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 毫秒
1.
文章从高等教育中的若干性别差异现象出发,揭示了在社会性别刻板印象和社会性别权力结构深刻影响下,高等教育中人们长期习焉不察的性别权力关系;探讨了高等教育机构的性别不平等机制,尤其是高等教育机构时父权社会中性别权力结构的复制和再生产机制.  相似文献   

2.
妇女解放进程的推进及对性别平等的深入思考使性别差异成为女性主义理论家共同关注的一个主要哲学问题。他们分别从本质主义和社会建构的视角对性别差异的生成逻辑展开了争论。这些争论及在实践层面对这些理论的践行,诱发了去性别差异的不平等与重视性别差异的不平等。鉴于此,正视性别差异,促进性别差异与性别平等的动态平衡成为推动人类全面发展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3.
包大为 《江海学刊》2022,(2):58-65+255
启蒙运动以来的政治实践体现了对自然的机会不平等的反抗,其中既包括血统、等级所维系的机会不平等,还包括了宗教信仰、种族乃至外貌所维系的卡理斯玛支配。尤其在18世纪以来的自由主义治理技艺中,机会平等成为了治理合法性的来源。曾经被自然的先天因素所决定的社会等级及其不平等的生存条件,不仅由于其偶然性而被排除出了正义原则,更是由于其非理性的基础而得不到道德的承认。但是,面对阶级社会注定无法消除的机会不平等现象,特别是面对技术—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所造就的“世袭”统治结构,试图调和“搭便车”的话语资源日渐匮乏。历史唯物主义则穿透了普遍犬儒的当代意识形态外壳,揭示出阶级化的机会不平等的必然性与不合理性,为当代无产阶级指明了以机会平等作为客观结果的政治事件的实践方向。  相似文献   

4.
农村教育领域的性别不平等与贫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农村教育领域的性别不平等主要表现在对子女教育期望的性别差异、学校设置性别意识的缺失、家庭教育资源分配的性别差异、男女生受教育年限的差异等方面。传统的观念、传统劳动分工模式和社会安全保障体系的缺乏等因素影响了农村教育的性别模式,贫困也是影响教育性别不平等的重要因素。中国贫困农村的农户由于多种生计资本供给不足,而呈现出非常典型的男孩优先的教育模式,从而导致妇女陷入多元贫困状态。  相似文献   

5.
试论高等教育机会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机会问题历来受理论界、社会和政府关注。我国高等教育机会目前存在不平等现象 ,其根源是社会分工的不同 ,如我国还存在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及若干阶层。从我国的实际出发 ,要消除这种教育机会不平等现象 ,应处理好效率和平等的关系 ,并注意公正 ,同时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7.
本文利用实证资料深入分析了社会转型过程中就业机会性别不平等的变化模式,认为社会转型具有多重纬度,快速的市场转型使得就业机会性别不平等问题明显化,就业机会性别不平等是市场转型与不平等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并对已有的研究模式进行反思,认为在认识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不应刻意追求"统一"模式,而应该致力于贴近具有多重纬度的真实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8.
刘淑华  王立波 《学术论坛》2007,30(7):201-204
教育机会不平等起源于对教育平等的研究,如今已经成为解释教育不平等问题的一个核心概念.文章就学术界对教育机会不平等问题的研究状况作出了较为全面的归纳和整理,从教育机会平等概念的演变、发展、类型、成因、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回顾,以求对教育机会不平等的研究做个深入的述评.  相似文献   

9.
宋韬 《理论界》2006,(4):115-116
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性别差异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本文从城乡居民家庭经济收入、城乡人口的文化程度、农村父母对子女受教育期望以及城乡教育条件等几方面探讨了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性别差异中的城乡差异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不平等的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会不平等会通过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机制周而复始、代代相传,导致我们称之为的不平等的困境。它会降低效率,阻碍全面发展。巨大的机会不平等本质上是应当反对的,每一种文化、宗教和哲学传统都提出了观点,认为为了其自身的利益,应当注重平等,并且,大量的证据表明,总体而言,平等也是有助于追求社会长期繁荣的。本文并不关注结果的不平等(如收入),而是关注按照机会平等原则所表达的平等的观念。对于政策制订者而言,要提供更高程度的平等,在国内,他们应当投资人力资本,拓展获得公正、土地和基础设施以及社会服务的机会,促进市场公平;在国际,他们应当关注全球市场的功能和管理市场的规则。  相似文献   

11.
经济增长本身并不足以改善性别不平等状况,即性别平等并不完全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它需要坚定的政治承诺和可持续的政策机制。如果仅仅依赖财富的增加,认为生产力的发展自然而然会带来妇女地位的提高;或把经济发展和性别平等对立起来,牺牲弱势群体的利益以求得经济发展,这种片面的发展观和经济决定论不但会导致性别平等事业的停滞和倒退,而且也不会真正推动经济的发展。因为以发展市场经济为目标的经济改革弱化了国家对妇女的保护,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劳动力市场上男女之间的不平等和在工资、招聘、提升等方面对女性的歧视。  相似文献   

12.
13.
中国基础教育领域中的机会不平等及其变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把握教育不平等的变化方式与变化条件是推进教育公平不可或缺的研究工作。因能力分化和结构授予所导致的机会不平等具有不同的变化机制,而家庭资源因其禀赋差异对两类不平等的影响各有侧重,为此,家庭资源可区分为内生性与外依性两种类型。基于第三、四、五次中国人口普查数据,就1976年至2000年间中国基础教育领域中的机会不平等及其变化进行的实证检验表明,内生性家庭资源因其较少受外部社会条件和社会过程的干预,它们导致的教育不平等将是持久而稳定地增长的;而外依性家庭资源对机会不平等的影响则可能因教育扩展或其他大规模的平等化社会过程而下降,也可能在相反的社会条件下被强化。  相似文献   

14.
齐艳英 《理论界》2007,(7):95-97
社会性别是相对于生理性别而产生的一个概念,是近年来国际上分析男女平等的重要概念。社会性别平等要求男性和女性的不同行为、期望和需求均能得到平等的考虑、评价和照顾。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某些方面,男女两性的发展差距有所加大。各种造成男女地位、收入、权力悬殊的因素,正在不断改变着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又由于我国的幅员辽阔,情况多样,社会性别状况在不同地区、在城乡之间、在不同民族群体中是不平衡的。因此,对于男女平等,不能只强调字面意义上的、形式上的平等,更要强调现实生活中的、实质上的、结果上的平等。男女平等不仅需要在法律中明确规定男女平等,更重要的是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实现男女平等,真正为男女两性的发展提供同等机会,从而实现结果上的平等。  相似文献   

15.
杜永红 《江淮论坛》2005,(6):166-169
在大众化进程中仍然严重存在的高等教育机会不均等并非大众化就能自然消除,它还受着经济、制度、政策、质量等深层次因素的制约。为此,应在大力发展社会经济文化的基础上,从制度安排、政策调整等层面采取积极措施以有效促进这一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广阔的制度变迁背景下重新审视中国“收入-幸福悖论”的发生机制。“收入-幸福悖论”即经济增长与国民幸福感停滞不前并存的现象在中国已初现端倪,是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的突出障碍。现有研究通常假定某种中间变量“作祟”才导致该悖论出现。本文提出市场化改革是中国经济增长与国民幸福感停滞的共同原因。市场化改革提高了人均收入的同时使“才能+努力=成功”绩效主义和机会平等理念深入人心。然而,上述理念盛行并不能自动根除现实中的机会不平等。当高涨的绩效主义预期遇上收入机会不平等加剧的社会现实,人们将产生相对剥夺感进而降低了幸福感。本文为上述假说提供了经验证据,为破解我国“收入-幸福悖论”和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论机会平等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机会平等的涵义至少应包括生存与发展机会起点的平等、机会实现过程本身的平等、承认并尊重社会成员在发展潜力方面的“自然”差异及由此所带来的机会拥有方面的某些“不平等”。机会平等可分为“共享的机会平等”、“有差别的机会平等”和“形式上的机会平等”、“实际的机会平等”等类型。影响机会平等的主要因素有个人的天赋、家庭、教育、职业等等。政府在创造机会平等中应承担重要责任  相似文献   

18.
医疗需求作为有效健康产出的投入要素,机会平等至关重要.本文依据机会不平等理论,将影响城乡居民医疗需求的因素分为三类,分别是禀赋因子、环境因子、制度因子,并将环境因子和制度因子归为医疗需求的机会不平等因素.本文应用CHNS 2009年的截面数据建立城乡居民医疗需求的样本选择模型.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控制了禀赋因子和环境因子的前提下,参保的制度类型、共付率等制度因素对于城乡居民的医疗需求和医保补偿都具有显著的影响.逐步缩小城乡制度差距,平滑机会不平等因素对城乡居民医疗需求的影响,应是政府医疗资源再分配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自 1 940年以来的 60年里 ,中国社会教育机会分配形态的变化趋势经历了两个截然相反的发展阶段。 1 978年以前 ,教育机会分配从一种极度不平等的状态向着平等化的方向演变 ;而 1 978年之后 ,教育机会分配的不平等程度逐步增强 ,家庭背景及制度因素对教育获得的影响力不断上升。本文基于一项全国抽样调查数据 ,对这两个阶段的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变化趋势进行了系统描述和分析 ,并得出结论 :意识形态及政府相关政策的变动导致了教育不平等的弱化或增强。  相似文献   

20.
促进性别平等,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实现男女共同发展,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公共政策的价值诉求;以社会性别主流化优化公共政策的策略;建立性别平等工作的考评机制,以规范公共政策的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