势学科吞并,并形成"自是一家"的学术领域。  相似文献   

16.
浅谈如何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行,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如何构建卓越的企业文 化,已经成为每个企业应对市场竞争的内在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感悟现代企业文化,对于实现中国企业改革与发 展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这两种价值追求和价值取向对于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都不可缺少。从根本上说,它们是互补、互渗、互动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是当代文化的主流趋势,也应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当代中国,高科技精神是科学精神的体现和发展,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集中体现了新人文精神。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要大力推进高科技精神与新人文精神的融合、统一。  相似文献   

18.
刘德龙 《齐鲁学刊》2006,2(6):37-42
在我国文化安全受到严峻挑战的情况下,大力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和紧迫性。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精华与糟粕共存的庞杂的文化积累,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科学地认识传统文化,以冷静、客观的态度辨别其中的精华与糟粕,坚持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有利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有利于科学发展,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原则,通过社会传播、学校传授、家庭教育、立法保护等渠道和对策,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19.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及其向社会的全面渗透,其异化现象也日渐凸显。科技异化的主要根源在于科技的“资本主义应用”。最彻底的人文救赎莫过于消灭阶级。但是,在两种制度共存并且必将长期共存下去的大背景下,当下的人文救赎选择只能是矫正现代性的理性偏向,整合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落实科学发展观;弘扬“和谐”思想等。通过这些改造人类主观世界的措施来抑制或杜绝人类对科技的“资本主义应用”。  相似文献   

20.
中华科学文化在近代落后于西方,但是在古代中华科学技术曾经领先于世界,对于世界科学进步起着不可磨灭的贡献。本文试从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及用人制度的推动作用、教育机构对科学知识的普及作用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几个角度分析促进中华古代科学文化发展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