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三、朝鲜族社会发展的文化战略 朝鲜族社会文化的特性正在形成着该社会极为宝贵的文化资源,如果我们以此为依据构思其发展的文化战略,就可以为朝鲜族社会指出一条发展的捷径。  相似文献   

2.
朝鲜族是从朝鲜半岛迁徙过来的"迁入民族"。朝鲜族的历史是从迁入民族过渡到少数民族的过程,其文化本身也是从朝鲜半岛的文化过渡到中国朝鲜族文化的过程。本文主要阐述了朝鲜族的传统婚礼文化以及它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受外来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影响所呈现出的不同的文化形式。  相似文献   

3.
边缘文化是多元文化或复合文化中新的研究领域。从系统论的角度看,边缘文化不是多种文化简单的机械相加,而是一种新的文化的组合方式或新的文化体系。边缘文化所具有的文化行为领域扩张、文化转换及创新等功能是我们构思特定文化域文化战略的主要依据。构思这种文化战略,在我国的朝鲜族社会、内蒙蒙古族社会等跨境民族区域具有很大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朝鲜族不仅拥有自身的民族传统与文化,同时还拥有中华民族的集体经验。这种双重文化身份使得他们可以相对方便地往来于韩国与中国之间进行工作与学习,但是也给很多在两国之间辗转的中国朝鲜族带来了心灵上的迷茫与伤害。转型期的中国朝鲜族小说通过其所塑造的韩国及韩国人形象、回国朝鲜族形象或朝鲜族村落的现实,反映了这种双重文化身份所带给他们的优势以及对于个人及朝鲜民族集体造成的创伤,同时也预示了中国朝鲜族的未来。  相似文献   

5.
中国朝鲜族传统文化落地生根在中国东北大地,经历了初创、稳定生长和繁荣发展三个不同阶段,呈现出一种少有的生机与活力。中国朝鲜族文化既保存了朝鲜半岛传统文化的风韵,又包含了中国东北大山文化、田园文化的泥土芳香;既具有朝鲜民族的民族特色,又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大家风范,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中国朝鲜族文化在上百年的演绎发展中,形成了淳朴性、豁达性、刚毅性、开放性的四大特点,使这一文化成为体系完备、特色突出、整体俱优的较为先进的文化。  相似文献   

6.
中国朝鲜族源于朝鲜半岛,作为朝鲜民族的后裔,如今是中国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中的一个重要成员。朝鲜族认同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历史过程。朝鲜族认同的三个层面,即对中国的国家认同、对世界朝鲜民族的跨国民族认同、对中国少数民族一员的中国朝鲜族的族群认同釉及三个层面之间的关系入手,阐明跨国民族认同的多重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7.
常言说 ,历史就是一面镜子 ,镜子可正衣冠 ,研究历史可知兴替。那么研究中国朝鲜族社会文化发展史 ,可知中国朝鲜族的由来和中国朝鲜族社会文化形成发展的轨迹 ,揭示中国朝鲜族社会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 ,而由孙春日主编的《中国朝鲜族社会文化发展史》(延边教育出版社 2 0 0 2年 6月出版 ) ,阐释了民族社会文化发展的内在联系 ,指出了中国朝鲜族作为民族共同体未来发展方向 ,可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学术专著。对一个民族的研究历来角度繁多 ,而本书从社会文化发展的角度切入探讨 ,从中回答了两个问题 ,一是民族的生存环境问题 ,一是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8.
朝鲜族民间舞蹈风格与朝鲜族民族文化渊源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朝鲜族民间舞蹈的风格凸现着朝鲜民族的文化特征。朝鲜族是一个深受外族文化影响的民族,其舞蹈风格必然带有外来文化的印迹。要深入了解朝鲜族民族舞蹈的语汇和思想内涵,需要深入了解朝鲜族民间舞蹈与朝鲜族民族文化的渊源。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以来延边朝鲜族人口负增长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延边朝鲜族的人口总量出现了自然负增长的现象。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尤以社会文化的变迁对此影响最大,特别是延边朝鲜族的民族文化特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对人口的生育行为产生了极大的制约作用。从全国的角度看,延边朝鲜族人口总量出现自然负增长具有向现代型生育模式转型的积极意义;但从少数民族自身发展的角度看,延边朝鲜族人口总量的负增长也给我们留下了更多思考的空间。  相似文献   

10.
古朝鲜文化探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朝鲜文化有三个来源:一是中华古老的汤谷扶桑十日神话,汤谷指朝鲜半岛东南端观日出测日景之地,也是朝鲜一词产生的人文基础。二是颛顼高阳族团文化,颛顼萨满文化、卵生神话与人工改变颅形习俗影响古朝鲜文化。三是殷商文化,殷商先起于东北并影响东北与朝鲜半岛,古辰国是商族海外属地,箕子所以“ 走之朝鲜”正与之有关。  相似文献   

11.
朝鲜族“礼”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因子之一。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中心,通过梳理“礼”文化在社会实践、学校教育和乐舞艺术作品三个方面的内容可知,在新时期朝鲜族社会建设中,中国朝鲜族形成了德育为先、诚信为本、崇“礼”尚“乐”、尊老爱幼的民族共同价值观;在学校教育实践中,“礼”影响着区域素质、思政、艺术教育;“礼”文化尽善尽美地融入音乐舞蹈作品中,形成共同体意识,继而传承和发扬朝鲜族“礼”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2.
朝鲜族社会人口流动和集居地空洞化问题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前朝鲜族社会正进入历史的抉择期,如果我们不在未来的20-30年的历史时期内解决朝鲜族社会所面临的人口流动和集居地空洞化等主要问题,朝鲜族社会的解体或许会成为现实。现从战略视角和对策研究两个方面论述这一问题。从现在起,我们需要集全社会的力量来重组朝鲜族社会,使其成为各民族团结的、健康的、发达的边缘文化区域。  相似文献   

13.
中国朝鲜族的特征和优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为跨境民族 ,中国的朝鲜族为东北边疆地区的开发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同时 ,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 ,朝鲜族还具有与朝鲜半岛的朝鲜民族以及在其他国家居住的朝鲜民族不同的特征和优势  相似文献   

14.
对朝鲜族风俗与文化的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朝鲜族进入中国的历史,大致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时代。连绵不断的自然灾害加之封建王朝的暴政统治,使朝鲜半岛农民生活在艰难竭蹶之中。为了生存、他们被迫跨过鸭绿江、图们江,到地广人稀且统治阶级鞭长莫及的中国边境地带寻找生路,垦殖拓荒。1876年以后,日本帝国主义陆续侵入朝鲜,直至1910年吞并朝鲜半岛。血腥的屠杀和大肆的抢掠,也加剧了朝鲜边民向中国的流入。从19世纪中叶起,开始有较多的朝鲜族人迁入中国东北地区。到1945年之前,东北地区的朝鲜族已达170多万人。在这一个半世纪的风雨历程中,朝鲜族人民为中…  相似文献   

15.
中国朝鲜族神话是中国朝鲜族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我国朝鲜族是由朝鲜过境而来的民族,研究该民族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就必须研究朝鲜原初文化的创造物──神话。朝鲜神话蕴涵着朝鲜民族童年时期的世界观、认识体系和价值体系。这种神话的文化意识的传承是一个动态过程,对中国朝鲜族民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影响也是一个动态过程。这种动态过程主要表现于对该民族神话形成的认识、传承、创新与传播。朝鲜的神话主要是通过中国朝鲜族过境口承和文字资料传入,其主要神话故事体系有开天辟地神话、人类起源神话、日月神话、诸神争斗神话、图腾神话…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对朝鲜族书面语表达的影响是源远流长 ,特别是汉族语言文化丰富了朝鲜族语言的音韵、词汇、语法、修辞 ,从朝鲜族书面语言表达也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17.
朝鲜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之一,既继承和发扬了自己固有的传统文化,保持了民族生活方式中的优良传统和民族风格,又在同其他兄弟民族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过程中,积极汲取周边兄弟民族的优秀文化,以适应具有中国多民族特色的新型生活方式,从而建构了既与朝鲜半岛生活文化有一定的差异,又和我国其他兄弟民族生活文化有区别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朝鲜族生活文化,其总体特征与中国特色大致体现为朴素性与原文化性、地域性差异、复合性与兼容性等.  相似文献   

18.
文章分析了长吉图区域朝鲜族民俗旅游产品设计的必要性;探讨了该区域应以延边州为中心点,各个地区都有当地不同的主推的朝鲜族民俗旅游产品的设计对策,即延吉市应主推朝鲜族民俗旅游节庆产品,图们市应主推朝鲜族民俗旅游饮食产品,珲春市应主推朝鲜族民俗旅游购物产品,龙井市应主推朝鲜族民俗旅游娱乐产品,安图县应主推朝鲜族民俗旅游住宿产品,长春市、吉林市应联袂推出朝鲜族民俗旅游餐饮、购物产品;并从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六要素出发,提出了长吉图区域朝鲜族民俗旅游产品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9.
考察我国朝鲜族古代的固有道德,可以看出,朝鲜族从古代起,无论从家庭生活中,还是在社会生活中,都有着较为丰富的道德实践和道德传统。但是古代朝鲜族伦理道德方面的论著却很少见。因此,要研究古代朝鲜族道德,首先必须找出上古时代朝鲜民族的道德事实,然后由此综合、分析、归纳出这一民族的道德思想。因为,道德事实本身可以看作是道德思想的表现,两者是互为表里的,有其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20.
边缘文化的文化功能和中国朝鲜族社会的文化优势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边缘文化和边缘文化区域,其前者是从普遍的意义上对三合性文化特质进行归纳,后者是从特定的形态上表现边缘文化的双向开放的特点。边缘文化三种转换功能为解读功能、文化发展趋势的把握与选择功能和情报传递功能,还有边缘文化的创新功能,这就是中日朝鲜族社会的文化功能的优势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