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耀宗 《云梦学刊》2009,30(2):31-34
《国故论衡》是章太炎在东京国学讲学会若干讲义的结集。《国粹学报》与《民报》所提供的舆论空间促使他走向中心,成为一位学术上的公共人物,也是在这一时期章太炎开始较多地谈论自己的治学心得。《国故论衡》中的很多问题都成为新文化运动一代学人的“国学常识”和他们进一步开展学术研究的起点。  相似文献   

2.
章太炎宣传亚洲文化,主张"国粹",用国粹"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的热肠",以"驱除鞑虏",建立民国;他鼓吹"用宗教发起信心,增进国民的道德".但其所说的"国粹",不如说是"亚粹",其所言宗教,其实是佛教.他主张"亚洲和亲",建立民族纽带,"期使亚洲已失主权之民族,各得独立",以"反对帝国主义";而其值"五四"新潮席卷之际,孜孜于"亚洲古学",寄思于"旧日文明",则落后于形势,站到了新文化的对面.  相似文献   

3.
鲁迅早年留学日本时,与《浙江潮》关系密切,连续发表了四篇作品。对此,他的留日同学沈瓞民作过这样的说明:“鲁迅是浙江人,……他的好友许寿裳是《浙江潮》编辑之一”,因而“积极支持《浙江潮》的出版”。若以籍贯、私谊作为“热心协助,写稿支援”的说明,则鲁迅在东京出版的《河南》上写稿(而且多于《浙江潮》),就难以解释了。本文拟钩稽史事,论列鲁迅与《浙江潮》的关系。从中可以明白,鲁迅旗帜鲜明地站在刊物内部的革命、进步力量的一边,参与留学生中的革命和保皇、爱国和卖国的斗争,他以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孙中山的“国粹”观入手 ,对其晚年的文化取向作了新的探讨。认为孙中山“国粹”观的内涵 ,就是中国固有的道德和智能 ,其核心是传统的儒家伦理道德。这一思想明显受到晚清国粹思潮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中国文化优越论的影响。孙中山提倡恢复一切国粹是为了提高民族自信心 ,弘扬民族精神 ,增强民族凝聚力。他对国粹的褒扬是希望以中国的王道文化、道德文明补救欧美的霸道文化、物质文明 ,也是对当时国内出现的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文化激进主义的矫正。尽管孙中山对“国粹”的表述未必准确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把握也未必精当 ,但他取法乎上 ,择善而从 ;会通中西 ,与时俱进 ;既提倡国粹 ,“因袭”中国固有思想 ,与民族虚无主义者划清界限 ,又主张向外国学习 ,“规抚”欧美的先进学说 ,从而与崇古恋旧的东方文化保守思想相区别。  相似文献   

5.
刘师培(1884——1919),字申叔,又名光汉,号左(今酉皿),江苏仪征人。他生活在中国社会急剧变化的时代。二十岁(1903年),他与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章太炎结识,卷入正在兴起的资产阶级民主运动。至1908年,他的政治思想几经变化,向西方学习,他写成《中国民约精义》一书,有“东亚卢骚”之称;继而又与邓实等在上海创办《国粹学报》,与章太炎并称“二叔”,却成了国粹学派“巨子”;1907年和1908年,先后创办《天义报》、《衡报》,倡“废除人治”,在  相似文献   

6.
章太炎“国粹”教育思想的独特性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军  张如珍 《兰州学刊》2008,(9):187-191
章太炎作为古文经学派的最后一位大师,他的“国粹”教育思想也有着与众不同的内涵与特质。正是基于对近代中国西化风潮的清醒认识和其对传统民族文化的自觉,章太炎发出了“用国粹激荡种姓,增进爱国的热肠”的呐喊。他反对民族虚无主义,要求国人增加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开办国学讲习会所,总结和发展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并大力弘扬。可以说在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探索历程中,章太炎起了先锋作用,特别是对于中国传统国学的保存做出了自己特有的尝试。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同盟会正式成立的一周前,孙中山在东京富士见楼中国留学生欢迎大会上的演说,是一次十分重要的历史事件。这次欢迎会系在日革命党人第一次由秘密转为大规模公开的革命活动,显示了革命势力的壮大、自信和组织能力,意味着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已具备组织基础。这次欢迎会显示并验证了孙中山及其学说的号召力,为接下来正式确立他在同盟会中的领袖地位直接奠定了基础。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当事人宋教仁、冯自由、田桐等的回忆多有矛盾,致使今人对这一事件的发起人、时间、经过、演说辞等的叙述互有出入。据日本档案,不仅可以确证欢迎会的前后过程,而且可以校正演说辞各种整理本的讹误之处。文末据原稿重新整理了《孙逸仙演说》。  相似文献   

8.
时间要回溯到一九二七年,在日本东京近郊大岗山,我们几个云南籍的留日学生等待着一个从家乡来的新留学生。他来了。他个子不高,宽额下一双大眼睛闪亮。手里提着一只小箱子。当他和我们握手时,操着浓重的昆明腔:“您家请好好的?”身在异国听到乡音,格外亲切。经过自我介绍知道他名叫李生萱,这是我和艾思奇同志的第一次见面。不过艾思奇这个名字是七年后牠发表著名的《大众哲学》时用的。此后,除了熟悉的老友外,很少有人再喊他的本名了。日本的樱花,和那樱花映辉时的富士山是非常迷人的,不夜的“银座”也近在咫尺;但这一切对十七岁的艾思奇难以动心。他到东京后,整日坐在“榻榻米”上用功,  相似文献   

9.
谢桃坊 《天府新论》2014,(2):155-160
章太炎晚年治国学由求真转向致用,强调国学的目的是修己治人。他从儒家经典中选出《孝经》、《大学》、《儒行》和《丧服》,称之为“四经”,以为它们乃六经之要旨,万流之汇归,国学之统宗,以此提倡儒家的孝道、礼制和伦理道德,试图改变世道民心。“国学之统宗”即使在国粹派中也并未得到认同,它在国学运动新倾向成为主流之后是国粹主义存在的一个极端,是最“国渣”的典型。我们回顾章太炎晚年的国学观念,对于认识近年国学复兴出现的国粹倾向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十赋黄山     
黄山是中国的国宝,赋体是我们的国粹。袁瑞良先生的新作《十赋黄山》把国宝和国粹二者完美和谐地结合起来,古韵悠扬,意境高远。 袁瑞良,现年五十五岁,曾任叶飞将军秘书、福建省莆田市副市长。现任:南通市副市长、江苏省作协会员。袁著有《阅江楼赋》《狼山赋》《军山赋》。冯骥才先生称他为“才子市长”、南通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志清读他作品后曾言“背后生汗、暗自汗颜”袁先生赋磅礴大气,笔调宏阔,用词典雅,掷地金声。袁的新作《十赋黄山》横空出世,更是妙词佳构,引来好评如潮。此赋一出,笑傲赋坛。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词史上,北宋词人秦观向来被推为婉约派杰出的代表。他的《满庭芳》(山抹微云)词,则是他的著名代表作,前人论词、选词莫不涉及此篇;然而论点互异,迄无定见。近年沈祖棻先生认为这首词写“在将要离开此时所在地汴京的时候”,词中“蓬莱”是指秦观曾在东京供职的“秘阁”,“‘蓬莱旧事’,即指在东京的一段生活而言”。此一观点可能受到前人影响。清代陈廷焯说:“少游《满庭芳》诸阕,大半被放后作,恋恋故国,不胜热中。”沈先生只是用形象化的语言阐述了这一看法。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宋词选》则把“蓬莱”释为“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并说:“这里指作者过去寻欢作乐的地方。”俞平伯先生《唐宋词选释》在引述《艺苑雌黄》几句话后,说:“会稽虽旧有蓬莱阁,在龙山下,本篇是否确指其地未可定。”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哲学史上,影响最大的是孔子。他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他创立的儒家学说,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之正统。他和他的学说,被中国历代王朝崇奉为圣人,被世界各国推荐为东方文明的象征,是世界文化史上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 孔子的哲学思想是中庸,作为伦理思想就是中庸之道。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意思是说,中庸是最高的道德。他又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礼记·中庸》)可见,达到中庸的办法是“允执其中”,防止走向两个极端,而要把握适当的限度,以保持事物的平衡,使人的言行符合既定的道德标准。他还  相似文献   

13.
被人称为“鬼才”的莫言,在他的新作《复仇记》(载《青年文学》1988年第11期)中,又用他那惯用的重感觉重氛围的叙述方式,亦鬼亦人、朴朔迷离、秩序纷呈、旁枝斜出地为我们演说了一个在畸形政治文化背景下的畸形的复仇故事。在这里作者充分展示了人身上的兽性,通篇没有一点亮色,使人在压抑、恶心的审美观照中,发出对作者笔下那种“纯种红高粱”的深切呼唤!  相似文献   

14.
张容南 《云梦学刊》2023,(1):94-102
在《道德运气》的第一章,伯纳德·威廉斯对西方道德哲学的主流传统发起了抨击。他批评功利主义和康德主义对道德的抽象理解无法容纳品格和个人关系的重要性,无法帮助我们解答应当如何生活的问题。威廉斯用“人格完整性”这一厚实的人格概念来挑战以往对人格同一性的薄理解,认为它构成了对现代道德哲学的一个根本挑战,即难以回答“人为何要有道德”的问题。威廉斯的批评自有其道理,但他的错误在于,第一人称的视角虽然是实践慎思的出发点,却不应该是它的终点。我们还应当具有在第一人称视角内构想他者的能力,才能成为一个道德的能动者。与康德主义那种构想他者的“薄”的方式相比,还有一种构想他者的“厚”的方式,即真正地“看到”他者,从而与他人一道实现我们的好生活计划。  相似文献   

15.
作为超验主义的“喉舌”,《日晷》的宗旨是宣传超验主义者关于社会进步与改革的新思想。爱默生坚信社会改造必始于个人改进,而增进个人道德和自我教化的途径则在于文学。他主张拓宽文学题材,创建新的文学样式,丰富其表现手法,使文学作品发挥强大的社会功能,塑造其国民性。同时,他还倡导“天才说”,主张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作品是性灵受到激荡的“即席之作”,诗人应当大胆抒写自我,追求思想和心灵的自由表达,而诗歌艺术性方面的瑕疵则可以忽略。《日晷》的编选,正体现了爱默生的文艺思想,也预言了19世纪中期以后美国文学,尤其是诗歌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正> 现代人都十分熟悉道德这个概念。今天用来翻译西文Moral一辞的“道德”,虽然先秦《管子》、《荀子》书中即已出现,但在大多数思想家那里,“道”与“德”多分开使用,二者各有不同的伦理意义,相互间又有着密切的联系。王船山也把这两个范畴作为伦理学说的主要范畴。他关于“道”与“德”的理论,不仅形成他最基本的伦理学观点,而且还透露出不少极有价值的思想。  相似文献   

17.
中国代近作家大都富于激情。《狮子吼》的作者陈天华,因为反对日本文部省颁布《取缔清国留学生规则》,愤于日本报纸丑诋中国留学生是“乌合之众”,以身蹈海,用自杀来唤起国人。梁启超开创的“新文体”以“笔锋常带感情”冲破了传统散文的束缚,风魔了无数青年学子,战胜了统治文坛的桐城古文。美国学者李欧梵曾称林纾是一位“不寻常”的儒学家,因为他对“情”异常珍视。另一位美国学者夏志清补充道:“如果李研究过林纾和苏曼殊  相似文献   

18.
吴雁南教授主编的《清代经学史通论》,作为他主编的“国学研究丛书”之一,由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学术界一件喜事.我曾读过他写的《儒学与维新》一书及其他有关心学的文章,知道他正领导国家社科规划有关项目,并准备将“国学研究丛书”继续编写下去,最近推出的就有《心学与中国社会》、《大同国粹与政潮》以及《王学与近世社会思潮》、《中国经学史》数种,可谓蔚为大观.  相似文献   

19.
清朝末年,各种社会思潮纷繁迭出。其中,国粹主义与民主主义是两种最为引人瞩目的社会思潮。所谓国粹主义,章太炎的解释是,“国粹”就是历史。“这个历史,是就广义说的,其中可以分为三项:一是语言文字,二是典章制度,三是人物事迹。”①提倡“国粹”就是:“用国粹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的热肠。”③,也就是说,国粹主义的中心内容是强调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以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辛亥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企图通过提倡国粹主义以达到宣传其革命排满、反帝爱国的目的。而民主主义,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有旧民主主义和新民主…  相似文献   

20.
1.道德的主观性即道德的主观意识特征,是指道德始终同主体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念及道德理想密切相关,表现着主体一定的情绪、感受和体验.仅指出这一点,并不能说明道德的主观性是道德的本质特征,问题还在于对道德及其主观性的分析.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把道德归为人类“实践-精神”地把握世界的方式之一类.但如何理解“实践-精神”这一概念,学术界众说纷坛.我们可以从马克思对美感的分析得到启示.马克思在《手稿》中把美感归结为一种实践感觉,他说:“人不仅象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