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6 毫秒
1.
1993年是黑龙江省鄂伦春族定居40周年,就此著文,谈两个问题。 一、“七五”期间,全省鄂伦春族地区经济文化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鄂伦春族地区经济有较大幅度增长。据1990年底统计,全省6个鄂伦春族村农业总收入已达722万元,比1985年增长1.6倍。鄂伦春族地区逐步改变单一的生产结构,开始向“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目标前进。目前,全省鄂伦春族5乡1村大致可分为林、粮、副  相似文献   

2.
1993年8月是居住在黑龙江省的鄂伦春族纪念下山定居40周年的日子。黑河市、伊春市、大兴安岭地区先后于8月22日至26日在新生、新鄂、新兴、白银纳、十八站鄂伦春族乡和胜利鄂伦春族村举行了隆重的庆祝活动。国家民委、全国人大民委、黑龙江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的领导同志分别到全省鄂伦春族居住的五乡一村参加了庆祝活动,并走访慰问了鄂伦春族干部群众。本刊特辟专栏对该活动予以报道。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省鄂伦春族定居40周年庆祝活动,在省委省政府的直接领导和关怀下,经过省和市(地)、县、乡四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筹备近3年的时间,已于1993年8月22日至26日,在黑河市爱辉区新生鄂伦春族乡和逊克县新鄂、新兴鄂伦春族乡,大兴安岭塔河县十八站鄂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省鄂伦春族聚居的十八站、白银纳、新生、新兴、新鄂等5个鄂伦春乡和乌拉嘎镇胜利鄂伦春族聚居村的鄂伦春族同胞和各民族干部群众,以崭新的精神风貌和建设成就于1993年8月迎来了本民族下山定居40周年的喜庆日子。  相似文献   

5.
鄂伦春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国有鄂伦春族6965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其中分布在黑龙江省的有3588人,居住在塔河、呼玛、爱辉、逊克、嘉荫等市县的5个鄂伦春族乡的8个民族村。鄂伦春族也是...  相似文献   

6.
自1986年以来,黑龙江省每年都召开一次鄂伦春族工作会议。今年的会议是4月11日至13日在大兴安岭地区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族乡召开的。5个有关县的主管县长,3个地市5个县的民委主任,5个鄂伦春族乡乡长,8个鄂伦春族聚居村村长以及鄂伦春族农民代表共50人出席了这次会议。  相似文献   

7.
古代鄂伦春族结合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相继采取"穆昆"制和"乌力楞"以实现对族民的有效管理。随着清王朝强化对鄂伦春族的政治统治,清政府开始在鄂伦春地区强力推行路佐制,最终形成"穆昆"制、"乌力楞"以及路佐制相互支撑、互助共存的局面,使得古代鄂伦春族的社会组织形式更加多元,社会管理形式更加多样,为维护鄂伦春地区的社会稳定提供了政治保障。  相似文献   

8.
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努力把鄂伦春族乡村经济和社会事业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黑龙江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舒景祥1997年7月29日我省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省份,鄂伦春族是我省10个世居少数民族之一,其人口占全国鄂伦春族人口总数的二分之一。我省在鄂伦春族聚居地区...  相似文献   

9.
我们鄂伦春人的非正常死亡率之高是东北地区各民族中少见的。现代关于鄂伦春民族研究的著作和历史资料都谈到了鄂伦春人非正常死亡的问题。这个问题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据不完全统计,1981年至1989年间,黑龙江省5个鄂伦春族乡非正常死亡人口达60余人,枪杀、刀杀、酒精中毒、酒后冻死人数占人口总数的8‰ ,而鄂伦春族的人口增长率仅为2.8‰。鄂伦春人的非正常死亡率高于当地其他民族,笔者认为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爱辉区与区新生鄂伦春族乡学校之同联谊、传帮带的经验,认为,一是加深了了解,更新了鄂伦春族学校的观念;二是通过开拓创新,强化了对鄂伦春族学校的管理;三是经过全面指导,提高了鄂伦春族学校的素质;四是通过童心交流,互促互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五是经过大力支持,帮助鄂伦春族学校改善了办学条件.  相似文献   

11.
鄂伦春族民歌不仅是鄂伦春族音乐文化的核心要素,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对黑龙江地区鄂伦春族民歌文化深入田野调查基础上,就其传承中由于"现代性"进程造成的后继乏人、歌词汉化与歌唱语境消失等问题及成因加以梳理和澄明,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方案.文章认为,文化系统的转型、生产生活方式的变更及人口城镇化发展是主要成因.故此,拓展传承群体、建设"圈群"、强化族群音乐文化认同是鄂伦春族民歌改善传承困境的未来之路.  相似文献   

12.
鄂伦春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稀少的民族,解放前还不到两千人。主要聚居在我国东北的大兴安岭东麓,嫩江流域上游各支流的广大原始森林地区。 鄂伦春族有自己的语言,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支,无文字,清朝时期通用满文,辛亥革命后,通用汉文。鄂伦春族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就已经世世代代游猎于精奇里江流域及外兴安岭一带。  相似文献   

13.
一、少数民族概况 黑龙江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的省份。全省有45个少数民族,人口1,614,026人(一九八二年人口普查统计),占全省总人口的4.94%。其中主要有满、朝鲜、回、蒙古、达斡尔、锡伯、鄂伦春、赫哲、鄂温克、柯尔克孜等10个少数民族。我省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有些民族聚居区又与汉族交错杂居,基本上属于民族杂居、散居地区。全省有1个民族自治县(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32个民族乡(朝鲜族乡16个、鄂伦春族乡5个、蒙古族  相似文献   

14.
《中国民族》2007,(10):F0002-F0002
9月22日,在北京中关村国际动漫城新闻发布会暨项目启动仪式上,来自黑龙江省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族乡的民族服饰展演为其增添亮色。同时,经营鄂伦春族独特风格的桦树皮手工艺品店也在此落户。据悉,鄂伦春族历史文化中的人物等形象还有望成为动漫创作的蓝本。  相似文献   

15.
大兴安岭地区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地区,共有蒙古、达斡尔、回、朝鲜、满、鄂伦春、鄂温克等21个少数民族,近2.7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5%。全区辖有两个民族乡,即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族乡和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族乡。鄂伦春族为大兴安岭地区的世居民族,占全区少数民族总人口的26.9%。 多年来,地委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关于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的文件精神,按照省委《培养选拔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非党干部五年规划》以及《黑龙江省2000年前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规划》的要求,认…  相似文献   

16.
十八站林业局位于塔河、呼玛两县之间的塔河县十八站。施业区内有塔河县十八站和呼玛县白银纳两个鄂伦春族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局在大力发展林业生产、增加经济效益的同时,积极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以极大的热情帮助鄂伦春族群众解决生产、生  相似文献   

17.
鄂伦春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为4132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黑河地区、大兴安岭地区和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 鄂伦春族在建国初期还处在原始社会解体时期,主要经济活动是狩猎生产.1953年到1958年的6年期间,党和人民政府帮助鄂伦春族定居下来,结束了世世代代漂泊不定的游猎生活,完成了一项伟大的变革. 一建国初,这个民族以游猎为生,主要生产工具是猎枪、猎马、猎犬,以沿黑龙江流域和  相似文献   

18.
鄂伦春族实现新跨越的关键在教育;通过教育适度超前发展,努力提高鄂伦春族人口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进而实现鄂伦春族的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省鄂伦春族从1953年定居到现在已有30多年的历史了。30多年来,鄂伦春族的社会形态有了巨大的变化,无论是其经济、政治,还是其文化教育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另一方面,其社会状况的各个方面都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地加以解决、克服,势必影响黑龙江省鄂伦春族的发展。本文试对黑龙江省鄂伦春族所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作初步分析,并提出如何发展鄂伦春族经济的几点浅见,以期能引起更多的人对鄂伦春族的注意并给以关心和支持。  相似文献   

20.
在全省鄂伦春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马淑洁1997年7月29日在举国欢庆香港回归祖国、党的第十五次代表大会即将召开的喜庆日子里,我们召开了这次全省鄂伦春族工作会议。借此机会,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工作在鄂伦春族聚居地区和为鄂伦春族经济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