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四个角度剖析了民初民主政治失败的原因:缺乏实施民主政治的商品经济关系和条件;深受封建文化思想影响,缺乏民主传统,习惯于专制统治;缺乏法治观念和实行法治的外部环境;旧官僚的投机变节、旧军阀的兴风作浪,更使民主政治举步维艰。这一切归结为近代中国主要矛盾的存在,并由此产生对当代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2.
论民初议会政治失败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民初议会政治失败原因谢伟民初之际,相继成立了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南京临时参议院、北京临时参议院、第一届国会第一期常会几个代议机关,从而使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的议会政治在近代中国得以实践。民初议会是近代中国进步力量与封建专制法统较量的产物,它的...  相似文献   

3.
良好的政治生态是一个国家政治清明、社会有序的根本保证。从江西民政长事件看,民国初年由于政治参与爆炸,各派政治势力均缺乏制度意识和规则意识,再加上传统政治文化和政治习性的影响,导致民国初年政治生态日益恶化。政治生态的恶化,不仅助长了投机腐败的社会风气,还使得政治过程变得紊乱,政治制度和政治观念衰败,进而使得民初共和政治的尝试走向失败。  相似文献   

4.
两千多年前古希腊产生的议会民主,以自由为核心价值观念,可称为自由民主制。工业社会后期,民主制显露出弊端.发达国家开始感到民主过剩、民主危机。与西方的个人本位、斗争哲学不同,中国存在有两个多年的和合文化传统,形成了共和政治理念,其核心是对等和谐。古希腊、古罗马讲的共和政治,是平衡均衡,为公共利益服务。共和政治理念在东西方都有源头。民主政治适用于工业社会,共和政治适用于知识社会。世界将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变,21世纪的政治大走势不是民主政治,而是共和政治。  相似文献   

5.
王建华 《人文杂志》2007,3(1):120-124
民初政党失败的深层原因是中西政治精神的巨大差异。建立在契约关系基础上的西方政治,强调“多元共存”的共和精神;建立在伦理关系基础上的中国政治,强调权力独占与以礼节情的道德力量。与此同时,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消解了“多元共存”的共和启蒙。反思中西制度成长的差异,“革命”取代“共和”成为现代中国政治生活的主题。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章士钊与戴季陶有关内阁制与总统制之争论为主题,藉此探讨民国建立之初,知识分子对民主建设的认识。向来研究民初政治都把总统、内阁争议归究为对袁世凯的态度问题,即反袁者为克制袁世凯,故主张内阁制度,而支持袁世凯者则站在总统制一方。上述看法不是没有道理,但亦因此忽略辛亥革命后中国有史以来初次实践民主的经验。由章士钊及戴季陶二人的争论观察,可以看出民初知识分子对民主满怀理想色彩:民主就是法治,法治就是宪法的制订,故总统制或内阁制的宪法模式便成为当时的争点,亦反映出19世纪西方流行之“形式民主”是辛亥时期民主的关注重点。至于民主制度与社会的关系或其社会实践过程为何,则完全不在两人讨论之列。有关宪法的浪漫想法,直到曹锟当选总统后,各界对共和制度再不抱任何希望,民初的民主争议才告一段落。  相似文献   

7.
民国初期,时人认识到诸多国民道德心薄弱,法律观念缺乏,国势趋入悲哀危险之境,主张改造腐陋家庭,以贤母良妻为直接救国手段.而理论上的近代贤母良妻乃中外思想之结晶,其基本清除了封建贤妻良母的弊端,是人格独立,才德兼备,肩负家庭与社会双重责任的新妇女形象.在近代民族主义话语下,它对共和精神的培育主要体现为利国、相夫与教子等方面.时人欲藉此塑造国民理想人格化解现实社会危机进而实现郅治.  相似文献   

8.
晚清时期皇权的终结与民国初年共和体制的肇建,是中国政治史上的重大事件。皇权作为一种功能性的存在,在中国主要有专制主义与制衡主义两种模式。前者于乾隆朝已宣告终结,后者在嘉(庆)道(光)朝以下成为主导模式,且因其不可避免地要与现代化运动接轨,故而具有了地主阶级自由化的属性。鸦片战争后,皇权的功能受到了莫大的挑战,慈禧顺势利导,使皇权一时得以稳定。迨其去世,皇 权重新回归于满人贵族掌管的乾隆朝专制主义模式,并很快消逝于革命的烈火之中。皇权已逝,共和肇兴,地主阶级权力结构关系继续运作,遂有袁世凯模式的出现,同时出现的还有资产阶级自由派设定的分权主义结构关系的宋教仁模式和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所设想的孙中山模式。但由于孙中山设想的革命进程并未能够真正启动,因而没有在民初政体权力结构运作中产生作用,一时起作用的是袁世凯模式与宋教仁模式的联合与折中,所以民初的“共和”政体,实为地主阶级自由派与资产阶级自由派的“共和”行政,而并非所谓“Republic”的“民国”或“共和国”。  相似文献   

9.
政治思想是伴随政治权力的形成而产生的.在共和主义政治哲学中,政治权力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始终是共和主义思想家们关注的重点.回顾共和主义从古典到现代再到当代复兴的坎坷发展历程,其政治权力观经历了从至善到非道德、从分立制衡再到无支配的历史演变.从历史演变的角度来考察共和主义政治权力观,有助于深入探究共和主义这一古老的西方政治传统.  相似文献   

10.
民主、共和、宪政:辛亥革命的政治现代化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辛亥革命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开端,是以民主为政治目标,以共和为政治制度,以宪政为治理模式的政治革命。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民主立国、共和建国、宪政治国,使中国政治从传统走向现代:政治统治合法化,政治结构合理化,政治行为多元化。辛亥革命的是非功过,至今招谤涉讼,但遗产丰富,启迪深刻:民主、共和、宪政是政治现代化的历史趋势,是漫长的历史过程,是复杂社会系统,需要立足现实实践,循序渐进,不断发展创新。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30年代,在特殊的国内外政治环境及危机应对下,基于蒋介石个人权威的集权政治重新构成,其深层原因是政治文化经历了从民主到集权的嬗变.民初皇权崩溃后,中国开始尝试民主宪政,但传统集权政治文化存有着惯性遗留,具有恢复秩序与重建权威的功能.九一八之后在外界危机不断加深之际,集权政治成为应对危机的主要工具,民主政治文化培育中断,集权政治文化重新显示出恢复秩序的功能.尽管此后的政治民主化尚存有一定空间,但其进程受到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从"天理"、"人欲"之辩入手,以宋代理学家"心统性情"论为契机,可见宋明理学由张载、程朱到陆王以及王氏后学这一历史演变过程,亦即由"气"、"理"到"心"、由"心"到"欲"这一范畴演进历程,揭示出宋明理学由自然到伦理、再由伦理到心理这一大致思想走向,从而表明宋明理学由"存天理、灭人欲"走向"天理即人欲",由天理人性论走向自然人性论是历史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从总体上对中国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从现代化的不同层面上看,认识得最清楚的是我国经济文化水平比较落后的事实。相比而言,对初级阶段政治发展的态势则研究较少。例如,建设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是在一个什么样的基础上起步的,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  相似文献   

14.
清末民初(1903-1920)的直隶商会是在清末新政国家与社会关系调整背景下成立的,以天津商会为首遍布直隶地区的新式商人组织网络。商会虽为保商而设,但在时代大潮影响下它们利用国家提供的政治活动空间积极参与政治,试图影响国家和地方的政治进程,因而也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自1903  相似文献   

15.
清末民初(1903-1920)的直隶商会是在清末新政国家与社会关系调整背景下成立的,以天津商会为首遍布直隶地区的新式商人组织网络.商会虽为保商而设,但在时代大潮影响下它们利用国家提供的政治活动空间积极参与政治,试图影响国家和地方的政治进程,因而也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自1903年天津商会成立后,直隶商会组织直隶绅商参加和发起地区性乃至全国性的政治活动,在清末民初的直隶社会中扮演了积极活跃的角色.  相似文献   

16.
试论章太炎民主共和的直接民权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太炎(1869年——1936年),名炳麟,字枚叔.资产阶级革命家、著名学者.因仰慕明末清初的爱国思想家顾炎武、黄宗想的为人,而改名绛,列号太炎.章太炎出身在浙江余杭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并曾拜国学大师俞樾为师,在经学、史学、文学、文字音韵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但是,他的青年时代正是大清帝国面临着尖锐的国内阶级矛盾和严重的民族危机的时代,尤其是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接受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更使血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指出: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实行村民自治,是党领导亿万农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创造。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对于推进我国民主化进程,加快政治体制改革步伐,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农村各项改革和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一、充分认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特指以村民自治作为主要民主形态的政治建设。它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首先,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整个民主政治建设的突破口。我国…  相似文献   

18.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的政治哲学发生了一个重要转向,即从"共和"到"民主"的转向。这一转向的直接现实背景是,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指向政制革命后,民国初年中国政坛的混乱使得陈独秀反思当时中国精英化的政治样态。同时,共和与民主这两个范畴在西方政治哲学史中的演变,以及从观念出发处置政治问题的思维定式,构成了这一转向的观念来源。质言之,这一转向与陈独秀掀起的新文化运动一体两翼,合为其针对中国二元社会政治结构的社会改造进路。这一转向在当时的激进知识分子中有一定的代表性,虽然在理论上和现实中都有不足,却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乃至整个现代史上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谢惠媛 《兰州学刊》2010,(12):29-32
文章在剖析马基雅维里之政体观、阶层矛盾和制度安排等主张的基础上指出,在建构政治体系时,他考虑的落脚点不是怎样维护君主、贵族或平民的利益问题,而是国家政权如何长治久安的问题。实现这一政治要旨的重要方式是权力结构的平衡与权力制衡。因此,马基雅维里并非如一些研究者所诠释的那样,是完全意义上的共和主义者或民主主义者。  相似文献   

20.
重建的民主政治无产阶级革命的首要任务就是推翻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正如列宁所说,无产阶级专政是破坏资产阶级民主和建立无产阶级民主。无产阶级要成为统治阶级,就须粉碎资产阶级议会制和资产阶级民主。斯大林也指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在空地上产生,而且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第一要素”一--民主政治也须在空地上产生。在我国,尽管建国以前存在有解放区、根据地的民主政治,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基本的民主政治设施,民主政权关系,都是在推翻旧政权以后而逐步建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